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屬于普外科常見的急腹癥,病情兇險程度不同,而重癥胰腺炎具有較高病死率。在各種胰腺炎類型中,膽源性胰腺炎發生率最高,是在不同膽道系統疾病基礎上繼發胰腺炎的總稱,主要病因是膽道系統結石。目前臨床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方法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主,可以用于治療和預防膽源性事件復發,但關于手術時機尚未有明確定論。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德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由膽囊結石誘發的胰腺炎)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手術時機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效果,以及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德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由膽囊結石誘發的胰腺炎)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時機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5\~58歲,平均年齡 (47.45±5.10) 歲;病程 2~6h ,平均病程( 3.67±1.15 ) h ;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BMI) 20~26kg/m2 ,平均BMI( 22.51±1.46) kg/m2 。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6\~59歲,平均年齡( 47.57±5.21 )歲;病程2~7h ,平均病程( 3.58±1.22? 三 h ;BMI 20~ 26kg/m2 ,平均BMI( 22.40±1.39) 1 kg/m2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 0.05),可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符合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屬于膽囊結石誘發的胰腺炎,參考《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21)》;符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指征;首次發作;年齡 ?18 歲;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既往接受過膽囊切除術;屬于酒精性、高脂性等非膽源性胰腺炎;住院期間未實施膽囊切除術;處于妊娠期的女性;患有膽總管結石。
1.2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都進行常規保守治療,包括抗感染、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并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在發病7d后手術,觀察組于發病7d內手術,具體操作如下。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位,實施經典腹部3孔法,探查肝臟、膽囊以及胰腺等組織,找到膽囊管后夾閉,確定膽囊壺腹,識別暴露膽囊管和肝總管、膽總管,將膽囊管切斷,并采取順逆結合法將膽囊切除,清除干凈壞死的胰腺組織,吸凈滲出液,用質量分數 0.9% 的氯化鈉注射液反復多次沖洗,結合實際情況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包括中轉開腹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實驗室指標。包括尿淀粉酶、血淀粉酶以及白細胞計數。(3)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與復發率。并發癥包括膽瘺、胰腺膿腫、感染,復發率統計術后1年的數據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術期指標
2組患者中轉開腹率、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1。
2.2 實驗室指標
術前,2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指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術后,2組患者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水平都低于術前,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 (Plt;0.05) ;2組患者白細胞計數都高于術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復發率術后,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lt;0.05) ,見表3。
3討論
胰腺炎一般急性發作,根據病因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膽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高脂血癥性胰腺炎、藥物性胰腺炎、損傷性胰腺炎等。膽源性胰腺炎是不同膽道系統疾病繼發胰腺炎的總稱。近些年,胰腺炎發病率有所升高,何時手術是自前探討的熱門課題。國際上基本認同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膽囊切除的標準術式,相關指標建議,待患者癥狀好轉之后應盡早實施膽囊切除,住院期間完成手術最佳。但有研究發現,與普通膽囊結石手術相比,膽源性胰腺炎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操作難度更大,因此大部分醫生依舊選擇擇期手術,雖然手術時機推后,但膽道事件復發的風險較高。目前關于膽源性胰腺炎的最佳手術時機尚無明確定論,本研究選取100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由膽囊結石誘發的胰腺炎)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手術時機對各個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發病7d內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在發病7d后接受手術,2組患者中轉開腹率、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lt;0.05) 。既往選擇延期手術的原因之一是認為早期手術會由于局部炎癥滲出和粘連加重而增加手術難度,進而延長手術時間并增加出血量,需要中轉開腹手術。但此次研究數據表明,早期手術并不會增加中轉開腹率,不會延長手術時間以及增加出血量。分析原因,急性期的軟性纖維蛋白網膜粘連剝離更加容易,切除膽囊難度更小,而后期的致密性纖維粘連會增加解剖難度。另外,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和手術醫生經驗的積累,在膽囊解剖分離方面熟練度增加,加之影像技術的加持,對膽囊周圍解剖結構的顯影更加清晰,可以明顯降低中轉開腹率,且早期手術可以減少復發性膽囊事件,避免發展成重癥急性胰腺炎,進而縮短住院時間,住院時間縮短相應地住院費用也就減少。
本研究對患者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和白細胞計數3項實驗室指標進行觀測。胰腺損傷一般與炎癥反應共存,炎癥反應程度加深時,淀粉酶活性則會相應提高,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水平上升,對3項指標加以監測可評估病情發展情況,白細胞可調控炎癥反應的發生發展。術前,2組患者各項實驗室指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 0.05;術后,2組患者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水平都低于術前,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 (Plt;0.05) ;2組患者白細胞計數都高于術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lt;0.05) ,表示發病7d內和7d后手術都可以緩解膽道梗阻,促進胰腺微循環恢復,控制病情發展,但觀察組3項實驗室指標術后都低于對照組,提示發病7d內手術在控制炎癥反應方面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發病7d后手術無法在疾病早期將病因清除,容易出現纖維結締組織增多情況,進而加重粘連程度,無法達到最佳手術效果。術后,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Plt; 0.05)。分析原因,發病7d內手術能盡早消除疾病,解除膽道梗阻,去除胰腺炎復發的主要誘因。
綜上所述,在膽源性胰腺炎發病7d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整體效果比發病7d后手術效果更加理想,不會提高并發癥發生率,反而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朱杰高,吳鴻偉,劉坤,等.MRCP 正常的合并輕型膽源性胰腺炎病史的膽囊結石患者術中膽道探查的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2,21(8):808-810.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21)[J].中華外科雜志,2021,59(7):578-587.
[3]安源,譚揚,田力.輕癥-中度重癥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機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23,40(1):177-178.
[4]彭靖,王飛,王春,等.不同時間窗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輕癥膽源性胰腺炎臨床研究[J].臨床外科雜志,2022,30(11):1034-1036.
[5]孫學虎,張劍林,王興宇.血必凈注射液聯合ERCP 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療效與并發癥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22,30(5):356-360.
[6]高崇崇,李非.膽源性胰腺炎膽系結石處理時機與方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21,36(9):726-728.
[7]韋君亮,劉進衡,舒中義,等.基于前瞻性預測模型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輕型胰腺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3,27(20):91-98
[8]陳軍強,宗科,俞世安.經腹腔前入路穿刺導管引導下腹腔鏡手術在感染壞死性胰腺炎中的應用[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21,27(12):913-916
[9]孫海麗,沈愛武,陳肯.急性復發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分析及內鏡治療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2,26(20):81-84.
[10]湯磊.腹腔鏡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分析[J].臨床研究,2023,31(4):62-64.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