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國視角下《昨日之美中的代際親密實踐與關系重構

2025-08-05 00:00:00江陵
關鍵詞:馬麗母女親密關系

中圖分類號:I2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5)01-0034-11

引言

美國華裔女作家吳帆的長篇小說《昨日之美》(2009)以女兒馬麗跨越中美兩地照料喪偶母親的經歷為主線,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儒家孝道與美國個人主義之間的沖突、交融與再詮釋。與傳統華裔女性寫作常聚焦于族裔身份或創傷記憶不同,吳帆的作品聚焦母女之間日常照護的微觀實踐,呈現了跨國家庭在養過程中的堅守與創新,揭示了女性性別認同與家庭倫理的重塑。在小說中,馬麗既傳承了儒家孝道的責任,又在美國社會中追求情感自主與自我價值,最終推動了母女關系的轉變與互助。小說通過細膩的日常生活細節描寫,展示了跨國家庭在語言、身體和情感層面的沖突與調適。這不僅為華裔女性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還強調了跨國語境下家庭關系的微觀政治,探索了性別角色與家庭倫理在跨文化情境中的動態演變。本文將從跨國視角出發,分析母女親密實踐的變化,探討跨國經歷對女性成長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對華裔女性寫作中母女關系與養議題的理解。研究揭示了儒家孝道與美國個人主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織、碰撞與融合,并探索了跨國親密實踐作為性別身份與家庭倫理的動態交融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展現了女性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中的角色轉變與身份重塑的可能性。

一、跨國轉向:華裔女性文學的敘事嬉變

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華裔女性英語寫作的批評主要呈現出兩條相互關聯但研究重點各異的學術路徑。一方面,學者們關注出生并成長于北美與歐洲等西方國家的華裔女性作家的移民敘事,探討這些作品如何呈現華人女性作為少數族裔在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認同危機、文化適應歷程及社會整合策略[1,2,3]。此類文本通常被視作族裔文學或族裔成長小說[4.5],以族裔身份的建構與文化適應為核心,關注移民主體如何在主流社會中進行身份協商。另一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出生于中國大陸、后移居海外的華裔女性作家以英語撰寫自傳或回憶錄,強調個體化敘事對歷史記憶的回溯,從而探討大陸成長經驗在離散主體文化認同建構中的持續性作用[6,7,8]。雖然這兩條路徑同屬離散文學范疇,但前者更側重移民主體的族裔協商與社會整合,后者則偏重歷史記憶與個人經歷之間的交織。分別依托著不同的地理與文化語境,也在批評方法與理論取向上展現出差異化關注。

與21世紀以前以族裔敘事與歷史記憶為主的研究路徑相比,21世紀以來全球化語境下的華裔女性英語創作表現出鮮明的文學特質。新一代作家大多兼具中國大陸的出生、成長經歷和西方的定居背景。其文學創作不僅延續了早期華裔小說對移民處境與族裔認同的關注,更在后社會主義中國與當代西方的文化張力中構建起更加復雜的跨文化視角與雙重文化坐標。具體而言,這些作品一方面立足中國本土經驗,深入考察本土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影響性別身份;另一方面又在跨國移民語境下探討個體如何通過日常實踐進行文化適應與身份協商。這種雙重維度的敘述策略得益于全球化時代日益顯著的空間流動性和跨文化互動,逐步突破了傳統族裔文學的單一民族敘事框架,并在后社會主義中國與當代西方之間形成了富有張力的新型文化對話模式。

與此同時,跨國主義的興起回應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邊界日益模糊與流動的現實需求,為華裔文學的研究注人了新的理論視角。自20世紀末以來,跨國主義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催生出以全球互聯為核心特征的跨國轉向,并在文學研究領域形成了“從離散到跨國”的理論路徑。尼施克(Nischik)(2016)提出這一轉向旨在突破傳統民族國家敘事的局限,將離散文學研究的范圍由單一移民群體擴展至具有全球互聯特征的文本體系[9。潘志明(2023)則進一步指出,跨國主義揭示了“被民族主義遮蔽的文學跨國性”,尤其強調不同族裔、性別和經濟背景的個體如何在跨國實踐中建立互動與合作關系,并在祖籍國與移人國之間維系復雜的社會聯系,從而推動學界更加關注文學文本的全球互聯性[]。這種研究方法采用非國別中心主義視角,致力于消解既有的文化刻板印象與傳統等級結構9,并強調以跨國流動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人類發展和身份建構的個體以及關系型的具身性體驗[I]。

跨國主義理論視角的引入,對于深入理解當代華裔女性英語寫作,尤其是21世紀以來兼具中國本土經驗與跨國移民語境的作品中所展現的跨文化身份建構與協商,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首先,過去的研究傾向于將華裔文學視為簡單的族裔文學或旅居國多元文化主義的附屬產物[12]。而跨國主義則強調文本的全球互聯性與文化流動性,更為細致地揭示了這些作品中復雜的中西文化協商機制[13,14],從而突破傳統單一族裔視角的限制,為研究提供了更廣闊、更深人的分析空間。

