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672-1721(2025)19-0027-04 文獻標志碼:A 中國圖書分類號:R725.6;R445
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以間質病變為主,病程相對較為緩慢,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常伴有頭痛、咽痛、乏力等全身不適癥狀-。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與肺炎支原體對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的侵襲和破壞有關,進而引起肺間質的炎癥反應,導致肺部出現病變。支原體肺炎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生,尤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由于其傳染性較強,常發生于學校、幼兒園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可通過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傳播。支原體肺炎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較強的傳播能力,易在人群中快速擴散,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時節或空氣流通不暢的環境下,已成為常見的社區獲得性肺炎之一。支原體肺炎不僅局限于呼吸系統,還可能引發多種肺外并發癥,如腦膜腦炎、急性腎小球腎炎、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尤其是在病情得不到及時控制時,可能進一步導致全身性損害。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和治療支原體肺炎至關重要。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胸部多層螺旋CT影像學已成為診斷支原體肺炎的主要手段之一。相較于傳統的胸部X射線,CT影像能夠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肺部圖像,清晰地顯示病變的范圍、部位和性質,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病情,特別是在鑒別疾病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廣泛應用,支原體肺炎的影像學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胸部多層螺旋CT不僅能夠精確地顯示肺部病變的形態學特征,還能夠動態觀察病灶的變化,為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多層螺旋CT能夠幫助臨床發現一些不易通過常規影像手段檢測出的早期病變,如細小的間質浸潤和彌漫性肺實質病變等,對支原體肺炎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以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收治的10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CT影像表現,旨在進一步探討胸部多層螺旋CT影像學的特點,并分析該技術對疾病診斷、病情評估的指導價值,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幫助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更早、更精準地診斷支原體肺炎,進而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3年1—12月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診療的10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58例,女性患兒48例,年齡7個月 ~13 歲,病程 2~13d 。患兒家屬均已理解本研究自的,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明確的呼吸道癥狀如咳嗽、咽痛、發熱等,且通過支原體抗體檢測確診;病程明確,且病情較穩定,無需緊急搶救;年齡7個月~13歲,且能夠配合影像檢查及治療。
排除標準:伴有其他類型的肺部感染(如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患有嚴重的基礎疾病或多臟器功能衰竭(如晚期惡性腫瘤、嚴重心力衰竭等),無法耐受治療;既往有嚴重過敏史,對抗生素或造影劑過敏;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療或檢查,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本研究在常規抗支原體感染治療的基礎上,重點引入胸部多層螺旋CT影像檢查作為診斷與療效評估的重要輔助手段。所有患兒給予規范的抗生素治療方案,主要包括大環內酯類藥物(如阿奇霉素)及根據病情發展情況進行的聯合用藥策略,以控制感染并緩解癥狀。同時,為全面了解患兒肺部病變情況及隨訪治療效果,均在患兒病情相對穩定、呼吸平穩狀態下進行胸部CT檢查。影像檢查采用先進的多層螺旋CT掃描設備,檢查時患兒處于仰臥位,掃描范圍覆蓋整個肺野,掃描方式包括常規全肺平掃和必要時的薄層高分辨率掃描。平掃主要用于初步判斷病變的部位、密度、范圍及分布特點,常規掃描參數設置為層厚5~10mm ,層間距相應調整以保證圖像連續性和診斷完整性。針對部分病灶細小、分布不典型或病情復雜的患兒,采用層厚為 1~2mm 的薄層掃描,以增強影像清晰度,更好地識別細小病灶、間質性改變及局部肺紋理異常。CT圖像由經驗豐富的放射科副主任醫師及主治醫生分別進行判讀。判讀過程中,醫生不僅關注病灶的形態特征(如實變影、磨玻璃影、斑片影等),還結合病灶的分布區域(單側/雙側、肺葉/段)、病變密度變化、伴隨癥狀(如支氣管壁增厚、氣管支氣管周圍炎癥改變)進行綜合評估。2位醫生在判讀時均采用雙盲方式獨立完成記錄,并分別填寫影像學評估表,若兩者對影像診斷結果存在分歧,及時組織聯合閱片討論,必要時參考后續影像復查結果或臨床動態發展,以達成統一的診斷結論。