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綠色發展;案例分析;現代農業產業;機遇;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3-025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3. 05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Pathway for Gree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Guangx CHEN Ping-ping,LI Fu-ning(Guangx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Nanning,Guangxi 530007)
AbstractThisudyeviGuagischevementsagiclturalprouctdisiydustrainptizationdidstytio, whilealsohigghtigealengsuentlcedAteaaingtutuallyfongeatioshetwemodauead grendevelopment,thisstudydrawsonsucessfulexperiencesfromplaceslikePinghuinZejiang,BisaninChongqing,andXing'anin Guangxinpromotingagriculturalgrendevelopment,summarizingthreeodelsofagriculturalgeendevelopmentTofurtereacete marketcompetienessofGuangxi'sagicultureadacheveageentransfoatio,thisstudypropossstrategiessuchasprootinggeen technologyinovatio,ostructingengiculturalinustryainmproviglcydistitutioalgarats,trengge branddevelopnt,ndacgteuralgicalviontlldatpomotingthstaableevelontofagic ture and achieving the dual goals of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Case analysis;Modernagricultural industry;Opportunities;Ecological agriculture
農業的綠色發展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策略,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重建生態文明以及保護資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1]。農業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向綠色低碳、高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新路徑轉變已成為核心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也強調,廣西應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構建“ 10+3+N′′ 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打造更多具有“桂字號”品牌的現代特色農業產品,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
綠色發展理論強調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路徑[3]。研究表明,農業綠色轉型需要構建多維度支撐體系:在生產力層面,必須依托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產業數字化和人才培養推動轉型升級[4-5];在發展模式上,需推進產業融合,特別是農旅結合等創新業態,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6-7];在支撐體系方面,需要政策引導、市場需求拉動和科技賦能協同發力[8]。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小農戶參與度低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這要求通過優化制度設計、完善技術體系等系統性方案予以破解[8-9]。
廣西農業資源豐富,綠色轉型過程中既面臨挑戰也蘊含機遇。當前制約廣西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綠色產品生產水平有限、涉農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10]。與廣東等發達地區相比,廣西在整體綠色農業發展水平上存在差距[]。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人實施和農業科技創新快速發展,廣西綠色農業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因此,研究其綠色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既能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和產業升級,又能為鄉村振興政策提供參考,助力構建綠色、生態、現代化的農業新格局。
1廣西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成就
1.1特色農產品豐富多彩廣西利用其自然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結構,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六大千億元產業集群,包括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和優質家畜。廣西在糖料蔗、水果、蠶桑、茉莉花(茶)等產業上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其中糖料蔗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12]。廣西還加快了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確保農產品穩定供應。2023年廣西豬牛羊禽肉產量和蔬菜產量均實現增長,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西菜東運”“南菜北運”基地。在果業方面,廣西實施優果工程,打造水果集聚區,水果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8,其中柑橘、柿子、火龍果、百香果的產量位居全國第—[12]。廣西重視農業品牌建設,推動\"三品一標\"協同發展,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提升地理標志以及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價值。2023年,廣西有14個品牌入選中國品牌價值區域品牌百強,全區認定“桂字號”農業品牌503個,總價值超過4450億元,為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1.2農業產業鏈延伸優化廣西正努力延伸和優化農業產業鏈,以實現整體增值。通過整合生產、加工和銷售,廣西在糖業和果蔬加工業等領域建立了完善的產業鏈。借助特色產業平臺的應用,廣西成功提升了農業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環節、全鏈條以及整個產業的增值潛力,農產品的綜合加工轉化率達到 68.1%[13] 。