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157-03
0引言
位于貴州省西南部的望謨縣,素有貴州“天然溫室\"的稱號,該地區土壤類型多樣,海拔落差大,地形以山地為主,在林業建設與發展中,因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低、過度依賴杉木等用材林和油桐等經濟林,不利于林業產業發展。對此,需深入分析林木種苗選育技術與森林培育技術。
1林木種苗選育技術
1.1樹種選擇
合理選擇樹種是實施林木種苗選育技術的首要環節,在整個過程中,以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為核心,重點關注不同林木種苗的生態效益,強調其生長速度、生長周期、生長質量等生長狀況,同時兼顧其木材材質、產量等經濟效益。一方面,立足地域特色,以綜合考慮地方地理環境、土壤特性、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條件為前提,圍繞本地優勢樹種展開定向選育;另一方面,結合產業發展,篩選不同種苗的來源、性狀,應用生物領域遺傳學、生理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效應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遺傳改良與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根據種子生長與發育規律,培育生產優質種苗,提升林木種苗品質,促使其生長速度不斷加快,推動樹種多樣化發展。
貴州望謨縣有“中國經濟林油桐之鄉\"的稱號。該地區在林木種苗選育技術中,依托當地500畝(1畝 ≈ 667m2) 油桐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中豐富的油桐種質資源,可對本地優勢樹種的種仁含油率、抗炭疽病能力等關鍵指標展開持續監測,篩選得到“望謨1號”“望謨大關6號”“望謨蔗香鎮1號\"等多個本地高產品種,與普通品種相比,其產量可提升 20% 。鑒于該地區石漠化山地的基礎條件,在林木種苗選育中,可選擇耐貧瘠、耐干旱的任豆樹、柏木等本地優勢樹種,實現治理環境的目的。此外,除了發揮當地本土樹種適應性優勢外,還可引進外來樹種,解決地方林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采用砧木篩選與綠枝嫁接等方式以及現代生物技術,提高外來品種的成活率,培育出優勢品種,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樣的樹種選擇。
1.2種苗繁殖
在林業種苗選育技術中,以優選性能優良、質量良好、生長速度快的樹種為基礎,以種苗繁殖為關鍵環節,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并對當地林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根據生物原理的不同,林業種苗繁殖技術主要包括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和容器育苗技術等多種方法,可有效提高種苗生產質量和效率。
有性繁殖技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綜合應用赤霉素浸泡與變溫處理的技術手段,縮短種子發芽時間,提高種子發芽率。圍繞林業生產的經濟性,在種苗繁育的有性繁殖技術中,可建立雜交育苗圃,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獲得產量更高的雜交種子。無性繁殖技術主要包括扦插、嫁接、組織培養等,在標準化扦插與嫁接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用生根粉先對插穗基部進行處理,配合育苗床提高扦插成活率。選擇具有生長快、樹勢強、結果早等優良性能的嫁接苗以及適宜的嫁接時間,通過薄膜纏裹等操作,改善樹種的性狀。組織培養技術中,選擇性狀良好的母樹,培養其莖尖等部位獲得大量組培苗,提高造林成活率。
針對貴州望謨縣石漠化山地土壤貧瘠的現實問題,引入容器育苗技術,開發設計喀斯特地區專用容器,按照3:1:1的比例填充草炭土、珍珠巖、腐熟有機質,提高容器苗根系穿透率,縮短造林后的緩苗期時間。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可在苗木中引入抗性基因,增強對常見病蟲害的抵抗力,應用分子標記輔助技術可在基因水平上識別有目標形狀相關的特異性片段,在植物生長早期階段完成篩選,保證苗木繁育的整體效率。在容器育苗技術中,可引入溫濕度傳感器、智能補光系統、自動灌溉設備等,智能監測和調控種苗生長環境,有效控制生產風險,提升種苗繁育效率。
1.3種苗質量檢測與評價
林木種苗選育的全過程中,由于種苗質量會對森林培育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實施林業種苗選育技術期間,從種苗種子質量、生長速度、形態結構、病蟲害抗性等方面,完成種苗質量檢測與評價。建立科學化、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全面評估種苗質量指標,為種苗生產提供準確的反饋信息,促進林木種苗育苗成功率與生長質量顯著提升。
