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16.2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175-03
0引言
林下經濟作為依托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綠色經濟模式,兼具農民增收、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多重功能,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林下經濟規?;洜I和利用面積已超過6億多畝(1畝 ≈667m2) ,年產值達1萬億元以上,年人均增收過萬元1。然而,隨著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亟須通過模式創新、科技賦能、政策優化等,實現林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F有研究多聚焦林下經濟的作用機制、驅動機制等領域,關于影響因素與發展對策的研究雖有積累,但仍存在諸多不足。本研究以縣域林下經濟發展為切入點,通過多種方法聯合應用,構建多維評價指標體系,深入剖析林下經濟影響因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旨在豐富現有研究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林下經濟健康發展。
1林下經濟及其發展意義
林下經濟是一種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依托森林生態系統,通過科學配置林蔭空間、森林資源等,形成的立體復合型產業模式。林下經濟產業范疇涵蓋以森林為載體的全鏈條經濟活動,包括但不限于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林副產品加工業、景觀服務業,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互生的綠色發展理念。林下經濟具有投入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綜合效益高、資源利用率高、產業融合性強、市場適應性強、發展潛力大等優勢。
發展林下經濟現實意義顯著。例如,通過“林-藥”“林-菌”“林-禽”“林-游\"等復合模式,可有效推動林業產業由單一木材生產向多元增值服務轉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整合與利用森林、林地等資源,可為山區、林區群眾提供低門檻就業機會,拓寬其增收渠道,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功能、多物種共生的立體農業,可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林下經濟已經成為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2林下經濟影響因素
2.1現狀調研
修文縣位于貴州省市,屬黔中丘陵地帶,林地資源豐富,其森林覆蓋率超過 55% ,林地面積約為576.7km2 。該縣于2017年被列入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圍繞林權流轉、森林經營機制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成效顯著。為了解該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課題組從6個鄉鎮選取12個行政村的60戶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戶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有效回收6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 100% ,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據表1數據可知,修文縣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以31\~50歲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絕大多數農戶在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從事其他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林下種植是該地區主要生產類型,以合作社帶動農戶為主,存在小規模經營特征;資金、技術、銷路缺乏是該縣農戶發展林下經濟面臨的核心問題。
2.2態勢分析
態勢分析是一種經典的定性分析工具,在研究對象內部、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識別中具有較強優勢。態勢分析主要由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4個部分構成。研究采用該方法對修文縣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與歸納,旨在為發展對策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在優勢方面:該縣位于市北部,距省會 38km 距市行政中心僅 20km ,渝黔鐵路、貴遵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利于農林產品運輸和銷售,有助于吸引外來投資和促進本地旅游業發展。該縣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適宜發展天麻、黃精等林下種植,與蜜蜂、土雞、林蛙等林下養殖,同時依托“修文獼猴桃\"品牌效應,具備產業融合潛力。

在劣勢方面:該縣林地分散,農戶經營以小規模為主,難以形成集約效應;產業鏈條較短,科學技術支撐不足,且冷鏈物流、倉儲保鮮、精深加工等基礎設施薄弱,制約產品附加值提升。
在機遇方面:貴州省將林下經濟列為鄉村振興重點產業,修文縣可借力“強省會\"戰略獲取資金與技術扶持;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健康產品消費日漸增長,為林下中藥材、特色食用菌、生態禽類、森林康養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物流體系的升級,促使電商渠道下沉至鄉村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林下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的高效流通路徑。
在威脅方面:周邊息烽、開陽等縣同質化發展林下經濟,可能分流資源、加劇市場競爭、降低區域產業優勢;修文縣以林下種植為主,易受水災、旱災的因素影響,且近年修文縣極端天氣頻發,導致農業生產面臨較大風險;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之下,然而林下經濟作為一種人為調控森林生態系統的行為,極容易出現人工干預過度問題,形成生態風險,違背發展初衷。
根據態勢分析結果,提取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對應核心指標,進行層次分析,確定修文縣的優勢與機遇因素強于劣勢與威脅因素,說明該縣林下經濟整體呈利好趨勢,提示在未來發展應重點突出優勢、精準把握機遇,謹慎應對劣勢與威脅。
2.3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構建
修文縣林下經濟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的構建需綜合考慮區域特色與系統性原則。參考層次分析法的框架,研究從核心利益相關者與林地資源兩大維度出發,結合文獻篩選、專家咨詢及實地調研數據,建立“目標層-準則層-次準則層”的林下經濟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2.4影響因素層次分析建模與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林下經濟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構建層次分析模型,并采用和積法計算模型中各層次的權重。結果顯示,B1權重為0.088,B2權重為0.471,B3權重為0.297,B4權重為0.144;C1-1、C1-2、C1-3、C2-1、C2-2、C2-3、C2-4、C3-1、C3-2、C3-3、C4-1、C4-2、C4-3的單層權重分別為0.623、0.240、0.137、0.110、0.358、0.230、0.302、0.322、0.322、0.322、0.322、0.322、0.322,合成權重分別為0.055、0.021、0.012、0.051、0.168、0.109、0.143、0.099、0.099、0.099、0.048、0.048、0.048。對層次排序進行一致性檢查,滿足“ CRlt;0.1 ”條件,說明一致性良好。
