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5)02-0058-0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古代經典閱讀的重要性,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同時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蕩中保持穩定的基礎。他鼓勵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深人學習傳統文化,研讀古代經典,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倳涍€指出,學習古代經典能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實際教學中,古代經典閱讀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現代教育體系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融合難題,如何在強調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同時兼顧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經典閱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問題也常常被提及,一些學生可能認為古代經典與現代社會脫節,難以激發學習興趣。這就需要重新審視古代經典閱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一、古代經典閱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經典閱讀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
在歷史的長河中,古代經典閱讀對塑造民族文化認同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經典文獻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精神的載體。通過深入研讀經典,人們能夠深刻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念。這種深入的理解與認同,不僅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更提升了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人們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堅定維護和傳承自已的文化傳統[1]。經典閱讀已成為一種文化自覺,促使我們自豪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古代經典閱讀有助于提升道德教化
古代經典文獻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與倫理規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經典閱讀,人們得以學習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美德,不僅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也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整體提升,從而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經典閱讀成為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使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能夠堅守并弘揚這些傳統美德。
(三)古代經典閱讀有助于接受知識傳承
古代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涵蓋了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些經典文獻不僅是古代先賢智慧的載體,也是后人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對象。通過經典閱讀,這些寶貴的知識得以代代相傳,為后世提供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智慧資源[3。這些知識不僅幫助人們了解過去,更能啟迪未來,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智慧與靈感。經典閱讀已成為知識傳承的橋梁,使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汲取歷史的智慧,推動社會的進步。
(四)古代經典閱讀有助于推動文化創新
經典閱讀不僅是傳承文化的方式,更是創新的源泉。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深人理解與思考,人們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文化的不斷發展與繁榮。經典文獻中蘊含的智慧與思想,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使他們在創作與研究中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新的領域,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成果。因此,經典閱讀不僅是尊重傳統的體現,更是我們勇于探索與創新的重要途徑,為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古代經典閱讀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一)先秦時期:儒學經典的確立
在先秦時期,經典文獻的整理與傳承受到極大重視,儒家經典逐漸確立其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5?!对娊洝贰渡袝贰抖Y記》《周易》和《春秋》等經典成為后世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基礎。此時,學者們致力于系統地整理和保存這些文獻,以確保其能夠流傳后世。儒家經典的確立,標志著儒家思想在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漢代:經典閱讀與注解并重
漢代承襲秦制,但其對古代經典的閱讀有別于先秦,經典閱讀與注解成為官方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廷設立了五經博士職位,專門負責經典的研究與教學。經典注疏學派的興起,如鄭玄的《毛詩注》,對經典文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和解讀。在漢代,經典閱讀與注解的并重,促進了經典文獻的深入研究,為后世的經典閱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三)魏晉南北朝:玄學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使經典閱讀與老莊思想相結合,學者們對經典進行新的解釋與闡發。例如,王弼的《周易注》對《周易》進行了創新性的闡釋,為經典閱讀注入了新的活力。玄學的興起推動了經典閱讀的發展,促使學者們在傳統經典的基礎上進行更為豐富的思考與探討。
(四)唐代:注重實用與應試
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經典閱讀愈加側重于實用性與應試技巧。經典的注疏逐漸趨向系統化,例如孔穎達所著的《五經正義》,為科舉考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書目8。唐代的學者們通過對經典進行更為系統化的注疏,使經典閱讀更好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五)宋代:注重義理闡發
理學的興起使得經典閱讀愈加重視義理的闡發。朱熹等理學家對經典進行了重新詮釋,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極大推動了經典閱讀的深入發展。宋代的理學家通過對經典的重新詮釋,使得經典閱讀更加注重對義理的探討與理解,進而深化了人們對經典的認識。
(六)明清時期:注重考證與實學
在這一時期,經典閱讀愈發重視考證與實學。清代樸學的興起,使得學者們對經典文獻進行了詳盡的考證與???,顧炎武的《日知錄》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為經典閱讀奠定了更加嚴謹的學術基礎[]。明清時期,學者們致力于對經典文獻的深入考證與校勘,以確保其準確無誤,進一步增強了經典閱讀的學術嚴謹性。
(七)近現代:批判與反思
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經典閱讀逐漸與現代學術方法相結合,學者們開始對傳統經典進行批判與反思。例如,胡適在其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對傳統經典進行了全新的解讀,為經典閱讀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考框架[]。這一過程不僅推動了經典閱讀的現代化進程,也使得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一)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演變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核心價值觀如仁、義、禮、智、信等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深化。這些價值觀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內涵,但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例如,“仁\"在古代被視為對他人充滿愛心與關懷的美德,而在現代社會,“仁\"更多地體現為社會責任感及對他人的關愛。這一美德不僅體現在個人行為上,更在于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支持。同樣,“義\"在古代重視道德規范和正義行為,而在當今社會則強調公平正義及道德責任。這種價值觀激勵人們在面對不公現象時勇于站出來,捍衛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些核心價值觀的演變不僅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及時代精神。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道德倫理的價值,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強調家庭與社會的穩定。這些道德倫理觀念在古代經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傳承。例如,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一種典型的道德倫理觀念,強調了人與人之間應相互尊重與理解,體現了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此外,《孟子》中提出的“仁政”思想,強調統治者應以民為本,關注民眾福祉,體現了政治倫理中的民本思想。這些道德倫理觀念不僅在古代社會中規范了人們的行為,至今在現代社會中仍具重要的指導意義,為處理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它們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推動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適用性與價值
