甘肅省地處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與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的交會地帶,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氣候環境等因素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為破解這一困局,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甘肅省大力推廣兼具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在該模式的帶動下,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格局顯著改善,綠色生態農業快速崛起,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基于此,相關部門重點探討了生態農業模式在甘肅鄉村經濟發展中的具體實施路徑,旨在揭示其對提升地方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重要價值。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將糧食種植與多元經濟作物生產有機結合,融合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成果的農業發展范式。該模式通過構建高效循環的農業生態體系,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目前,生態農業模式已在甘肅省鄉村經濟發展中廣泛應用,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顯著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另一方面,推動了農業與自然、人類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路徑。
一、甘肅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產量
甘肅省因復雜的地質結構,土壤成分呈現多樣化特征,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生長。為此,農業管理部門曾采取一系列改良措施,但由于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和激素,土壤易遭受二次污染。生態農業模式以生態效益為核心,減少化學投入品使用,經過長期生態調節,顯著改善了土壤環境,有效解決了土壤污染與退化的問題。利用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農業生態效益,還為農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開辟了可持續發展路徑。
(二)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生態平衡
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以施用農藥、化肥為主,這不僅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還影響了自然生態平衡。生態農業模式的肥料來源多以動植物分解的有機質及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機質為主,這種天然無污染的肥料不僅促進了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環境污染的發生概率。生態農業模式的耕作方法往往采取輪作形式,這種農業生產形式可以提高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此外,動物排出的糞便可以作為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有機肥料,有機肥料的施用量越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就會相應變小。最為關鍵的是,利用天然肥料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具有綠色環保的特點。因此,生態農業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運用,給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生態農業模式融合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依托先進技術手段與高效管理體系,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動能。農業現代化強調將現代工業技術、科技創新成果與經濟管理方法深度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模式轉型,這一理念與生態農業模式的發展邏輯高度契合。特別是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生態農業管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作物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控及收獲等全產業鏈環節,不僅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還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筑牢根基。
(四)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提升”方向過渡,消費者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在這一背景下,綠色無公害的生態農產品銷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量,上漲趨勢尤為明顯。甘肅省作為農業大省,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使得高品質生態農產品的發展潛力巨大,也成為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有效路徑。例如,“靜寧蘋果”“蘭州百合”“民勤蜜瓜”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在全國甚至國際市場也享有較高聲譽,在品牌效應的推動下,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以靜寧蘋果為例,這一生態農產品品牌吸引了大量電商企業與加工企業入駐,形成了一套從種、采到包裝、運輸、銷售、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當地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此外,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相關統計數據表明,2023年甘肅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5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億元。
二、生態農業模式在甘肅省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加快推進農業經濟模式的轉變進程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依賴大量化肥、農藥及地膜的使用,對土壤與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其中,地膜作為難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一旦殘留在土壤中,易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制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甘肅省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后,成功扭轉傳統農業經濟格局,構建起以“種養+”為核心的綠色生產體系。例如,農戶通過整合畜禽養殖、桑蠶種養與沼氣能源利用,形成閉環式生態循環:豬糞、雞糞、蠶沙用于沼氣生產,沼渣、沼液作為優質肥料滋養池塘魚類與農作物,塘泥還田提升土壤肥力,部分糧食則轉化為養殖飼料。這一模式不僅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更在提升農戶收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顯著效益,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持續路徑。
(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轉變,如果依然沿用過去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不僅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還會給農業經濟發展設置一道堅固的障礙。生態農業模式的實施則改善了這一狀況,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格局將傳統的種植業、牧業、林業、漁業等多種生產模式結合在一起。以種植業為例,在實施生態農業模式以后,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與飼料作物融為一體,形成了規模化效應。近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綠色有機食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生態農業模式下,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模式,綠色農業產業鏈條逐步得到完善,農業產業結構的綠色、生態、健康格局已然形成,這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生態農業模式的實施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1.經濟效益層面。生態農業模式能夠促進作物品質與產量的雙向提升,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向多元化轉型,帶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例如,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在農業種植方面采用“糧一菜一肥”輪作模式,利用苜蓿、毛苕子等綠肥作物還田,使當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了1.2%~1.5% ,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單產提高15%~20% ,蔬菜品質達到綠色食品標準,與普通農產品相比,市場售價高出 30% 。
