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515
文章編號:1674-6139(2025)07-0114-06
文獻標志碼:B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mmer Ozone Pollution in Changsha City(2021)
Jin Honghong1,2,Wang Zhiwen3,Zhang Qin 1,2 ,Guo Hui 1,2 ,Yu Xiaofang
(1.Hun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Changsha 41Oo19,China;
2.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KeyLaboratoryof Monitoring for Heavy MetalPolutants,Changsha410o19,China;
3.Hangzhou Puyu Technology DevelopmentCo.Ltd,Hangzhou 310oOO,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analyzed thecharacteristics of ozone( 03 )concentration chan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t four typical stations in Changsha during summer of 2O21.The research found that O3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stations exhibited a distinct“peak-valley”diurnal variation.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low humidity, O3 pollution events are prone to occur.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fit revealed that NOx ,humidity,and VOCs such as reactive aldehydes,ketones,benzene series,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influencing O3 concentration at each station,accounting for over 80.0% ofthe cumulative explanatory variance.The active species affecting (204號 03 concentrationsateachsitevaried,withacetoneandethanebeingpredominantatMapoling,ethaneat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 Collegestatio,,,rimetybenzeeattheHghtechZonesationandpropaneandcetaldehydeatteCompositei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mmer 03 concentration in Changsha is influenced by local factors,controlled synergistically byVOCsand NOx.
Key words:ozone;meteorology;precursor;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前言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臭氧 (03 )代表的二次污染物濃度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已成為繼細顆粒物( PM2.5 )之后另一重要的區(qū)域性污染物[1]。中國的 O3 濃度既受平流輸送、垂直擴散等傳輸因素的影響,又受 03 前體物及氣象條件差異引發(fā)不同的鏈式光化學反應影響,呈現(xiàn)出復雜的時空變化特征。聚焦城市尺度防控,厘清氣象因素、前體物、 03 三者關(guān)系是治理本地 O3 污染的關(guān)鍵[2]。由于氣象條件和前體物排放差異,即使同一個城市不同地區(qū) O3 的變化特征、生成機理和影響因素也會不同[3]。對于一個城市的污染管控來講,厘清不同區(qū)域 03 的主控因素,對于制定本地 03 污染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長沙市作為湖南省會城市,高溫低濕導致夏秋季 O3 污染事件持續(xù)增加。針對該現(xiàn)狀,研究選取2021年6-8月馬坡嶺站、環(huán)保學院、高新區(qū)站、復合站的 03Ω3N0x,V0Cs 和氣象數(shù)據(jù),評估前體物、氣象對長沙市 03 污染的影響,為后期制定本地 03 污染管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1數(shù)據(jù)與研究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
