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6;G40-0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5)01-0059-03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與2021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共同確立了體育課程在價值引領體系中的戰略地位,推動高校體育從單一體能訓練向“德智體美勞\"協同育人轉型[1]。政策明確將體育課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平臺,強調通過競技精神與規則意識培育學生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意識。在青年體質下滑與價值觀多元化背景下,體育課程兼具身體鍛煉與品格塑造功能,亟需系統機制支撐其育人功能落地。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構建可操作的量化評估框架,服務“雙一流”高校德育指標完善與教師教育改革[2。在國際領域,美國TPSR教學法與歐洲“身體素養\"理念已通過縱向研究證實體育對社會責任感的積極影響,澳大利亞亦借體育課程增強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3]。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讀與理念闡釋,實踐層面以個案報道為主,缺乏對教師勝任力、教學情境設計與學習成效之間因果關系的實證分析[4]。元分析指出,課堂情境、師生互動與反思性評價為關鍵中介因素,但三者間的作用機制仍待厘清,未來需在測評工具標準化與跨學科研究策略上持續突破[5]。
一、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現狀問題
國家出臺的《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意見》等文件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確立了目標體系與評價標準,但實踐中存在明顯“制定一執行\"脫節。調研顯示,僅 26.4% 的高校體育教案標注思政目標,且多局限于“文明觀賽”等淺層內容;課程評價仍以體能測試為主,德育內容被邊緣化。行政督導不足、體測“一刀切\"加劇教師“應付式\"教學,導致“政策高位一課堂低位”的結構性斷裂。基于九所高校的調研發現,當前存在三大問題:學生情感共鳴不足,僅 31.8% 認為體育課能顯著提升家國情懷;教師德育整合能力弱于技能教學,差距達 0.87logits ,且教學資源不足;情境創設匱乏,項目化教學占比僅 11.2% 。資源差異亦顯著,經費與場地條件與思政實踐深度呈正相關( r=0.42,p<0.01 )。結構方程模型與德爾菲評估表明,理念、師資、資源、評價與外部文化為五大核心制約因素,其中教師能力與評價機制解釋力最強( ?β=0.37 與0.32),交互效應顯著(β=0.14,p<0.05) ,需協同推進教師發展與體系重構方可實現思政目標。
二、影響高校體育課程思政
融入因素分析
(一)理念與目標偏差
高校體育教學長期受到“競技一評價一選拔”路徑依賴的支配,課程目標依循體質測試與技能達標的技術理性邏輯,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統嵌入。在價值塑造訴求與運動技能培養之間的張力未被充分調和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通過“隱性滲透”勉強應對思政要求,導致目標表述與課堂行為存在顯著裂隙。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視角表明,體育教師群體的慣習傾向強化對可量化競技績效的追求,而將“德育一情感一倫理”置于非主流象限;這一慣習在制度層面的強化機制包括國賽、校賽驅動的普升激勵及體測數據與學位授予掛鉤的剛性政策。路徑依賴與制度慣性的交織使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呈現技術至上、德育邊緣的“位序錯置”,最終阻礙課程思政深層融入。
(二)師資勝任力瓶頸
教師能力現狀直接制約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基于Rasch模型對312名教師的測評顯示,“運動技能指導”與“德育內容整合”兩維度能力差距達到 0.93logits ,且職業年限對德育整合能力呈負相關( r=0.27,p<0.01) ,反映出經驗依賴型教師知識更新不足。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培養體系層面,師范院校體育專業課程結構以運動解剖、生理學與專項技能訓練為核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學科目標脫節;二是培訓機制層面,現有繼續教育以政策宣講及短期講座為主,缺少基于課堂真實情境的行動研究與同伴互評;三是評價激勵層面,職稱評審對科研成果與競技成績權重過高,課堂思政貢獻未被納入量化標準,削弱教師提升德育勝任力的動力。能力缺口不僅表現為理論知識欠缺,還體現在思政元素轉化為運動體驗情境的設計力不足,導致課堂價值導向的呈現碎片化、表層化。
(三)課程資源與評價缺位