跨國視角強調了女性作家在作為“文化中介”方面的主體作用:她們不僅體現了全球化時代下混合文化主體的特性[5,而且積極實踐了“第三文化\"的理念[。在祖籍國與移居國之間,這些作家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與文化協商,構建了跨文化交流的紐帶。她們所塑造的跨國女性形象既延續了人與文化及資本跨國流動的歷史脈絡,又對歐洲中心主義的知識生產范式提出了挑戰[18]。因此,華裔女性文學中呈現的文化連接不僅為理解全球相互形塑關系提供了微觀樣本[19],同時也使華裔女性創作成為觀察全球文化政治的重要窗口,從而在拓展離散文學理論的同時,為親密關系與性別政治等微觀層面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空間。然而,盡管已有學者關注跨國書寫空間的重構[2],但在文本中關于親密關系及日?;訉用娴奈幕瘏f商過程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這些日常互動實踐正是在全球化語境下重新配置文化資本的關鍵所在。吳帆的小說《昨日之美》(2009)作為跨國理論視角下的典型文本填補了這個研究空白。在融合中國本土經驗與跨國移民語境的基礎上,該小說構建了一個跨國跨文化交匯的敘事空間。

二、跨國視閾下代際養實踐的

檀變與性別認同的動態重構

本研究以跨國敘事文本《昨日之美》為分析對象,聚焦中國女性的代際養實踐在跨國語境中呈現的性別協商機制。親密關系作為深層次的人際聯系,在塑造個體身份和社會結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1,22]。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領域不斷拓展,從心理學、社會學到文學批評皆有深入論述。作為代際親密關系的具象化實踐,養行為正與當代親密關系研究的核心命題形成對話:自吉登斯(Giddens)揭示女性通過反思性自我敘事重構親密關系以來[23],學界日益關注女性個體如何在文化規約與主體訴求的張力中建構新型親密關系范式[24,25]。

杰米森(Jamieson)將親密關系界定為“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質量以及建立這種聯系的過程\"[24。這一定義在強調情感聯結特質的同時,尤其關注女性在關系建構中的主體性。當前,親密關系研究已成為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核心議題,但文學研究對其系統性探討尚顯不足。國內學界存在雙重認知偏差:既將其簡單歸為西方個人主義產物,而忽視中國倫理實踐的特殊性這一定義不僅強調個體特別是女性在建立關系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邊界意識,也凸顯了親密關系所特有的情感聯結。這一定義在學界得到廣泛引用,并為親密關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角。近年來,親密關系研究已成為跨學科的核心議題,涵蓋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與社會科學對親密關系的關注相比,文學研究近年來才開始將其作為獨立主題進行深入探討。但在國內學界中,親密關系常被認為是西方個人主義傳統的產物,而忽視了中國獨特的倫理結構和親密實踐方式[26]。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親密關系的學術討論中,長期以來西方視角占據主導地位,而非西方語境的獨特性往往被忽視。史提芬·杰克森(SteviJackson)指出,這一現象源于親密關系這一概念深植于西方的話語體系,使其在跨語言與跨文化轉換中遭遇挑戰,并呈現出雙重偏見一一方面是以歐洲為中心,另一方面以男性為中心[2。杰米森提出的親密實踐概念突破了這一局限,為理解親密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路徑。她主張親密關系是“通過人際互動的實踐建立”的,并將親密實踐定義為“能夠促進、產生并維持一種主觀上的親近感,使彼此感到契合和特殊的行動”,她進一步區分了“傳統型親密實踐”和“創新型親密實踐”,前者傾向于維系既有性別與親密關系模式,后者則挑戰并重塑此類規范[24。杰米森同時指出,雖然親密實踐普遍存在于各種文化中,但其形式與意義因始終“嵌入各自多元的歷史文化語境”,以及因受“對親密關系持批判或抑制態度的文化基質\"的影響而顯著不同[24]。杰米森的親密實踐概念打破了西方經驗中心主義,涵蓋了不同歷史和社會語境下的親密互動。她強調互動實踐在親密關系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這為重新定義和拓展親密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杰米森的概念還納入了對那些持批判或抑制態度的文化基質的分析。這一分析揭示了規范化過程背后的權力結構和文化邏輯。通過對親密關系情境意義的剖析,既有助于理解親密關系的普遍性與文化差異,又為探討社會公平與不平等、正義與壓迫、包容與排斥、可持續性與變革,以及和平與沖突等議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24]。

同時,這一框架與巴特勒的性別表演理論在強調社會規范對身份建構的影響方面高度契合。巴特勒認為,性別并非源于生理本質,而是通過反復的身體實踐和社會表演得以建構、再現或顛覆[28]。其核心在于,性別認同并非固定特質,而是經由“種族、階級、族裔、性取向及地域模式\"等多重因素持續重構[29]。在此視域下,杰米森認為親密實踐是一種重復性、具象化的行為,它能夠(重新)生產或挑戰既定的性別身份。杰米森區分的“傳統型親密實踐”鞏固既定性別腳本,而“創新型親密實踐\"則為突破二元對立提供空間[24]。二者互相補充:親密實踐不僅體現了親密關系的日常運作,更是性別身份在社會互動中的動態展演過程,既維系主流性別分工,又為重塑性別認同創造可能。當這兩種理論相互映射時,不僅能揭示不同文化脈絡中親密實踐的多重面向,也闡明了性別身份如何在親密互動中被具象化、穩固或挑戰。兩者共同構建了一個更具動態性與批判性的理論框架,為理解性別流動、社會規范的再生產及其變革提供了關鍵支點。