目前,全區已創建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55個國家產業強鎮和14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并建成了571個廣西特色農業星級示范區。此外,廣西引進和培育了農業龍頭企業,已培育了1876家農業龍頭企業、6.3萬家農民合作社、12.3萬戶家庭農場和305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強了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并推動了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全區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已建成11個國家級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縣和4238個冷藏保鮮設施,總庫容超過220萬t,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市場供應的穩定性[14]
1.3農業與多元產業融合發展廣西農業多功能產業通過融合旅游、文化、生態等元素,催生了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鄉村旅游方面,3條線路入選全國精品線路,2021年接待游客約3.86億人次,消費約2584.81億元。生態建設方面,新建18座綠色礦山,創建29家綠色工廠和4個綠色園區,3個縣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電子商務方面,66個縣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網絡零售額達590億元,建成約5000個電商物流服務站點,培育超6000個農產品網銷單品,形成縣、鄉、村3級物流配送體系[15]。電商物流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上行通道暢通,行政村快遞服務全覆蓋,物流配送 72h 內到達。鼓勵物流企業提供“干線運輸 + 區域分撥 + 城市配送\"冷鏈物流服務,打造冷鏈物流“上行下行一張網”。
2廣西現代農業產業存在的挑戰
2.1技術創新和科技支撐不足廣西農業現代化受技術創新和科技支撐滯后影響,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廣西在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技術應用方面滯后。2022年,廣西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為 68.3% ,低于全國平均的 73.11% ,顯示出機械化和現代化技術應用不足[16]。農民科技意識和技能水平較弱限制了技術推廣,許多農民仍依賴傳統耕作方式,對先進農業技術認識有限,即使推廣了精準農業和智能灌溉等新技術,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許多農民無法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此外,廣西在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方面的資金和資源投人不足,科技支撐體系較弱,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影響了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
2.2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不足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盡管農產品種類豐富、質量優異,但在品牌建設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雖然廣西已打造了一些知名品牌,如“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但整體農產品品牌體系尚未形成。許多優質農產品如柑橘等,因缺乏知名品牌,主要通過批發市場銷售,附加值較低。廣西的品牌推廣和管理缺乏系統性規劃,許多農戶和企業停留在初步品牌建設階段,缺乏長期戰略。此外,品牌建設缺乏統一標準和管理機制,導致部分低質量產品進入市場,削弱了品牌效應。盡管到2022年底廣西有1121個綠色食品、164個有機農產品認證,但品牌效應未充分發揮。2023年,中國品牌價值區域品牌百強榜中廣西僅有14個品牌入圍,具有廣泛市場知名度的品牌不到 10% 。
2.3生態農業與環境壓力不平衡廣西在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仍然是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給環境帶來壓力。廣西作為重要的農業大省,種植廣泛,包括甘蔗、柑橘、茶葉等作物。為提高產量和市場競爭力,許多農戶依賴化肥和農藥,雖然短期內提高了產量,但長期來看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影響。2022年廣西農用化肥施用量達249.20萬t,導致土壤酸化、板結,農藥濫用則污染地下水,影響動植物群體和當地居民健康。雖然廣西推出了多種有機和綠色食品認證,但生態農業的市場推廣和認證體系仍不完善,市場認知度和認可度不足。許多農民雖愿意轉向生態農業,但由于市場渠道有限,產品無法獲得合理溢價,影響生產積極性。
2.4農產品流通渠道不足廣西農村電商和市場拓展有所進步,但農產品市場開拓和流通渠道不足。本地和周邊市場銷售占主導,全國和國際市場滲透有限。盡管有如“柳州螺螄粉”等產品獲得全國知名度,但大部分農產品市場開拓不足,外銷比例低,全國市場占有率有限。2022年,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02.41億元,僅占全國總額的 2.5% 左右,顯示國際競爭力不足。農產品流通體系傳統,依賴批發市場和地方交易平臺,物流成本高,供應鏈效率低。鮮活農產品損耗率高,影響競爭力。農村電商規模小,2022年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 13.6% ,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廣西農村電商覆蓋范圍有限,人均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額僅為全國水平的 34.78% 。
3現代農業產業與綠色發展的聯系
3.1可持續發展共同目標現代農業產業和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二者密不可分。現代農業依賴高效、集約化的生產方式,通過機械化、信息化等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全球糧食需求。然而,傳統現代農業常伴隨高投入、高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給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綠色發展為農業指明了新方向,強調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并重,要求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推廣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降低污染。