盡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源于古代,但其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在現代社會依然展現出重要的適用性和深遠的價值。這些文化理念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在處理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指導。
在當今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問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能夠為人們提供應對這些挑戰的智慧與方法。以“禮\"為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它能夠幫助人們在交往中保持禮貌與尊重,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同時,“信”
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強調誠實守信,對建立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還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古代經典閱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關系
(一)文化認同與傳承
古代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它們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智慧。通過深入閱讀和研究這些經典,人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層價值和精神內核。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還傳遞了道德觀念、倫理思想和社會規范。通過這種方式,人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動力,能夠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只有當人們真正理解并珍視自己的文化根源時,才能有效地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給下一代,確保文化的連續性和發展。因此,古代經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是對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更是對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二)道德修養與人格塑造
古代的經典著作中,蘊藏著深厚的道德觀念和豐富的人生智慧。這些經典不僅涵蓋了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還提供了許多關于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正直和善良的具體指導。通過深入學習這些經典,人們可以逐漸吸收其中的智慧,培養出高尚的道德品質。這種道德修養不僅有助于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還能在社會交往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他人的尊
重和信任。
同時,古代經典中還蘊含著許多關于人格塑造的深刻見解。人格的塑造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個人在道德修養的基礎上,不斷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通過學習經典,人們可以了解到如何在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時堅守內心的信念,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謙遜和自律。這些品質的培養有助于塑造一個健全、成熟和有責任感的人格,使個人能夠在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做出貢獻
(三)知識積累與智慧啟迪
古代經典是古代知識與智慧的寶庫,它們不僅包含了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豐富內容,還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規范。通過深入閱讀和研究這些經典著作,人們可以不斷積累寶貴的知識,拓寬視野,豐富思想。同時,這些經典作品也能啟迪人們的智慧,幫助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無論是《論語》中的儒家思想,還是《道德經》中的道家智慧,亦或是《史記》中的歷史記載,這些經典都為后人提供了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啟迪[12]。
(四)語言文字的傳承
古代經典是漢語語言文字的典范,它們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在語言表達和文字運用上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通過深人閱讀和研究這些經典著作,我們可以學習到古代漢語的豐富詞匯、精妙的句式結構以及多樣化的修辭手法。這些經典作品中的語言元素,不僅為現代漢語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在規范現代漢語的使用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古代經典的研習,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語的精髓,從而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現代漢語的健康發展。
(五)社會教化與和諧發展
古代經典中包含了許多關于社會管理、人際交往、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教誨,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在古代經典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關于社會管理、人際交往、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深刻教誨。這些教誨不僅涵蓋了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還包括了如何在家庭中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些經典著作中的智慧,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教化作用。
首先,古代經典中的社會管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治理經驗。例如,儒家經典強調“仁政\"和\"德治”,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來引導人民,而不是單純依靠法律和刑罰。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管理社會時,不僅要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設,還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關懷。其次,古代經典中關于人際交往的教誨,也為我們處理現代社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例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教導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種思想有助于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減少沖突和矛盾。再次,古代經典中關于家庭倫理的教誨,對于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孝經》中強調孝道的重要性,認為孝順是家庭和睦的基礎[13]。在現代社會,家庭依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和諧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因此,古代經典中關于家庭倫理的教誨,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傊?,古代經典中包含的關于社會管理、人際交往、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教誨,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這些教誨不僅在古代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習和借鑒古代經典的智慧,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挑戰,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結語
古代經典閱讀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更是其得以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通過經典閱讀,我們能夠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在當今時代,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古代經典閱讀,不斷創新教育方法,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趙曉霞.經典學習與青少年“文化認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1).
[2]林美群.《詩經》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23.
[3]韓迪.中國古代閱讀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6).
[4]劉倩,馬云鵬.回歸具身閱讀:文化賽續,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4(4).
[5]陳瑩雪.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一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文化學刊,2022(2).
[6]康國章.淺析鄭玄《詩經》闡釋學的特質[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1).
[7]劉震.從“得意忘象\"到“舉本統末”:由王弼《周易注》的特點看漢魏之際的學術更迭[J]哲學研究,2022(1)
[8]韓宏韜,韓笑.史料所載兩種《lt;五經正義gt;表》探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1).
[9]鐘岳文.《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最具代表性的理學名著[J].月讀,2020(1).
[10]周亞,李明杰.清人顧炎武文獻編纂思想考略[J].出版科學,2013,21(6).
[11]王沁凌.史學的\"第二次革命”與中國哲學史寫作從胡適到馮友蘭的一條線索[J].現代哲學,2020(6).
[12]張文彥.論先秦儒家與道家的自然觀及歷史觀[J].史學理論研究,2003(3).
[13]王亞東.《孝經》蘊含的孝道文化及其心性價值[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2,42(4).
(責任編輯:徐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