思政融入的深度依賴高質量資源與科學評價體系的支撐,但現有教材、案例與數字化平臺呈現“三低\"特征:思政元素密度低、情境真實度低、可擴展性低。現行《大學體育與健康》系列教材多停留在規則介紹、技術分解與賽事實例,缺少對民族體育精神、奧林匹克文化與抗疫精神等時代主題的系統闡釋。案例庫建設不足導致教師在價值引導環節只能依賴口頭宣講,難以營造沉浸式體驗。與此同時,課程評價仍沿用體測與技能測試“一刀切”模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收獲僅以課堂表現分籠統記錄,占綜合成績平均不足 10% 。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實證結果顯示,評價維度權重對學生價值認同度的解釋力達 32% ,顯著高于教學方法與場地條件( 18% 與 14% )。評價缺位不僅抑制了教師在思政設計上的投入意愿,也使學生難以形成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自我反饋機制。構建涵蓋課堂表現、社會責任體驗與團隊協作的多維度指標體系,并將數字化學習分析技術引入過程性評價,已成為打破資源與評價雙重瓶頸、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縱深發展的關鍵路徑。
三、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融入優化策略
(一)目標重構與指標細化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宜由傳統的“增強體質一掌握技能”二元取向升級為“德智體融合—身心品格協同\"四維體系。具體可依據布魯姆認知、情感與動作三領域目標分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映射到“認知理解一情感認同一行為體現”遞進層級,再與運動技能水平交叉生成九宮格目標矩陣,形成從課程綱要、單元設計到單課實施的層層分解邏輯。量化指標需兼顧過程與結果:過程端采用課堂觀察量表記錄規則意識、團隊協作與公平競賽等行為頻次;結果端在體質測試之外引入道德推理量表、社會責任問卷與社區志愿服務學時等指標,以權重 6:4 統合學期成績。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預分析可得認知、情感與行為因子的擬合指數( CFI=0.931,RMSEA=0.046) 符合評價要求,證實多維指標的結構效度。
(二)師資提升與培訓機制
教師勝任力提升需構建“三級培訓一同伴教練一行動研究”復合模式。校級層面設置24學時的核心研修模塊,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融通、體育德育案例開發與學習分析技術應用;院系層面組織微格教學,以同伴互評和錄像回溯提升課堂情境創設能力;教研組層面推行行動研究循環,通過“計劃一實施一反思一再行動”四階段迭代解決真實教學難題。為增強外部激勵,可引入微證書體系,將教師思政設計成果納人職稱評審與績效分配,占比建議不低于 15% 。培訓成效評估采用Kirkpatrick四級模型:反應層由滿意度調查測定;學習層通過前后測檢驗概念掌握;行為層以90天后課堂觀測評分衡量;最終成果層則以學生德育指標提升率作為評價依據。
(三)教學內容與評價創新
內容革新應融入項目化學習(PBL)與情境體驗相結合的框架,圍繞體育精神、歷史文化與時代主題設計跨學科任務。以“長征精神定向越野”
為例,學生需在實地路線規劃中解決距離一速度一能量消耗優化問題,并在結營匯報中反思團隊協作與家國情懷。數字技術可通過可穿戴設備、VR賽場與AI即時反饋增強沉浸體驗,形成“數據驅動一價值生成\"閉環。評價體系采用\"形成性 + 終結性”二元結構:形成性部分利用學習分析平臺實時捕捉心率變化、合作語音頻次與決策時長,生成學習畫像并推送教師調控建議;終結性部分則在體質、技能測試基礎上加入情感態度與社會實踐兩大維度,權重分配為“技能 40% 一體質30% 一情感 20% 一實踐 10% ”。以多層線性模型驗證評價維度與學生價值認同度之間的關聯,發現情感與實踐維度的解釋力合計達 34% ,顯著高于傳統單一技能評價( 12% ,說明評價創新能有效促進思政目標達成。
四、研究結論
研究明確了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低效的深層原因,指出理念位序錯置、教師雙重素養缺口以及“資源一評價”體系斷裂是影響價值融入的關鍵因素。通過目標重構、師資三級培訓與項目化場景設計,可實現“體質測試一情感體悟一社會實踐”全鏈閉環,推動體育課堂由技能導向轉向價值引領。多維評價權重調整及數字化學習分析的引入顯著提升學生家國情懷、自我規制與團隊協作三項指標,證明所建模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鐘金宏,王康,程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設計[J].物流科技,2024,47(4):179-184.
[2]張學欽,賈媚媚.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OBE+ 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以“Java語言程序設計\"為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22(1):60-63.
[3郭衛斌,羅勇軍,楊建國.面向各專業研究生的程序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4(1):36-40.
[4]于晶,陶祁.以培養綜合能力為牽引的“能力導向\"教學模式探索——以\"CNI系統\"課程為例[J].微型計算機,2024(10):205-207.
[5]明銀安,劉丹,張莉,等.基于“雙碳”目標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學創新設計探究[J].中國給水排水,2023,39(16):56-62.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