同時,綠色發展倡導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推動循環農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系統穩定?,F代農業必須結合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提高產出,還要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采用綠色技術和可持續管理模式。通過將綠色發展融入現代農業,可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雙贏,為全球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作出貢獻,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2農業產業的結構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綠色發展緊密相連。傳統農業以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缺乏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加劇。綠色農業的發展要求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附加值,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化。首先,在生產環節,通過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等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17]。循環農業將畜禽糞便、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既解決污染問題,又提升土壤肥力。其次,產業鏈的延伸與綠色化是關鍵,涵蓋農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通過綠色農產品加工、環保包裝和冷鏈物流,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最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農產品深加工和休閑農業等多樣化產業模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人,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這種農業產業的結構優化不僅促進了可持續農業,還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市場化發展機會。
3.3資源利用的效率提升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是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傳統農業的粗放生產模式導致水資源、土地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尤其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的背景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迫切需求。首先,在水資源方面,農業是主要消耗部門,特別是在干旱地區。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和滴灌,顯著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并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其次,土地資源方面,傳統農業的過度耕作導致土壤退化、沙化等問題。綠色農業通過實施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如輪作、休耕和覆蓋作物種植,能夠恢復土壤肥力,預防侵蝕,以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傳統農業依賴化石能源,導致高能耗和高污染。通過推廣太陽能、水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現代農業能夠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實現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與可持續性。
3.4生態保護與產業增值生態保護與產業增值在現代農業綠色發展中密切相關。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資源,如土壤、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不合理的耕作和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會導致環境退化,威脅農業的可持續性。因此,綠色發展倡導采用有機肥料、輪作和節水灌溉等生態友好技術,保護自然資源,促進農業的可持續利用。同時,生態保護也助力產業增值。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環保意識的提升,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為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提供機會,提升附加值。廣西部分地區的有機水果和綠色茶葉等產品通過生態認證,成功進入更廣闊市場,以更高價格出售,增加了農民收入。此外,生態保護還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多樣化,如生態旅游、農業觀光和農產品深加工的結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并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4現代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
4.1浙江平湖市:打造數字農業引領農業綠色發展平湖市致力于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農業數字化,整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精準管理。通過技術保障和追溯系統,促進了綠色、品質、標準農業的發展。在數字化支持下,2019—2022年全市糧食規模生產面積從1.942萬 hm2 增加至2.474萬 hm2 ,配方肥占比由 30% 提高至 90% ,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了 9.1%.6.3%[18] 。
推進農業綠色科技集成地建設。平湖市在2017年成立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強化資金、人才和土地等要素保障。通過與高校和企業合作,研發關鍵技術,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以優質稻米為核心,涵蓋綠色蔬菜、精品瓜果、高端花卉等的\"1324\"產業體系,增強糧食和農產品供應。同時,規范數字農業發展,制定標準,利用智能化技術實現精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區國際合作投資超過43億元,推動農業產業全面發展,2018—2022年農業產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長約3.0%,2023年上半年增長達6.2%[18]