雖然親密關系涵蓋了多種密切聯系,但傳統的親密關系研究過于側重純粹兩性關系,往往忽視了代際親密關系的重要作用30。代際關系深受社會文化和歷史脈絡的影響,不同文化對家庭內各代關系的期待和表達各異。在一些西方社會,婚姻伴侶被視為個人生活的核心,夫妻關系具有更強的排他性;而在奉行父系家族制的社會中,例如中國,母女或父子等血緣紐帶即使在成年后仍保持高度的重要性[31。此外,受社會規范、福利制度和家庭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養方式作為一種核心的代際親密實踐,其具體形式也存在顯著差異:在美國,養更多依賴制度化支持和市場機制,而在中國,子女則被期望承擔對父母的道德責任[32]。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父母被視為核心的代際間親密實踐方式,其文化意義體現在對家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雙重強調。儒家傳統將代際關系置于婚姻質量和個人需求之上[33],而“百善孝為先”這一古老諺語更是生動地詮釋了這種以孝道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在這一背景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成年子女有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不僅傳承了傳統美德,也構建了一種以行為責任為核心的倫理模式。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為養父母這一實踐提供了深刻的社會文化語境3,強調以父母居所為中心、注重地理鄰近性和身體共在,通過飲食照料、疾病陪伴等具身化行為展現家庭成員之間緊密的代際聯系和倫理活力[35]。在傳統父權制家庭中,長子常被視為贈養責任的主要承擔者,而女兒則主要提供情感支持。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子女往往被要求服從父母的意愿,這可能忽視了親子之間情感互通與交流的重要性2。養父母作為一種核心的代際親密實踐方式,不僅是中國傳統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理解家庭內部的情感互動和社會責任提供了關鍵視角。

然而,隨著全球化和社會變遷的推進,中國大陸的傳統養模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21世紀以來,代際權威逐漸式微,子代的自主性增強,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不同性別、跨文化和跨國度的養實踐不斷涌現,這些實踐對“差序格局”構成了挑戰,并推動了家族倫理和親情紐帶的重構[24,36-38]。盡管當前的社會學研究已開始關注政策變遷3、社會規范[24對代際關系的重塑,并對跨國養實踐進行初步探討[40,41,42],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一方面,缺乏對代際親密關系微觀互動機制的深入解析;另一方面,缺少對跨國養實踐動態調適的系統考察。在跨國華人家庭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這一缺失尤為突出—孝道文化所強調的家庭責任[43在西方福利制度下面臨挑戰[44,而在離散語境中,中國女兒不僅需要維系代際倫理紐帶,還需在異質文化中不斷調整自身角色?!蹲蛉罩馈氛窃谶@一理論與現實的空白中,通過細膩的敘事手法展現了跨國養實踐所蘊含的雙重文化張力。本文以馬麗對母親的蟾養實踐為研究對象,探討她在中美雙重文化背景下履行代際親密責任時所經歷的關系沖突與重構過程,以及性別認同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被持續協商與重新塑造。

三、中式母女關系模式下的困境:親密實踐中的情感疏離與贍養責任的沖突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馬麗的跨國養實踐為主線,構建了一幅表面溫情卻內蘊矛盾的親情圖景。馬麗所扮演的“別人家的女兒”形象,表面上完美地詮釋了傳統家庭中代際親密關系的理想狀態,但實際上卻深藏著一場關于身份認同的深刻心理與情感掙扎。這種角色分裂使得她在努力通過贈養的方式維持與母親之間表面親密關系的同時,不得不直面因與母親長期情感疏離而積累的孤獨和不滿。

小說中馬麗作為“長女如子”的跨國養實踐典型,體現了跨國家庭模式以及養模式的創新性。作為小鎮做題家,馬麗不僅憑借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北京的一流學府,更獲得了伯克利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遠赴美國深造,隨后又成為硅谷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統計學家。她的丈夫鮑勃,作為華裔,亦在一家電信初創公司擔任合伙人。兩人作為硅谷的精英夫妻,攜手與他們六歲的兒子亞歷克斯,展示了符合中國文化期望的成功典范。作為家中的長女,盡管她身在異國他鄉,馬麗憑借堅強的意志獨立生活,卻始終沒有忘記肩負起養父母的責任。正如她母親鳳蘭所言:“自從去美國之后,馬麗從未向我要過一分錢\"[45]23,然而,她卻憑借獎學金和工作收入始終資助著父母的生活。盡管身處重重壓力之中,馬麗卻始終不曾抱怨。每年,她都會回國探望父母,幫助他們置辦新居,在父親去世后,她更不顧丈夫的反對,計劃將母親接到美國親自照料。雖然她早已定居美國,馬麗依舊自覺地履行著自己的養義務。

她以女兒身份承擔傳統中屬于兒子的養責任,通過遠程經濟支持及將母親接至美國的方式實現了對母親的瞻養,這不僅反映了閻云翔關于當代中國孝道的“物質化轉向”的觀點[2,還挑戰了傳統的性別和家庭角色。在這一過程中,馬麗重構了傳統的性別角色腳本,將女兒的身份從外嫁者轉變為跨國家庭中樞,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女兒養老現象的逐漸制度化[4。這種跨國的養實踐,不僅是對母親經濟支持的體現,也在文化層面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馬麗的跨國養行為展示了代際關系中的親密與責任依然在現代社會中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這種親密實踐的背后,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雙重進程中的再生與延續。馬麗突破了傳統的地理與性別邊界,呈現出當代中國文化背景下,性別角色重塑與期望變化的復雜圖景。

特別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性別角色變遷所帶來的文化張力,進一步強調了代際關系中責任和親密的深層次變動。