圍繞林業種苗的質量控制,可應用便攜式光合儀測定種苗的凈光合速率、葉綠素含量等生理指標,根據這些指標篩選壯苗,淘汰弱苗。應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統,對應用容器育苗技術的種苗的根長、根表面積、須根數量等展開數字化檢測,完成根系質量評估。在種苗生長性能評價中,建立一定規模的試驗林,通過對同類種苗不同品種的生長樹高、胸徑、單株產量等指標的連續觀測,可選出良種林木的種苗。設置逆境試驗點,對種苗采取干旱脅迫測試等操作,篩選抗逆性較強的植株。圍繞貴州望謨縣油桐、澳洲堅果等重點種苗建立種苗二維碼溯源體系,采用“一品一碼\"的方式,便于林業人員通過掃碼就能查詢到該種苗的品種來源、繁殖方式、質量檢測數據等信息,為森林培育管理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與信息保障。
2森林培育技術
2.1選地與整地
在森林培育技術中,以科學的林木種苗選育為基礎,為進一步提高林木種苗的成活率與生長質量,需選擇基礎條件良好的苗圃地,并根據土壤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進行土地改良與整理。選地期間,優先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排灌便利的苗圃地,控制整體坡度低于3,開展土壤檢測工作,全面掌握所選地塊土壤的pH、含水率、有機質含量等具體數值,準確判斷土壤特點。以結構疏松、土質肥沃、土層結構較好的輕黏土、砂壤土或壤土為最佳。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可通過深翻整地、施加底肥等方式開展土壤改良工作,提升土壤透氣性和保水能力,利用土壤調理劑與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肥力,增加有機質含量,為植物生長創設適宜的基礎條件。
整地階段,全面清除土壤內部混雜的石塊、草根等,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確保土層結構上部疏松、下部緊實。根據種苗培育方法的不同,綜合考慮不同品種苗木的根系生長需求、主根長度、側根伸展等特點,合理確定耕地深度,并選擇在春季進行耕作。按照播種育苗與扦插或嫁接育苗的區分,將耕作深度控制在25cm、25\~30cm左右。針對部分干旱地區,可適當對該數值進行調整。整地結束后,按 37.5~600002?22.5~37.5t/hm2 的標準用量施加堆肥或腐熟廐肥。應用微生物技術,在田間引入固氮細菌、菌根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群落,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促進植物吸收土壤養分,增強苗木的環境適應性和抗病害能力。
2.2種子處理
以種子處理為正式開展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做好該項工作可有效提升種子發芽率和幼苗成活率。該項技術操作主要包括篩選、消毒、催芽等多項工作。
在種子篩選環節,林業人員應圍繞與當地自然條件高度契合的樹種,運用浮選技術等一般選種技術,在凈水中投入待選種子,然后對水面進行輕輕攪動,飽滿、成熟的樹種通常會下沉至水底,浮在水面上或處于水體中部位置的樹種相對不夠飽滿和成熟。通過這種方式可選出質量合格的苗木種子。
在種子消毒環節,通常采用拌種消毒、化學浸泡和陽光暴曬等方式,在樹種播種和催芽前開展全面的滅菌消毒處理,滅殺種子表面的病菌和病毒。通常情況下,先在福爾馬林溶液中將樹種浸泡 15-30min ,密封、陰干,后取種子重量 0.2%~0.5% 的敵克松粉劑,將其與細土共同配制成藥土,然后開展拌種消毒,避免林業生產中發生猝倒病。也可用 1%~2% 的石灰水或 0.3%~ 1.0% 的硫酸銅溶液分別浸泡24h和4\~5h,實現對樹種的消毒處理。
在種子催芽環節,為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加快發芽速度,可應用水浸催芽法、層積催芽法等多種方法完成種子催芽處理。水浸催芽法具體是利用溫水模擬種子的生長環境,在其中放入尚未發芽的種子,一般控制器水溫在 35~40% ,按照12h/次的換水頻率,加快發芽速率。層積催芽法是將樹種與鋸末、泥炭、河沙等濕潤物堆積在一處,創立封閉、低溫、潮濕的環境,定期翻動種子加快發芽速率。
2.3育苗與起苗
根據具體情況,森林培育造林中可合理選擇播種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等多種方式,為苗木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播種育苗技術在實施過程中,一般選擇在春季播種,確保地表溫度超過 5% 、土層溫度在 10% 即可。但如果是柳樹、楊樹等苗木,則需選擇在夏季播種育苗。針對部分休眠期較長的種子,適宜在秋季播種。如果冬季的土壤濕度條件適宜也可進行播種。林業人員可依據不同樹種的區分,合理選擇條播、點播、散播3種方式,控制播幅不超過2\~5cm。在播種完成的種子上覆蓋一層 2~3cm 厚的土壤,灌溉充足的水分。