除首次CT評估外,部分重癥或恢復緩慢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接受了多次動態復查,以監測病情變化并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復查CT可幫助醫生實時掌握病灶的變化趨勢,明確病灶吸收情況,并識別潛在并發癥,如繼發性肺不張、胸腔積液或繼發細菌感染等。醫生可據此靈活調整抗生素類型、用藥劑量及治療周期,從而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避免盲目加重藥物負擔。總體而言,胸部多層螺旋CT作為支原體肺炎影像學評估的重要手段,不僅在病變早期提供了精確診斷依據,也在療效觀察、病程管理及復發預警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像資料的準確分析和系統應用,為構建科學、高效的臨床管理路徑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1.4 觀察指標
對106例患兒的肺部病變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包括病變分布范圍 (單側或雙肺)、病變部位(肺葉分布)及CT影像學表現特征(如肺紋理增粗、磨玻璃影、實變影、不規則片狀陰影、支氣管壁增厚及肺門淋巴結腫大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106例患兒肺部病變分布情況
在10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中,單側左肺病變的有26例,其中上葉病變9例,下葉病變17例;單側右肺病變的有39例,其中上葉病變21例,下葉病變18例;雙肺同時發生病變的有41例,其中中葉病變18例、下葉病變23例,見表1。
2.2106例患兒肺部病變影像學表現特征分布情況
106例患兒肺部病變影像學結果顯示,肺紋理增粗74例( 69.81% ,磨玻璃影58例 (54.72%) ,實變影49例( 46.23% ),不規則片狀陰影37例(34.91%) ,支氣管壁增厚21例( 19.81% ,肺門淋巴結腫大16例( 15.09%) ,見表2。
3 討論
支原體肺炎又被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支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潛在的危險性。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支原體肺炎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并發癥,例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對于支原體肺炎患者尤為關鍵13]。支原體肺炎的發病特點相對特殊,起病一般較為緩慢,患者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后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即2~3周,早期容易被忽視或誤診14。支原體肺炎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乏力、咽痛、頭痛、咳嗽、發熱等癥狀。咳嗽是該病的一個突出特點,多為陣發性刺激性干咳,常表現為劇烈的嗆咳,嚴重時甚至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休息[15。有些患者還會感到胸骨后疼痛,尤其是在咳嗽時疼痛感更加明顯[。此外,支原體肺炎的肺外表現也是臨床中常見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關節疼痛、心肌炎、肝功能異常等癥狀,這些癥狀的存在使得支原體肺炎在臨床表現上更加復雜多變,也增加了診斷的難度。支原體是一種病原微生物,通過破壞人體的呼吸道黏膜影響呼吸功能。感染支原體后,病原體首先侵襲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引起局部炎癥反應,隨著感染的進展,支原體進一步破壞肺泡結構,導致肺部出現廣泛的病變[18]。由于支原體感染早期癥狀較為隱匿,加之與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癥狀相似,容易被誤診為普通感冒或其他類型的肺炎。因此,影像學檢查在支原體肺炎的診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影像學檢查中,胸部螺旋CT是一種重要的診斷工具,能夠清晰地顯示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肺部病變情況。相比傳統的X射線片,胸部螺旋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夠更全面地顯示肺部病變的范圍、部位及性質。通過CT影像,醫生可以準確判斷病變是否局限于單側肺或波及雙側肺,并進一步確定病變是位于肺的上葉、中葉還是下葉。增強掃描還可以幫助臨床鑒別病變的性質,如區分炎癥病變與惡性病變,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更多的依據。在本研究中,對10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的CT影像進行了分析,發現支原體肺炎的病變部位多發生在下葉,但也有部分患兒的病變發生在上葉或雙肺。10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中,單側左肺病變的有26例,其中上葉病變9例、下葉病變17例;單側右肺病變的有39例,其中上葉病變21例、下葉病變18例;雙肺同時發生病變的有41例,其中中葉病變18例、下葉病變23例。這一結果表明,支原體肺炎病變部位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影像學檢查能夠幫助明確病變的具體分布情況,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精確的信息。