但在馬麗的跨國養實踐中,表面上看似親密的母女關系以及她所努力建構的孝順女兒形象,背后卻隱藏與母親的情感斷裂。馬麗坦言:“多年來我和媽媽相處得不好\"[45]112,這一直白的陳述凸顯了母女之間長期存在的情感隔閡,亦反映出中國家庭養育模式中一種獨特的代際親密實踐一一以物質供養為核心,而情感交流相對弱化的關系模式。在馬麗與母親鳳蘭的關系中,這種養育模式的形成,不僅受到現實生活壓力的強化,更深深根植于父權制社會對母職的規范性塑造,構成了中式母親特有的代際養育方式。

首先,生存壓力對母職角色的影響限制了母女間的情感交流。為了維持家庭生計,鳳蘭長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缺乏與女兒建立情感聯系的時間和精力。在馬麗的記憶中,童年時期母親“從未與她玩?!?,而且“常常顯得疲憊和憂慮\"[45]125馬麗還記得,母親原本“眼睛閃爍著歡樂和希望\"[45]45,但這一人生態度被現實中的經濟負擔和無休止的勞作所消磨,最終在她的記憶中定格為“在農貿市場無恥討價還價的肥胖女人”和“穿著深藍色工廠制服的粗俗女人\"[4517。這一反差不僅揭示了鳳蘭在社會底層生存中扮演的艱難角色,也反映了她因生存壓力而難以投入足夠精力來經營母女親密關系的無奈。

而在馬麗眼中,母親身上的“疲憊與憂慮”并未轉化為對母愛的理解,反而演變為“憐憫\"以及“深深的失望和羞愧\"[45]75。她將母親\"頭發花白、身材臃腫、總是穿著沾滿油漬的藍色工廠制服\"的形象視為\"失敗\"的象征,而非深沉且艱辛的愛[45]125。為了避免這種形象影響自己在同輩中的社會認同,馬麗刻意疏遠母親,并拒絕帶同學回家。根據杰米森的親密關系理論,親密關系不僅是一種情感紐帶,更是雙方持續投入與互動的過程[24]。馬麗對母親形象的羞恥感和隔離行為削弱了這種互動,導致她無法理解母愛背后的付出,也無法在母女關系中獲得情感滋養。換言之,經濟和社會結構層面的壓力與母女情感表達方式的錯位共同作用,使得母女親密關系難以建立,反而陷人持續的疏離。其次,儒家文化與父權制家庭倫理對鳳蘭的母職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并持續塑造了馬麗的成長經歷和情感體驗,最終導致母女關系中的緊張與隔閡。閻云翔指出,父權制社會通常犧牲直接的情感表達與互動以維系家庭穩定,這也導致了“親情存在但親密缺失\"的現象[2。在這種文化框架下,母職被工具化,母親的角色被限定為無私奉獻與物質供養,情感表達的主體性被削弱。母女關系因此更傾向于責任履行,而非建立深層的情感紐帶,從而加劇了親密溝通的失衡。

在這樣的文化規范下,鳳蘭的母愛表達主要體現在物質照顧和沉默支持,而非直接的言語溝通。例如,她在書信中反復詢問馬麗的生活需求:“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衣服夠不夠?”[45]6,或是在馬麗與父親發生爭執時,僅默默地“將烤鴨腿夾給馬麗\"[45]71以示支持。然而,這種內斂含蓄的表達方式未能滿足馬麗對情感交流的渴望,反而導致了誤解與情感隔閡。杰姆森強調,照顧實踐作為責任履行的一部分,反映了個體如何在社會文化框架下定義和執行親密關系。但親密關系的構建不僅依賴于責任和物質照顧,還需要主動的情感互動[24]。鳳蘭深受父權文化中母職規范的制約,難以主動表達情感。她含蓄的母愛雖源自深厚的情感,但在馬麗眼中卻被誤解為\"冷漠與忽視”,最終演變為\"怨恨與鄙視\"[45]122,甚至讓馬麗懷疑母親是否是自己的“親生母親\"[45]175

在馬麗的成長敘事中,母職角色的缺失導致情感忽略的不斷積累,最終演變為深刻的情感創傷。為緩解內心的痛苦,她逐漸采取逃避的方式:從大學期間春節獨自留校,直到遠赴美國,試圖以地理距離來填補情感空缺。然而,這種逃離并未緩解她的孤獨感,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她對母愛的渴望與挫敗感。正如文中所述:“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傷已經在她心中扎根,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令她無處可逃\"[45]77。她甚至幻想擁有\"記憶橡皮擦”,以抹去童年的創傷記憶[45]122。即使步人中年,母親在情感層面未能充分履行母職的后果仍然存在,母女間的裂痕始終未能修復?!爸皇沁^去的怨恨轉變為了憐憫還有責任\"[45]122,但這種責任驅動下的養并未帶來真正的情感聯結,反而使馬麗陷入既是受害者又無意識地成為施害者的雙重困境。她痛苦地意識到,這種養行為可能只是為了“安撫自己的良心”,或“向教會朋友證明自己是個好基督徒”,亦或僅僅延續文化責任與傳統[45]22。盡管她定期探望母親、寄錢、并邀請母親來美同住,這些更多體現的是“女兒責任”的履行,而非“真正出自內心的愛”[45]122。