扦插育苗需選擇1年生母樹,剪切長度為 5~20cm 完全木質化的枝條作為插穗,采用加溫處理、生長激素處理、化學藥劑處理的方式,促進其生根。第一種,將插穗下端浸入 30~35°C 的溫水中,持續2h,將插穗尾部溢出的樹脂清除干凈。第二種,直接對插穗應用吲哚乙酸或吲哚丁酸等生長激素進行處理。第三種,選擇 1%~ 10% 蔗糖溶液或 0.05% 硫酸鎂溶液,在其中浸泡插穗12\~24h。
嫁接育苗需選擇1\~2年生母樹外圍、中上部的枝條,將其結成帶有2、3個芽、長度為 5-10cm 的接穗,將其下端背面切成一定長度的光滑斜面,在鞋面背部削出較短斜面,完成接穗處理。在砧木處理選擇在高度約4\~6cm的木質部切出與接穗長斜面一樣長的切口,將處理好的接穗插入其中,最后用薄膜包裹即可。嫁接育苗技術的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
全面檢查生長態勢,當發現苗干粗直、根系發達、高徑比值與徑根比值較小時,即可開展苗木出圃作業。遵循隨起隨栽的基本原則,選擇與植苗造林季節相配合的起苗時間,開展起苗作業。對于易于成活的落葉樹種、常綠樹種,應分別選用露根起苗和土球起苗兩種方式。在起苗前,為保護好苗木根系,需補充一定水分后才能完成起苗。在起苗后,將苗木浸泡在石硫合劑水溶液中 10-20min ,完成消毒處理。綜合考慮苗木主根長度、伸展幅度以及定植密度確定定植穴的尺寸,一般定植穴的深度不超過40\~50cm。按照“一埋、二踩、三提”的要求,在苗木定植環節先埋10cm厚表層土,將其踩實,而后埋20cm厚表層土,輕輕提起苗木將其扶正,最后填埋表土將其踩實即可。
2.4林木撫育
隨著樹木的持續生長,林業人員在森林培育技術中需積極做好間伐、修剪、補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促進樹木健康生長,保證木材生產數量與品質。為避免樹木之間形成不良競爭,在其生長過程中,林業人員要加強森林撫育間伐,針對幼齡林采取透光伐技術,去除抑制目的樹種生長的高大草本植物、灌木等非目的樹種。對于進入生長旺盛期的林木,在主伐前應用生長伐技術,伐除林木總量的 30%~50% ,促進林木生長,保證林木質量。對于遭受自然災害或者林間衛生狀況不佳的森林,應用衛生伐技術伐除被害木,同時還能起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適時開展林木修剪工作,改善林木生長態勢與樹冠形態,優化林間通風與光照條件,去除林木頂部生長過高的樹冠、具有競爭關系的幼苗、枯死的樹枝等,提高木材的經濟價值。
2.5火災防控
為在森林培育中強化資源保護,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價值,林業人員應正確認識森林火災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森林火災防控工作中,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森林防火體系中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合理設置紅外線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紅外線傳感器等設備,搭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森林火災監測管理平臺。配合應用衛星監測、無人機監測等技術,敏銳感知林間的異常情況,一旦察覺到煙霧或著火點后,立即將監測到的信息發送至終端平臺,并向森林防火部門、消防救援部門等相關部門反饋火災信息,便于其快速趕至現場,精準定位火源,維護森林安全。
3結語
在現代化的林業產業發展中,面對當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實問題,行業相關管理部門與從業人員應從技術層面上,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林木種苗選育技術與森林培育技術的深入研究,同時以林業產業高效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剛.森林經營分類與森林培育分析[J].新農業,2023(18):46-47.
[2]施涌鑫.林木種苗與森林培育技術應用探討[J].今日農業,2023(1) :B73.
[3]鐘柯翔.林木種苗選育技術與森林培育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2024(12):148-150.
[4]宋月英.試分析林木種苗與森林培育技術[J].新農業,2024(7):29-30.
[5]董剛毅.分析森林培育技術現狀以及管理措施[J].花卉,2025(4):163-165.
作者簡介:王自宇(1992—),女,布依族,貴州望謨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資源調查與規劃、森林培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