2.生態效益層面。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有機肥料占比,有效改善了土壤環境,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推動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例如,隴東黃土高原區,大力推廣“林草一養殖一沼氣”循環模式,通過種植沙棘、檸條等耐旱植物固沙保土,并利用家禽及牲畜養殖產生的糞便發展沼氣,使得秸稈焚燒率、煤炭使用率大幅下降,極大地減少了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生態效益顯著。在污染治理方面,張掖市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使用量大幅減少,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周邊農田在實施生態農業改造之后,土壤重金屬含量較以前下降了 12%~15% ,區域生態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3.社會效益層面。生態農業模式的有效實施不僅能給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還能帶動運輸、餐飲、旅游、社會福利等關聯產業的綠色化升級。這些產業融入生態理念后,既可為整個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又可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為社會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堅實保障。例如,定西馬鈴薯主產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這一舉措吸引了大量青年返鄉,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和推廣當地的馬鈴薯農產品,以至于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農民變主播、農田變直播間”的新型就業模式,進而解決了大量待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四)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進程
生態農業模式為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實踐指導與技術支撐,當地農業部門通過一系列培訓再教育舉措,使得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更加強烈。例如,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現場講解沼氣發酵原理、有機肥制作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法等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參加培訓的農民不僅掌握了生產技能,也深刻意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文化傳播方面,甘肅省多個地區依托生態農業模式,將生態農業與多種不同風格的文化活動融合在一起,使得生態農業成果得到廣泛傳播。例如,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新媒體傳播生態農業的實踐過程,并分享成功經驗,這對帶動周邊農戶共同探尋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三、生態農業模式在甘肅省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實施策略
(一)因地制宜,創新生態農業發展理念
基于甘肅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氣候條件,地方農業部門應立足地域特色,系統推進生態農業模式的發展,構建“規劃一布局一實施”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鏈條,充分釋放生態農業在鄉村經濟中的核心驅動作用。例如,“種 + 養 + 沼”循環模式通過整合種植、加工、養殖與沼氣生產環節,聚焦農副產品深加工,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為農業經濟增長注入持久動力。此外,甘肅省應依托先天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廣和使用豐富的地熱源,將溫室種植技術與地熱能利用相結合,通過精準調控大棚溫濕度,優化空氣流通,在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實踐表明,甘肅省生態農業發展需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深度挖掘并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與能源,推動其與農業生產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的穩步增長。近年,隨著生態農業產業的迅猛發展,甘肅省部分鄉村通過建設規模化生態園與生態農作物示范基地,不僅擴大了生態農產品的市場供給,提升了區域影響力,還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繁榮發展,充分彰顯了生態農業模式在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二)依托信息技術,構建保障體系
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服務保障機制,涵蓋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畜牧業養殖技術創新、農副產品認證推廣等關鍵領域。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地方農業管理部門應積極引入數字化管理手段,深度融合新技術與生態農業實踐,推動產業升級。
1.生產環節。利用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監測體系,可對農作物生長環境(溫度、濕度、土壤條件等)進行 24h 動態跟蹤。一旦環境參數偏離適宜范圍,系統能夠自動觸發遠程調控設備,精準改善生長條件。同時,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識別技術,可實時監測農作物病蟲害情況,當系統識別到病蟲害發生時,終端操作人員可立即啟動防治預案,有效遏制病蟲害蔓延,保障作物健康生長。
2.流通環節。農戶可依托信息技術搭建“產供銷”一體化體系,借助直播電商、短視頻平臺及電子商務渠道拓寬銷售路徑,并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目標消費群體,提升綠色農副產品的市場滲透率與占有率。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需要農業部門與農戶協同發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結合數字化宣傳、線上推廣及知識普及平臺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三)加大資金投入,培養技術人才
1.加大資金投入。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離不開穩定的資金支持,健全的資金鏈條是推動產業持續增長的核心要素。為此,地方農業部門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資金投入機制。一方面,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其資金帶動效應;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資金監管體系,通過專人專責、全程追蹤等方式,確保資金使用規范透明,精準匹配生態農業在技術研發、設備引進、人才引進及生產資料購置等環節的需求,為產業發展筑牢資金保障。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是生態農業模式落地的關鍵支撐。相較于傳統農業,生態農業對技術專業性和綜合性要求更高,單純依靠農戶難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需構建“引育結合”的人才發展體系。第一,在人才引進方面,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的多元招聘策略,利用互聯網平臺擴大人才招募范圍,并通過嚴格的考核機制篩選具備生態農業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第二,在人才培養方面,制訂系統化培訓方案,綜合運用集中授課、遠程教學、專家研討、線上交流及外派學習等多樣化方式,提升人才專業素養。通過外派學習,推動技術人才與行業前沿接軌,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綜上所述,甘肅省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以資金保障為基礎,以人才建設為核心,雙輪驅動推動生態農業模式深度落地,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加快產業融合速度,打造協同發展體系
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突破傳統單一產業模式的禁錮,加快推進多產業融合進程,基于生態農業模式,打造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格局,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例如,生態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融合,從產品的初級生產到精深加工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以天水及平涼地區的蘋果種植為例,在產品深加工領域,可以引進國內先進的加工生產線,開發蘋果脆片、蘋果汁、蘋果果膠、蘋果醋等高附加值產品,這樣既可以解決蘋果滯銷問題,也能夠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生態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方面,甘肅省各地應依托天然優勢,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例如,在甘肅隴南山區,可以圍繞當地的茶園、竹林開發“茶旅融合”項目,游客在體驗采茶、制茶過程的同時,還可參與茶藝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活動。這種新穎的融合方式不僅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體驗”“賣服務”的轉變,也大幅提升了當地的農業綜合效益,進而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甘肅省生態農業模式在推廣實踐中已初步形成產業經濟格局,技術創新優勢與人才支撐作用日益凸顯。面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地方農業部門需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一方面,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與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構建科學、系統、高效的運營管理機制。同時,應立足生態農業產業布局,建立全流程、立體化的動態監測體系,對模式實施過程與成效進行精準把控,從而為甘肅省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簡介:杜靖(1981—),女,甘肅華池人,本科,講師,主要從事鄉村經濟振興和辦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