在童年時期,馬麗誤以為母親對她只有責任而無真正的關愛。成年后,在養母親的過程中,馬麗延續了這種被誤讀的“無愛式\"責任模式:她更多依賴物質支持來履行女兒責任,卻無法真正建立與母親的情感聯結。這種“無愛式”的責任履行不僅延續了母女間的原有創傷,也使馬麗處于既是受害者又無意識地成為施害者的雙重困境中。當童年時期的情感困惑與焦慮再次被喚起時,傳統的母女親密關系無法滿足她對情感聯結的需求。由此,她在身份構建與親密關系中持續承受深遠且持久的創傷。盡管她在美國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始終無法擺脫親密關系中的焦慮與挫敗感。她感到自己“作為妻子、女兒和姐姐都是失敗的”,因為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結總是無法達到她所期望的狀態。“無論怎樣努力,結果似乎總是與她的希望和期望相去甚遠\"[45]175,她持續感受到\"難以承受的悲傷與孤獨\"[45]17。這種感受進一步削弱了她的自我價值感,阻礙了她在家庭角色中獲得真正的情感滿足。

馬麗早期的跨國養實踐呈現出中式母女關系模式中情感疏離與責任沖突的顯著特征。這一模式深受中國傳統倫理與社會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物質化的蟾養責任與情感表達之間的失衡。在儒家文化與父權制規范的共同作用下,母愛被簡化為生存保障與責任履行,而情感互動與親密表達則被邊緣化。鳳蘭作為母親的角色被功能化,她內斂的情感表達與馬麗對母愛的誤讀,使母女關系陷人了既是受害者又無意識地成為施害者的矛盾困境,導致長期的情感創傷。盡管馬麗通過物質養和跨國孝道履行家庭責任,卻未能建立真正的情感親密,呈現出責任存在但親密缺失的狀態[2,這一親密實踐模式對馬麗的性別認同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杰米森的親密實踐理論,馬麗的贈養行為表面上突破了傳統性別角色,挑戰了“養兒防老”的性別規范,但本質上仍延續了情感交流弱化的傳統倫理特征。她在跨國成長過程中承受著性別角色重構與文化期望之間的張力。正如巴特勒的性別展演理論所揭示,馬麗在履行贍養責任的過程中既重塑了性別角色的可能性,也深刻體驗到性別規范與個體情感需求之間的沖突。這一過程中的情感壓抑與性別規范的再生產交織,使她陷入身份認同的持續協商困境,并最終導致主體性危機。因此,“重責疏情”的傳統親密模式不僅造成了代際創傷,也加劇了女性的身份沖突與焦慮,凸顯了代際親密關系對女性成長與性別認同的深遠影響。

四、跨國背景下的成長突圍:母女親密實踐中的文化沖突與情感重構

在小說后期,馬麗接母親到美國養后,母女的共同生活逐漸成為關鍵情境。馬麗不再僅僅被動接受情感,也不再消極履行贈養責任,而是主動介人并重新審視與母親的相處方式。母親也改變了沉默隱忍的傳統態度,開始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母女通過身體親密和更加坦誠的交流與情感投入,重建了情感聯結。這一角色轉變不僅彰顯了女性在代際親密關系中的能動性與韌性,還體現了中美文化元素交融后多元化的表達方式,進而引發了母女之間權力關系結構的深刻變化。通過主動介入而非被動應對,馬麗完成了從被動“承擔者”向主動“創造者”的身份轉型。在跨文化背景下,她重塑了傳統母女親密關系的內涵與邊界。

(一)從身體疏離到身體接近:跨文化親密實踐的碰撞與調適

馬麗在美國多年的生活經歷,使她接觸到與中國傳統顯著不同的親密觀念與實踐方式,尤其在身體親密方面更為明顯。美國社會普遍強調以擁抱、親吻等直接的身體互動來傳達情感,增強子女的安全感并促進代際情感聯結;相比之下,中國家庭更傾向于通過日常照料(如關注飲食起居)來含蓄地表達關愛[47。在跨文化的具體情境中,中美兩種親密文化逐漸呈現出相互融合的可能性。馬麗與母親長期共同生活后,通過日?;硬粩嗯鲎才c妥協,將西方直觀的身體表達與中國傳統含蓄的關懷方式交疊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親密溝通方式。正是在這樣的融合過程中,母女關系得以被重新定義,為跨國敘事中的情感維度注入了更為多元而豐富的內涵。置身于此雙重文化交錯的語境,馬麗對于親密實踐在形體與情感層面所激發的沖突與契合日益敏感,也由此開始了對自身情感表達方式的再思考與重塑。

在小說文本中,一對外國母女的日?;右鹆笋R麗的深刻共鳴:“她們緊挽手臂,一起沿街而行。女兒數次停下來整理母親的絲質披肩,因為它被風吹亂了。她一邊做,一邊輕聲對母親耳語\"[45]121。這一情節不僅呈現出溫馨的個體場景,更通過身體接觸、細微的言語互動和文化記憶的交織,展示了西方社會中身體親密表達的自然化傾向。這種直接而開放的身體親密互動構成了一種親密實踐場域,其中身體與語言成為傳遞親情和構建文化身份的重要媒介。馬麗對這一情境的“欽佩甚至嫉妒\"[45]121之情,揭示了她在本土文化中長期經歷的身體親密表達壓抑及情感疏離。正如巴特勒的性別展演理論所闡述的,日常身體親密不僅是情感即時表達的手段,更是性別身份在社會結構中不斷被塑造、更新與協商的實踐場域[28]。馬麗在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缺乏身體親密的互動,反映出傳統中國家庭中含蓄與克制規范對個體情感發展的深遠影響;因此,當她目睹他人以輕聲耳語、挽手同行的方式自然流露情感時,其內在渴望與跨文化語境中激發的文化張力便隨之浮現。這一細節不僅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身體一情感一親密\"關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多重意義,也揭示了馬麗在跨越中美文化邊界時所面臨的身份認同困境。她對跨文化親密實踐的向往與自身傳統文化規范之間的張力,反映了移民背景下母女關系重構的復雜性,同時也為其重新審視并建構自我與性別角色提供了關鍵契機。