研究時段選取2021年6月-8月,大氣VOCs來源于長沙市馬坡嶺站 (113°05′1′′E,28°11′51′′N) !高新區(qū)站( ?112°53′15′′E,28°13′5′′N? 、環(huán)保學院站中 (113°1′26′′E,28°7′34′′N) 和湖南省復合站( 112°59′23′′E ,28°6′51′′N ) Ω03 和 NOx 等空氣質(zhì)量數(shù)據(jù)采用長沙市的4個國控自動監(jiān)測站點(距離VOCs站直線距離不超過 50mΩ );氣象數(shù)據(jù)來自湖南省氣象臺氣象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
1.2 廣義相加模型
廣義相加模型(GAM)是一種由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非參數(shù)回歸模型,能夠較好的解釋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guān)系[5]。GAM在污染物與氣象要素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已經(jīng)有良好的應用性[6]。因此,研究采用廣義相加模型來討論長沙不同地區(qū) 03 的影響因子及其關(guān)聯(lián)性。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臭氧濃度變化特征
圖1長沙市夏季各組分站點氣溫、相對濕度、風速與 03 和 NOx 濃度的日變化
如圖1所示,2021年夏季長沙市不同站點 03 日濃度變化呈現(xiàn)明顯“峰谷變化”,午后(15:00-16:00)濃度最高,清晨時段(6:00-7:00)濃度最低。期間馬坡嶺站 03 濃度最高,而另三個站點 03 濃度基本相當。氣象要素中溫度、濕度和風速被指是光化學反應和污染擴散的重要指標[7]。 03 濃度與溫度和風速的變化趨勢吻合,與濕度趨勢相反,表明 03 濃度與氣象要素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然而四個站點距離較近,氣象條件差異較小,氣象要素可能是影響長沙市整體 03 基準濃度的因素,但并非導致本市站點間 O3 濃度差異的原因。
NOx 和VOCs是 03 的前體物,是 03 生成的重要驅(qū)動力[3]。 NOx 的夜間濃度較高,隨后逐漸降低,這與夜間NO與 O3 滴定作用以及日間 NO2 的消耗反應的趨勢相符[4]。VOCs與 O3 的同樣呈反向趨勢,但局部出現(xiàn)明顯鋸齒狀波動。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VOCs是多種不同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在參與大氣中光化學反應時,物種活性和光解速率會有所不同,導致呈現(xiàn)趨勢各異的波動現(xiàn)象。馬坡嶺站明顯高于其他站點的 NOx 和VOCs濃度,表明可能有更多前體物質(zhì)參與 O3 的生成反應,導致該站點 03 濃度較高。
2.2.1 溫度和濕度
如圖2所示,不同站點 O3 濃度均隨著溫度升高同步增大。在溫度低于 30% 范圍內(nèi),各站點 03 均值濃度變化較小,甚至部分站點出現(xiàn)負增長;當氣溫超過 30% 時,各站點 03 濃度急劇增加,平均增幅達到 55% 以上;隨著氣溫達到 35% 以上時, O3 濃度繼續(xù)保持較高的增長態(tài)勢,平均增長量超過 40μg/m3 。不同站點中以馬坡嶺站 03 濃度增幅最大,達到 100μg/m3 ,環(huán)保學院和復合站次之,增幅分別達到 81μg/m3 和 85ug/m3 ,高新區(qū)增量最少,為 77μg/m3 。為了更好比較各站點 O3 對溫度的敏感性,參照高平等人的研究構(gòu)建 03 濃度與溫度擬合曲線[8]。結(jié)果顯示,馬坡嶺擬合曲線斜率最高,環(huán)保學院、復合站次之,高新區(qū)站最低。同時增加(減少)單位溫度,馬坡嶺站 03 濃度增加(減少)較其他站點更多。這也說明不同站點 O3 對溫度的敏感性存在區(qū)別,敏感性從高到低依次表現(xiàn)為馬坡嶺站 gt; 復合站 gt; 環(huán)保學院站 gt; 高新區(qū)站的趨勢。
2.2氣象及前體物變化對臭氧的影響
與溫度不同, 03 高污染區(qū)主要發(fā)生在溫度較低的區(qū)域內(nèi),即“干熱”的氣象條件更利于 O3 濃度上升。
當相對濕度高于 60% 時,不同站點 03 濃度( 43~ 72μg/m3 )變化平緩;當相對濕度小于 60% 時,各站點 03 濃度迅速升高,濃度均值基本超過 110μg/m3 濃度增幅達到 50μg/m3 以上;隨著濕度進一步降低,O3 濃度增幅有所放緩,但依舊維持較高的增長量。整個濕度變化區(qū)間內(nèi),環(huán)保學院站 03 增幅最大,馬坡嶺第二,復合站次之,高新區(qū)站最低。同樣對四個站點 03 濃度與濕度進行了擬合,曲線斜率呈現(xiàn)馬坡嶺站 gt; 復合站 ≈ 環(huán)保學院 gt; 高新區(qū)站。這一結(jié)果與濕度區(qū)間增幅結(jié)果稍有不同。這也說明了濕度并非是影響 03 濃度變化的單一因素。
2.2.2 風場
風場直接影響污染物傳輸距離及方向[7]。各站點風速主要以輕風為主( lt;2.0m/s, ,不同風向下各站點 03 濃度基本一致,濃度范圍在 43~80μg/m3 。這表明在多數(shù)情況下 O3 濃度變化受傳輸?shù)挠绊懴鄬^小。而隨著風速繼續(xù)升高,尤其是在偏南風向、風速超過 4.0m/s 時,各站點 03 濃度明顯增加,濃度普遍可以超過 120μg/m3 ,而其他方位 03 濃度仍在100μg/m3 上下波動。多數(shù)情況下傳輸對長沙市 03 濃度的影響不顯著,只有當風力足夠強勁以驅(qū)動污染傳輸時,才可能將上游污染物輸送至本地。(見圖3)
2.2.3 前體物