通過數字平臺,提升農業數字化管理。一是實現農業補貼數字化,通過“浙農補”和大數據平臺,簡化六大類補貼的申領和監管流程。二是推進社會服務數字化,利用“浙農服”應用,一站式解決農民的多種問題,促進農產品交易和農業信用貸款。三是實施農機應用數字化,應用農機管理數字化平臺和智慧農機管理服務中心,裝備北斗農機管家應用,實現農機動態監管和精準作業,提高農機作業效率。這些措施提升了農業產業效益和農民收人,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增長,農民的獲得感也得到增強。
通過數字技術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數字賦能農業生產,通過智能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數字化農業系統和智能管理決策系統,利用5G和衛星導航技術指揮智能農機,實現農業智能化。二是將數字化應用于農產品銷售,創新“本家鮮”應用場景,解決農戶銷售難題,實現產銷一體化,讓市民便捷購買新鮮農產品。三是投資建設智慧物流中心,與種養基地合作,銷售額達1.6億元,促進產業共富。
4.2重慶璧山區:技術推動果蔬產業綠色高效發展近年來,璧山區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選育良種、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打造綠色品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等,構建了“璧北蔬菜保障供應區”和“璧西十萬畝水果基地”的農業產業布局,促進了果蔬產業在綠色轉型的同時實現高質量和高效率的發展。2018—2022年璧山區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增長了9.4% 和 16.2% ,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增長了 23.36% 和35.5%[19] 。
在選育良種方面,璧山區增添了果蔬產業的生態“本味”。一是建立重慶市璧山區都市果蔬菜研發中心,并與農科院合作,致力于果蔬新品種的研究與規范化栽培,以支持科學種植。二是依托研發中心,構建了一個從科研院所到企業再到種植大戶的現代良種繁育體系,實現了水果和蔬菜良種的高覆蓋率。三是整合并更新了果蔬質量標準,制定了10多項技術章程,推動了產業的綠色高效發展。此外,通過設施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加速了果蔬產業生產技術規程的推廣和應用。
在推廣綠色技術方面,璧山區增添了果蔬產業的生態“本色”。一是加強技術應用,根據果蔬產業發展的特點,將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有機結合,指導經營主體和農戶推進科學防治。蔬菜和水果綠色防控面積均超過 50% 。二是建設試驗示范,蔬菜推廣立體防控模式,水果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尾菜處理推廣還田和生態種養循環技術。三是提升耕地質量,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廣土壤調理劑 + 常規施肥 + 有機肥、土壤調理劑 + 優化施肥 + 有機肥等模式,改善土壤 pH 和有機質含量。
在打造綠色品牌方面,璧山區增添了生態產業化“靚色”。一是強化組織保障。重慶市璧山區出臺政策,強化組織保障,提供人才和資金支持,建立獎勵制度,鼓勵農產品品牌認證。二是推進優質綠色果蔬農產品品牌認證。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如璧山葡萄和番茄等。全區擁有多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名牌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和企業。三是通過參加各類博覽會和宣傳活動推介璧山優質農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如“璧山葡萄”價值評估達6億元,并在多個評比中獲獎。
4.3廣西興安縣:創新生產模式促進產業綠色發展近年來,桂林市興安縣致力于探索綠色生態與糧食增產的有效路徑,成功實施了“稻(水稻) + 米(免耕甜玉米) + 菜(白菜苔) + 花(觀賞菜) + 肥(綠肥)\"的高效農業生產模式(以下簡稱“稻米菜花肥”模式)。該模式不僅確保了糧食產業的穩定增長,還促進了農民收人的穩步提升。該創新模式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氣候特點,精心挑選了適宜種植且市場需求旺盛的水稻和甜玉米品種,并合理規劃了作物的種植周期,從而將傳統的“一年一熟\"水稻種植模式轉變為“水稻 + 甜玉米 + 白菜苔”的“一年三熟\"耕作體系,這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農戶收益從1.5萬元/ ?m2 增至15.0萬元 ?m2 以上[20]。推廣輕簡化栽培和農業機械化,水稻綜合機械化率為 83.7% ,甜玉米和白菜苔免耕種植,適應規?;土羰剞r民需求,全縣推廣面積0.48萬元 ?hm2 ,確保糧食生產穩定[20]
此外,興安縣積極推進循環綠色農業的發展,實施了農藥使用零增長計劃,并通過統一管理的方式提高了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的覆蓋率,達到了 85% 以上。興安甜玉米還獲得了農業農村部的綠色食品認證,并被列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通過推廣冬季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和水旱輪作,該縣實現了化肥施用量減少 50% ,榮獲“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的稱號
興安縣還積極拓展綠色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 +, 的高質量發展。目前興安縣形成了“水稻、甜玉米 $$ 秸稈加工 $$ 養牛 $$ 食用菌栽培”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擁有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青貯飼料加工企業13家,大型肉牛養殖場8家,食用菌種植面積達560萬 m2 。依托“金滿田園”糧食產業核心示范區,該縣結合地方文化元素,如舞獅、古建筑、古銀杏樹和歷史名人,探索了“觀光農業 + 休閑娛樂 + 參與體驗\"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成功打造了金玉糧園田園綜合體和“桂北老家”鄉愁之旅示范帶,助力興安榮獲多項國家級榮譽。
4.4總結:產業綠色發展的3種模式根據提供的3個典型案例,可以總結出現代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3種模式。
(1)數字農業模式。數字化管理,通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傳感器和云計算等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的精準管理;農業綠色科技集成,與高校和企業合作,形成以優質稻米為核心的多元化農業產業體系,同時通過配方肥應用減少化肥使用。農業補貼、農機和服務的數字化,通過數字平臺實現補貼申領、農機作業監管和農民服務的一體化管理,提升農民收益和產業效益;智慧物流,通過智慧物流平臺,實現農產品的高效流通和銷售,促進產業共富。