馬麗在美國機場迎接鳳蘭的場景直觀地呈現了跨文化親密實踐的差異及其對性別認同建構的影響。長期生活在美國的馬麗自然地采用了美國文化中典型的親密表達方式一“熊抱”一來迎接母親。然而,這一行為引發了鳳蘭的不適,她表現出\"雙臂僵硬地垂在身旁”,使馬麗迅速意識到這種身體互動在母親身上產生了負面效應,不得不“尷尬地放松了雙臂,臉上泛起紅暈,迅速抓住了母親行李箱的把手\"[45]116。這一情節揭示了馬麗所追求的創新型親密實踐嘗試,即借由打破傳統中國文化中對身體接觸的規訓,展示更為開放且情感豐富的女性性別角色。與此同時,這種嘗試也暴露了跨文化親密表達方式之間的碰撞:馬麗的身體親密實踐在本質上挑戰了傳統母女角色分配,卻因雙方文化背景和實踐習慣的顯著差異,未能立即引發情感共鳴,而成為兩種文化規范交匯與沖突的界面。這種現象反映了馬麗在跨國生活中持續面臨的身份認同張力和文化協商困境。正如巴特勒的性別展演理論所示,日常的身體親密不僅是情感表達的即時行為,更是個體在社會結構中不斷塑造、更新與協商性別身份的實踐場域[28]。馬麗通過這一行為的展演,實際上正是在對自身性別角色進行重新構建與調適。

小說中另一個偶然的小插曲進一步推動了母女間身體親密實踐的轉變:在街上,鳳蘭因被倒下的樹枝絆倒而失去平衡,馬麗本能地伸手抓住她的手臂以提供支持,隨后鳳蘭“把手臂伸進馬麗的手臂下并握住了它”,而馬麗則“感受到母親手臂里的溫暖,也加緊了握力\"[45]124。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身體接觸不僅為母女之間提供了即時的物理支持,更象征著情感依賴和相互確認的生成。正如杰米森所提出的親密實踐理論所指出的,這種日常反復的身體互動和情感關懷實踐,能夠逐步重構并深化親密關系[24]。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母女角色分工開始發生轉變:鳳蘭逐漸展現出對女兒的依賴與信任,而馬麗則在這一互動中承擔起照料與支持的主動角色。這種轉變既體現了杰米森所定義的創新型親密實踐,也印證了巴特勒關于性別展演的理論,即通過具體身體實踐,個體不斷協商和重構自身的性別身份。隨著這一牽手契機的出現,母女之間的身體距離逐漸縮短。馬麗在感受到“與母親并肩行走有些尷尬”的同時,也體驗到“手臂相連回家”的溫馨[45]123,這種矛盾體驗正是跨文化語境下個體在傳統文化規范與新興親密實踐之間持續進行身份協商與調適的真實寫照。最終,鳳蘭甚至\"開始像年輕人一樣大步行走\"[45]123,這一變化不僅從身體實踐層面象征著她從被動、保守角色向主動轉變,也預示著母女關系整體上向更平等、互惠的方向重構。

小說文本中的一系列場景展示了跨文化親密實踐如何通過日常身體互動與情感交流,推動傳統母女關系和性別角色的重構。馬麗與鳳蘭在不斷的文化碰撞與協商中,既體現了跨國移民背景下中美文化交融的復雜性,也為理解當代親密關系中性別政治與身份協商提供了豐富的文本依據。

(二)情感自我表露:脆弱的共享與親密關系的重構

在身體親密之外,馬麗與鳳蘭的情感關系演變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展開的自我表露中得以清晰呈現,展現出中美文化交融的獨特圖景。中國傳統講究含蓄與克制,常以物質照顧或行為隱晦地傳達情感;而美國文化則傾向于公開、直接地表達情緒與關愛[48]。正是在鳳蘭移居美國,與馬麗共同生活、共同養的情境中,這兩種文化的表達方式得以交融。頻繁而密集的日?;又饾u打破了原有的文化隔閡,使得彼此沉淀的情感得以互滲與融合,從而構筑了一種既保留傳統溫情又融入開放表達的新型親密關系。