根據層次分析結果可知,政府(B②因素為B層權重最高因素,是發展林下經濟主體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原因如下: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和資源調配者,其戰略導向直接決定了林下經濟的產業定位與發展空間;政府的扶持手段,能夠有效降低經營主體的投入風險,彌補市場機制在初期培育階段的不足;清晰的土地使用權屬、合理的資源管理制度、科學的林下經濟政策設計,不僅能夠規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可為經營主體提供穩定的預期和公平的競爭環境。而本研究中,政府對發展林下經濟的了解與看法(C2-2)、扶持強度(C2-4)以及政策的科學性、可行性(C2-3)指標權重,在層次總排序中位列前三,合計權重超過 40% ,印證了政策驅動和行政資源投入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除政府因素外,B3、B4的權重也較高,說明涉林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林農等林下經濟核心利益群體,在發展林下經濟中也占據著關鍵地位。涉林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的C3-1、C3-2、C3-3權重均等且在總排序中位于居中位置,反映出市場主體在林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較為均衡,其資金投入、技術應用、市場開拓能力共同構成了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林地資源(B1)與林農(B4)的權重雖然較低,但林地資源中的林木資源(C1-1)仍具有一定影響力,而林農中的C4-1、C4-2、C4-3的合成權重均為0.048,總和達到了0.144,其整體影響不可小。林地條件(C1-2)與林地規模(C1-3)在此次研究中,權重排名墊底。這可能與林下經濟“生態優先\"的特性相關。由林下經濟的概念可知,林下經濟屬于生態型、立體型、綜合型的產業模式,強調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生態保護”“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原則。因此,人為干預自然條件的空間有限,產業更依賴對現有資源的適度性開發與適應性利用。值得注意的是,林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依托于自然資源、林蔭空間,若沒有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充足的林地資源,林下經濟也將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地方在進行產業布局、規劃時,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制定發展對策。
3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3.1強化多元主體協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構建“政府引導 + 市場主導 + 農戶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是解決資金與技術短缺問題,促進產業鏈價值持續提升的重要手段。具體措施如下:完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設立林下經濟專項發展基金,對生態種植、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給予貼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推廣“林權抵押 + 信用擔保\"融資模式,擴大森林保險覆蓋范圍,降低經營主體風險;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等模式參與林下經濟,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林下種植、養殖的標準化、規?;l展;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加大林農培訓力度,推動其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
3.2深化科學技術賦能,加強地方品牌建設
針對修文縣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技術短板,以及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競爭威脅,有必要強化產學研融合,注重知名品牌建設。例如,聯合貴州大學、省農科院等機構建立林下經濟研究院,重點攻關林藥共生、生態養殖等關鍵技術,開發適合丘陵地形的微型農機設備;整合修文縣獼猴桃、折耳根、金秋梨等地理標志資源與經濟拳頭產品,積極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善于利用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短視頻營銷、文旅融合等新業態拓展產品銷路,同時提升產品溢價能力。
3.3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與利益聯結發展機制
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通過發展制度完善、經營模式創新等,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例如,制定《林下經濟開發負面清單》,明確禁止在生態敏感區開展種植、養殖活動;由政府牽引,相關專家參與,科學引導當地農民合理利用荒山、荒坡、疏林地等,發展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等林下綠色產業;推廣輪作休耕、間作套種等可持續經營模式。
4結語
發展林下經濟是個系統工程,要想保證其穩健發展,有必要了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掌握其影響因素,積極尋找科學發展對策。研究表明,修文縣林下經濟發展受政策驅動顯著,政府扶持強度與科學決策是關鍵。盡管當地自然資源與區位優勢突出,但小農經營模式、技術短板及同質化競爭制約產業升級。未來需重點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機制,強化資源配置,破解資金瓶頸;聯合科研機構推動技術轉化,依托稟賦資源打造知名品牌;健全管理制度,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黃艷潔,包麗英,吳晨.不同類型的林下經濟生產效率測算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廣東省160個林業經營主體的調查[J].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5,38(1):43-50.
[2]呂杰繁.林下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價值實現的理論邏輯與路徑[J].農村科學實驗,2024(23):33-35.
[3]周贊,吳長勇,陸芝.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畢節市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2):104-107.
[4]唐瑞臨.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南充市走馬鎮發展晚熟柑橘林下經濟為例[J].中國林業經濟,2023(3):66-71.
[5]楊再珍.關于西秀區林下經濟發展實施對策的分析[J].花卉,2020(6):243-244.
作者簡介:席小滟(1994一),女,侗族,貴州石阡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