(2)綠色果蔬產業模式。選育良種和科研創新,通過果蔬研發中心和良種繁育體系,推廣高品質果蔬新品種,提高綠色生產效率。綠色生產技術推廣,結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技術,建設綠色防控體系,并推廣尾菜還田和生態種養循環技術。綠色品牌建設,通過政策支持和品牌認證,打造優質綠色果蔬品牌,并通過宣傳推廣提升品牌影響力。設施農業和全產業鏈發展,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推動果蔬產業全產業鏈技術應用,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3)循環農業模式?!暗久撞嘶ǚ省币荒耆炷J?,通過種植水稻、甜玉米、白菜苔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益。農業機械化和輕簡化栽培,推廣機械化種植和免耕技術,適應大規模生產和留守農民需求,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循環綠色農業,通過推廣綠肥、秸稈還田、農藥零增長和水旱輪作技術,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的顯著減少,并推動產業鏈延伸。農文旅融合發展,結合地方文化元素,發展“農業 ?+ 旅游 + 文化”的融合模式,帶動地方經濟和綠色產業的發展。
這些模式的共同點在于:科技驅動,通過數字化、物聯網、智能設備等提升生產效率;生態友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推廣綠色防控和有機肥;產業鏈延伸,從生產到加工、銷售,形成完整的綠色農業產業鏈;循環農業,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形成閉環生態系統;品牌建設與市場化,注重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5綠色發展視域下廣西現代農業提升路徑
5.1推動農業綠色技術創新第一,需加強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使用,采用可持續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例如,生物肥料技術通過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為作物提供營養,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學污染。同時,生物防控技術利用生物天敵或有益微生物抑制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第二,加大對智能農業與數字技術在綠色農業中的應用。如智能灌溉系統,通過傳感器監測土壤濕度和天氣狀況,合理控制灌溉用水,減少浪費。無人機技術用于農田監測和精準噴灑,發現病蟲害并精準施藥,降低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第三,數字技術促進農業綠色增長,發展精準農業,推動5G、人工智能、區塊鏈、遙感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2I]。通過大數據預測氣候變化,農民可提前調整種植計劃,降低風險。
5.2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拓展產業鏈條。積極促進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降低對高能耗、污染嚴重的農產品的依賴程度,提倡生態種植和有機農業等環保型生產方式。以廣西的柑橘、百香果等特色農產品為例,引進現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拓展產業鏈,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等二次產業,將農產品的初級生產向產業鏈下游延伸。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加工成果汁、罐頭、干果等高附加值產品,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推進綠色農產品加工與循環利用。綠色農產品加工強調采用環保生產工藝,例如使用節能設備和清潔能源,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
5.3完善綠色農業政策制度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以推動農業綠色轉型。這包括金融政策如補貼和貸款貼息,鼓勵采用綠色農業技術,如有機種植和生物防控。政府還應設立綠色農業基金和提供綠色信貸,幫助農民和企業獲得低息貸款[22]。此外,政府應加大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創新中心,提供研發、試驗和推廣平臺,推動先進綠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評價體系與標準,涵蓋農業生產全過程,包括種植、養殖、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重點關注土地可持續利用、化肥農藥使用量、水資源效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國際準則接軌,確保農產品競爭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監測農業生產,確保全程可追溯性,提升消費者信任。
5.4加強農業綠色品牌建設提升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確保高品質。引入綠色農業技術和生產標準,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使用,推廣有機種植和生態養殖。與健康、環保、可持續理念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加強綠色農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渠道建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拓更多的市場渠道。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擴大綠色農產品的銷售范圍,借助社交媒體和網紅帶貨等新興營銷方式,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組織展會和參加博覽會,增加品牌曝光度和市場占有率。構建品牌與認證體系,確保高質量生產,樹立品牌形象。建立認證體系,規范農藥化肥使用,監測環境條件,確保產品綠色標準。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程追溯,確保產品符合綠色標準。消費者可掃描二維碼了解生產過程,增加信任感。
5.5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由化肥、農藥和牲畜糞便流失引起,對水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防治措施包括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推廣精準施肥和有機肥料技術以及生物防控技術。建立農藥和化肥的管理制度,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確保綠色生產標準落實。合理處理畜禽糞,推廣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將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或沼氣,減少污染并提高資源利用率。結合生態修復與生態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系統,提升自然資源品質,推廣有機種植,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利用恢復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增加農村收人。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探索生態修復與農業結合的有效模式,并帶動周邊農民參與,推動區域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已有雅.襯濃六月京我國衣亞綠巴反辰跆術寸J]衣亞紅『,2022(11) :7-9.