小說中鳳蘭通過主動袒露私人創傷,打破了儒家倫理中“堅忍奉獻\"母親形象的固化模式,其脆弱性的展演構成了杰米森所定義的“創新型親密實踐\"的典型范例[24。這一情感突破不僅挑戰了東方主義視角下華人母親情感自我壓抑的既定程式,而且通過創傷敘事的主體性言說,實現了代際關系從單向履行血緣義務向基于情感記憶的雙向互動的轉變。在共同生活與贍養的背景下,鳳蘭的“示弱\"行為體現了中美文化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交融,為母女關系提供了跨文化情感協商的契機,并推動了傳統親密模式的重構。在這一過程中,當鳳蘭釋放出長期壓抑的情感時,馬麗的反應通過一系列細膩的身體互動得以顯現。她“慢慢地用手掌遮住臉”,內心震動與同情隨即轉化為具體行動,她即刻向媽媽“依偎過去,然后用雙手擁抱她,把一邊臉頰貼在她臉上\"[45]134。這一連串動作既反映了美國直白情感表達的文化特征,也在日常互動中調和了中國傳統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模式。馬麗通過真切擁抱與主動情感投入,不再僅作為情感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以積極姿態重新定義了“女性應有\"的角色。這種轉變體現了女性從被動接受文化賦予的角色,向主動參與和情感創造轉變的過程。這種轉變不僅滿足了她對深層次情感聯結的內在需求,同時標志著母女關懷模式從單向責任履行向雙向情感交流的轉化,構建出一種融會美國直率與中國溫情的新型親密模式。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傳統親密實踐與跨國移民情境下創新型親密實踐之間的調適,也揭示了共同生活所必需的文化對話與情感融合機制。

馬麗的轉變說明了在跨文化語境下,女性并非固守傳統角色,而是在日?;又?,通過不斷“表演”與重構,突破固有框架,展現出更加多元、主動和自我確認的身份。這不僅回應了巴特勒對性別表演的理論,也為理解現代親密關系中的性別政治提供了新的視角??傮w而言,母女雙方在共同生活與養的實踐中,通過不斷適應與協商,重新界定了代際親密關系的內涵。鳳蘭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無條件付出的母親角色,馬麗也從情感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情感的主動創造者。這一轉變不僅展現了跨文化語境下性別角色的動態重構,也為理解現代家庭中情感表達與文化對話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正如杰米森所指出的,共同生活所促成的密集互動和文化交融,對性別與代際關系的重構具有深遠意義[24]。

結語

本文通過對《昨日之美》中馬麗跨國蟾養母親情節的分析,探討了華裔女性在承繼中國儒家孝道與適應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雙重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母女親密互動中不斷協商與重塑自我身份。作品揭示了中國傳統“長女如子”性別角色在全球化時代的延續與變異,同時細致描繪了西方開放的情感交流與東方含蓄的家庭倫理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在這一中美文化交匯的情境中,馬麗通過創新型親密實踐,如身體擁抱和情感祖露,突破了單向物質化養的傳統范式,為責任與情感之間的平衡開辟了新路徑。

不同于以往華裔女性文學中常聚焦創傷記憶或單一族裔敘事的研究,本文聚焦于跨國家庭中的母女關系,探討了女性如何在美國高度個人主義的文化氛圍中重新審視并表達東方文化中強調的家庭責任與孝道。結合杰米森的親密實踐理論和巴特勒的性別表演視角,研究表明,當代跨國家庭中的女性并非被動地接受傳統角色,而是在日常照料、情感關懷與身體互動的雙向對話中,積極地整合中美兩種文化價值。巴特勒(1999)指出,性別是通過不斷重復的身體和社會行為建構與顛覆的,杰米森則認為親密行為不僅是情感交流的過程,也是塑造或挑戰性別身份的手段。通過二者的動態框架,可以看到馬麗如何通過創新型親密實踐打破了傳統的物質化養觀念,重新定義了母女關系中的性別角色。馬麗對母女關系的情感修復,不僅是對父權制母職規訓的自覺突圍,也為華裔女性如何突破\"重責疏情\"刻板模式、豐富代際關系的情感維度提供了有力的范例。更重要的是,這種跨國母女關系的重構揭示了當代華裔女性在全球化時代不斷擴展的性別主體性:她們在繼承中華孝道倫理的同時,也在美國社會的個體主義觀念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重塑與母女關系的再定義。正是這種雙文化交互與兼容,使得母女關系從最初的隔闕走向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支持,彰顯了跨國研究視域下家庭政治與跨國政治交織的復雜性,也提醒我們在探討女性成長與家庭模式時,不能忽視多重文化場域對情感與身份塑造的影響力。

通過對《昨日之美》母女關系的考察,本文不僅豐富了華裔女性寫作中關于女性自我與代際互動的經典母題,也凸顯了中美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多元啟示。馬麗的跨國養故事展現了華裔女性如何調和傳統孝道與西方個體主義的價值沖突,并展示了當代跨國文學在后民族、后離散語境下如何以跨國親密關系為切入點,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論與實踐思路。通過將中國與美國兩種文化的親密實踐方式融會貫通,作品為當代全球化背景下女性身份的變動、家庭倫理的再造以及文學研究的跨國視野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啟示與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CHOW R.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West and East[M].3rd ed.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

[2]CHU PP.Assimilating Asians:Gendered strategies of authorship in Asian America[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3]PARAMESWARAN U.Writing the diaspora:Essays on culture and identity[M].Jaipur:Rawat Publications,2007.

[4]FENG PC.The female“Bildungsroman”by Toni Morison andMaxineHong Kingston:A postmodern reading[M].New York:Peter Lang Inc.,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5]BOLAKI S.Unsettling the Bildungsroman:Reading contemporary ethnic American women's fiction[M].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2009.

[6]ESHERICKJW,PICKOWICZPG,WALDERAG,eds.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history[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TONGQ S,HUNGRYY.“ToBeWorthy of the Suffering and Survival\":Chinese Memoirs and thePolitics of Sympathy [J].Life Writing,2007,4(1):59-79.

[8]XIA F.Re-reading Immigrant Chinese Self-narratives in English(1980s to 1990s):A West-East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J].Life Writing,2021,19(4): 517-535.

[9]NISCHIK R M.Comparative North American studies: Transnational approaches to American and Canad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6.