03 生成主要與VOCs和NO參與的光化學反應有關(guān)[5]。隨著 NOx 的增加,各站點 03 濃度明顯減小;而當各站點 NOx 達到 20~40μg/m3 時 03 濃度趨于平穩(wěn);至 NOx 超過 40μg/m3 時, 03 濃度基本穩(wěn)定在 50μg/m3 以下的區(qū)間波動。 03 與 NOx 曲線之間存在明顯的負關(guān)聯(lián)性,這也與 03 與 NOx 日變化趨勢結(jié)果相吻合。特別是馬坡嶺站曲線斜率較高也說明該站點對 NOx 影響更為敏感,即單位 NOx 消耗會導致更多 03 的增加。
相比之下,各站點VOCs與 O3 的關(guān)系明顯較弱,這也與日變化規(guī)律一致。在四個站點中,只有VOCs濃度最低的環(huán)保學院站呈現(xiàn)一定的負關(guān)聯(lián)性,其他三個站點無明顯關(guān)聯(lián)性。 O3 生成受VOCs和 N0x 的協(xié)同控制,當VOCs濃度較高時 03 生成受 NOx 濃度的限制[4]。如圖4所示,這三個站點明顯偏離擬合曲線的散點主要集中在 VOCsgt;100ppb 區(qū)間。研究通常認為VOCs與 NOx 比值超過5.5為NO敏感區(qū),小于5.5為VOCs敏感區(qū)[8]。分析該區(qū)間內(nèi)的比值,發(fā)現(xiàn)上述時段 VOCs/NOx 基本都超過5.5,這表明此時光化學反應以NO限制為主,對VOCs影響不敏感,因此這三個站點VOCs與 O3 關(guān)聯(lián)性較差。
2.3臭氧濃度的多因素GAM擬合結(jié)果分析
根據(jù)黃小剛等人研究分別建立 03 濃度與氣象參數(shù)、前體物的GAM模型[5-6]。不同站點模型擬合結(jié)果 R2 和方差解釋率達到 0.795~0.859 和 80.3% \~85.9% ,均通過模型殘差顯著性檢驗,滿足正態(tài)分布和共線性要求。模型參數(shù)F統(tǒng)計值表征影響因子對污染物濃度的解釋程度,F(xiàn)值越大則模型中因子對污染物濃度影響相對越重要。各站點 O3 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NOx 和濕度,分別占累積解釋程度的 22.4% \~33.0% 和 9.6%~28.6% 。溫度、濕度、風速和風向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對長沙市 03 濃度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累積解釋貢獻在 1.1%~7.5% 之間。與趨勢分析和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不同,溫度對 03 影響在模型中貢獻相對較小。這可能與選取研究期間長沙市的氣溫整體較高,溫差變化較小,溫度不是 03 生成的限制條件。VOCs未通過模型顯著性檢驗,僅部分VOCs組分通過模型檢驗,以活性醛酮、苯系物和低鏈烷烴、烯烴類為主。影響不同站點 03 濃度的關(guān)鍵VOCs活性物種不同,馬坡嶺站主要包括丙酮和乙烷,環(huán)保學院以乙烷為主,高新區(qū)站活性VOCs主要為1,2,3-三甲基苯,復合站主要包括丙烷和乙醛。不同站點間VOCs活性物種差異,可能與不同區(qū)域特征排放不同有關(guān)。通過檢驗的VOCs活性物種加和累積解釋程度約為 35.3%~47.8% 區(qū)間,略高于與 NOx 占比,表明長沙市當?shù)厥艿?03,V0Cs 和 NOx 的共同影響。
3結(jié)論
2021年夏季長沙在高溫 (gt;30°C )、低濕( lt;60% )的氣象條件下,易發(fā)生 03 污染。 N0x 是影響各站點O3 濃度的主要污染前體物,累積解釋占比為 22.4% ~33.0% 。活性醛酮、苯系物和低鏈烷烴、烯烴等VOC物質(zhì)對 03 的影響也較大,累積解釋占比為35.3%~47.8% 。其中對馬坡嶺站 03 貢獻較大的VOC物質(zhì)為丙酮和乙烷,環(huán)保學院站以乙烷為主,高新區(qū)站主要為1,2,3-三甲基苯,復合站主要為丙烷和乙醛。
參考文獻:
[1]姜華,高健,李紅,等.我國大氣污染協(xié)同防控理論框架初探[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22,35(3):601-610
[2]羅歡,郝艷芬.大氣臭氧污染過程及其時空變化特征
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23,48(12):91-95.
[3]米藝華,杜惠云,李杰,等.我國重點地區(qū)臭氧變化特征及與氣象要素的關(guān)系[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24,44(4):1894-1904.
[4]胥雯,楊皓,何敏,等.成渝地區(qū)臭氧生成敏感性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J].環(huán)境科學,2024.
[5]黃小剛,邵天杰,趙景波,等.基于GAM模型的西安市O3 濃度影響因素解析[J].環(huán)境科學,2020,41(4):1535-1543.
[6]李婷苑,湯靜,等.基于廣義相加模型的廣東省典型城市臭氧濃度氣象影響因素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24
[7]王嬌,姚闖,李樹文,等.氣象條件對太原市臭氧濃度的影響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23,48(8):88-93.
[8]高平,莊立躍,王龍,等.廣州地區(qū)秋季不同站點類型地面臭氧變化特征與影響因子[J].環(huán)境科學,2020,41(8):352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