[2]鐘春云,羅虹莉,劉偉基.現代農業“向陽生\"[J].當代廣西,2024(7):32-33.
[3]李曉西,王佳寧.綠色產業:怎樣發展,如何界定政府角色[J].改革,2018(2) :5-19.
[4]李旭輝,陳夢偉,朱啟貴.中國農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的時空格局及收斂性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4(8):110-121.
[5]喬佳琪,王哲.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綠色發展的邏輯機理與推進路徑[J].江南論壇,2024(8):10-15.
[6]趙敏娟,杜瑞瑞.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23-732.
[7]高群,陳衡洋,張新亮.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歷史演變與焦點特征:基于注意力視角的文本分析[J].資源科學,2023,45(12):2433-2448.
[8]郭巖峰,張春艷.產業數字化、綠色技術創新與農業產業鏈韌性[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10):117-122.
[9]袁云.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綠色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基于“安丘模式\"的調查研究[J].西南金融,2023(5):32-44.
[10]曠愛萍,岳禹鋼.廣西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及障礙因子識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1-13.
[11]劉俊杰,劉學舟.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及提升路徑研究:以珠江一西江經濟帶11市為例[J].生態經濟,2022,38(1):100-107,115.
[12]巫碧燕.抓好“菜籃子”端穩“果盤子”[N].南國今報:數字報刊,2024-06-27.
[13]陳靜,易金德.廣西特色農業產業爭奇斗艷[N].廣西日報,2024-01-18(001).
[14]王艷群.廣西加快推進農村冷鏈物流體系建設[EB/OL].(2024-01-02)[2024-07-17]. htps://www. gov.cn/lianbo/difang/202401/content_6923813. htm.
[15]廣西電子商務創新發展\"五個堅持”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EB/OL].(2024-01- 09)[2024-07 - 17]. http://swt. gxzf. gov. cn/zt/gxds/t17823644. shtml.
[16]廣西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8. 3% [EB/OL]. (2023-02-24)[2024 - 07- 17]. http://ny.nanning.gov. cn/xxgk/zwdt/snzx/t5491287. html.
[17]金書秦,張哲晰,胡鈺,等.中國農業綠色轉型的歷史邏輯、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J].農業經濟問題,2024,45(3):4-19.
[18]浙江省平湖市:打造數字農業新體系引領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J].農產品市場,2024(2):42-43.
[19]重慶市璧山區:推動果蔬產業綠色高效發展夯實城郊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地位[J].農產品市場,2024(2):78-79.
[20]桂林市興安縣創新\"稻米菜花肥\"生產模式人選2023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EB/0L].(2024-01-09)[2024-07-17].ttps://www. gxnews. com. cn/staticpages/20240109/newgx659d458a-21406181.shtml.
[21]林玉妹,李承翰.農業數字化轉型對農業綠色增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4):28-41.
[22]楊昊達,彭山桂,林萍萍.財政支農對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影響與作用機制[J/0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07-07[2024-09-18]. https://link.cnki. net/urlid/11.3513.S.20240716.1153.030.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1):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