[10]潘志明.跨國主義[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23.

[11]HORTON S.A mother's heart is weighed down with stones: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xperience of transnational motherhood[J].Culture,Medicine,and Psychiatry,2009,33(1):21-40.

[12]LEEA.From“good women”to“bad girls\"?China's (not-so-new) new generation of female writers[J]. 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2016,10(3):354-372.

[13]JIN W.Transnational criticism and Asian immigrant literaturein theU.S.:ReadingYan Geling'sFusangand itsEnglish translation[J].Contemporary Literature,2006, 47(4): 570-600.

[14]LIM S,ed.Transnational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tesand transits [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6.

[15]JAYP.Transnational literature:The basics[M].London: Routledge,2021.

[16]ONGA,NONINI D M,eds.Ungrounded empires: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M]. London:Routledge,2003.

[17]NG M N,HOLDEN P,eds.Reading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s:Society,literature,film[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

[18]WINKIELL.Gendered transnationalism in“the new modernist studies\"[J].Literature Compass,2O13,10(1): 38-44.

[19]DOYLE L.Toward a Philosophy of Transnationalism[J].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2Oo9,1(1).

[20]MASHEK D J,ARON A,eds.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M].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21]OBERT JC.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intimacy[J].Emotion,Space and Society,2016,21: 25-32.

[22]SEHLIKOGLU S,ZENGIN A.Introduction:Why revisit intimacy[J].The Cambridge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2015,33(2):20-25.

[23]GIDDENS A.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24]JAMIESON L.Intimacy as a concept:Explaining social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r another form of ethnocentricism?[J].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2011, 16(4): 151-163.

[25]Lindh Estelle B,Dutu C B,Parente-Capkovamp; V,eds. Women writing intimate spaces: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at the fringes of Europe[M].Vol.5.Leide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22.

[26]YAN Y.Intergenerational intimacyand descending familism in rural North China[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16, 118(2):244-257.

[27]JACKSON S,HO PSY,NA JN.Reshaping tradition? Women negotiating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Hong Kong and British families[J].Sociological Review, 2013,61(4):631-648.

[28]BUTLERJ.Gender trouble[M].1st ed.London: Routledge, 2006.(Routledge Classics)

[29]BUTLER J. Undoing gender[M]. London:Routledge, 2004.

[30]GILLIESV.Family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A review of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R].London:Familiesamp;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Group,South Bank University,2003. (Families amp; Social Capital ESRC Research Group Working Paper No.2)

[31]NAUCK B,SUCKOW J.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How social networks fram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inJapan,Korea,China,Indonesia,Israel,Germany,nd Turkey [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6,27(8): 1159-1185.

[32]LIU J,BELL E,ZHANG J.Conjugal intimacy,gender and 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9,70(1):283-305.

[33]WOLF M.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1947.

[35]Jackson S,Ho PS Y.Women doing intimacy:Gender, family and modernity in Britain and Hong Kong[M]. Cham: Palgrave Macmillan,2020.

[36]RANGJ,LIULS.“Forced”family sepa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dynamics:Multi-generational new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New Zealand[J].Kotuitui: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Online,2021,16(1): 148-167.

[37]LIUF.Negotiating the filial self: Young-adult only-children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J].Young, 2008,16(4):409-430.

[38]LIU J,BELL E,ZHANG J.Conjugal intimacy,gender and 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9,70(1):283-305.

[39]HU Y,SCOTT J.Family and gender values in China: Generational,geographic,and gender diference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16,37(9):1267-1293.

[40]BALDASSARL,MERLA L,eds.Transnational families,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are:Understanding mobility and absence in family life[M].London:Routledge,2014.

[41]YARRIS K E.Care across generations:Solidarity and sacrifice 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42]ZONTINI E,REYNOLDS T.Mapping the role of “transnational family habitus”i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children[J].Global Networks,2018,18(3): 418-436.

[43]LIU W T,KENDIG H. Critical issues of caregiving: East-West dialogue[Ch].In: W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 Vol.1.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o0:1-23.

[44]CHAPPELL N L,KUSCH K.The gendered nature of filial piety:A study among Chinese Canadian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2007,22(1):29-45.

[45]WUF.Beautiful as yesterday[M].New York:Atria Books, 2009.

[46]SHI W,LIU S D.Pride as structure of feeling:Wolf Warrior II and the national subjectof the Chinese Dream[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9,13(3):329-343.

[47]ZHANGQ,WILLS M.A U.S.-Chinese comparison of affctionate communication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2016,33(4):317-323.

[48]WU C,CHAO R K.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An indigenous concept of Qin[J].Asi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7, 8(4):323-338.

(責任編輯:徐瑛)

猜你喜歡
馬麗母女親密關系
《蠻好的人生》:好的親密關系是彼此照亮,各自成光
家庭百事通(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拔通媽媽的電話
“女性譜系”的重建
姜文電影《你行!你上!》7·18全國上映
綜藝報(2025年14期)2025-08-07 00:00:00
外國油畫家筆下的“人與樂器
樂器(2025年6期)2025-07-20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色视频|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一级黄色片网| 亚洲天堂.com|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www亚洲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99在线视频免费|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1免费观看视频| 2020极品精品国产|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h网址在线观看| 色婷婷色丁香|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在线国产91|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黄色高清|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中文字幕 91|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欧美视频二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欧美天堂久久|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色婷婷在线影院| 婷婷综合亚洲|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