綜上所述,胸部多層螺旋CT影像在支原體肺炎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CT影像,醫生能夠準確了解支原體肺炎患者的病變范圍和部位,彌補了傳統X射線片在分辨率和圖像清晰度上的不足。特別是在病情復雜、臨床表現多樣的患者中,CT檢查能夠幫助醫生明確病情,為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此外,CT影像還能夠幫助臨床監測患者治療后的恢復情況,評估治療效果,防止病情復發。因此,胸部多層螺旋CT在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治療和隨訪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在支原體肺炎的診斷中,CT影像技術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新型影像技術的發展,如低劑量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的應用,將為支原體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帶來更多的創新和突破。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可以減少對患者的輻射損害,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醫療服務。在臨床實踐中,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影像學檢查手段,確保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曹建華,肖波濤,許銳,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合并鏈球菌屬感染肺炎的多層螺旋 CT影像學表現[J].吉林醫學,2023,44(8):2072-2075.
[2]朱巧,任翠,李美嬌,等.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胸部CT影像表現[J].放射學實踐,2024,39(2):201-206.
[3]楊菊萍,丁春杰,陳靜,等.小兒MPP并發塑型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特點、胸部CT影像學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 CT 和MRI雜志,2024,22(2):61-63.
[4]邵士,尹鵬.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 IgA 水平與胸部CT影像特征的關系及其對預后的預測價值[J].傳染病信息,2024,37(2):147-152.
[5]彭磊.兒童肺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病征及胸部CT影像特征聯合支原體抗體的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4,8(6):173-175,179.
[6]馬帥,溫浦,康麗惠,等.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分析[J].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2024,9(1):7-11.
[7]岳甜甜,黃依蓮,張珂.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CT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河南醫學研究,2023,32(19):3594-3598.
[8]呂德永,魯瑞聰.不同年齡組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高分辨率CT影像學特點[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3,7(14):173-175.
[9]鐘學蘭,張超.不同年齡段小兒支原體肺炎CT影像特征分析[J].中國CT和 MRI雜志,2024,22(1):56-58.
[10]張德忠,吳立安.周圍型肺癌及機化性肺炎的影像學表現及多層螺旋CT鑒別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3,7(11):140-142
[11]王佑祥,曹寧麗,錢宗斌.兒童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及影像學改變的探討[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8(2):106-108.
[12]楊潔,付紅敏,王凡,等.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CT影像學特點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66-68,73.
[13]肖波濤,高斌,鄒曉倩,等.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 MSCT影像學表現及對合并 SP 的鑒別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CT和 MRI雜志,2020,18(10):37-39,43.
[14]袁偉華,楊春明,周金金.學齡前兒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癥狀及CT影像學特征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3,7(23):122-124.
[15]杜雪平,郭燕軍.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胸部CT影像學特點及臨床診斷[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9):62-63.
[16]白勇.多層螺旋 CT 圖像特征在鑒別局灶性機化性肺炎與周圍型肺癌中的臨床價值[J].生命科學儀器,2024,22(1):7-9.
[17]張寧,王濤,譚清體.小兒支原體肺炎胸部CT影像學特征及其鑒別診斷[J].中國CT和 MRI雜志,2021,19(12):36-38.
[18]蘇珊珊,周穎,葉憶如,等.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胸部 CT影像學特征分析[J].浙江醫學,2022,44(6):657-660.
(編輯:徐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