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采用我國學編制的小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調查。該問卷是對小學生的心理技能及其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包括認知、適應性、個性)的整體水平進行測量,共3個維度13個因子。通過三年的縱向對比調查結果顯示,我校中高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共同問題中,在適應性這個維度的檢出率最高,其中人際適應性因子及情緒適應性因子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也就是說,我校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不適應問題在于人際交往以及情緒調節。本研究通過學生社團的組建,采用朋輩互助形式,促進校園心理知識的宣傳,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學習及時正確調節自己心理狀態的方法。第二,學校按照教育部門標準建設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一名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但是學生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的比例非常的少,心理輔導的多數對象都是通過班主任轉介過來。因此,本研究目的及意義是為了普及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播普及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及規律,采用心理學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發展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通過日常的教育引導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小學生基本素養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要面向全體學生。有心理問題的個別學生,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善及矯正。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主要內容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等方面,涵蓋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生活和社會適應等內容,按照學生各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形成各個時段的詳細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途徑可以是課堂教學、校園特色活動、心育讀物的宣傳等,本研究主要采取學生主動學習并制作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心育作品進行全校推廣傳播的方式。
(二)心理社團建設
學生社團是指學生在自愿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群眾性文化、藝術、學術團體。不分年級、系科甚至學校的界限,由興趣愛好相近的學生組成。在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和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按照共同約定的時間、內容、活動的方式,有組織地進行活動。社團活動目的是活躍校園學習氛圍,提高自治能力,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加強學生交流思想,互相啟迪,同時增進友誼。在社團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導者、協助者。心理社團是針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和培養為出發點建立的社團。社團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心育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三、研究的重要觀點
(一)心理社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社團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重視學生自己的實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自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和驗證解決問題。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自我學習,有效鍛煉自學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毅力和能力。例如,心理社團在編輯心理小報的時候遇到了內容選擇、版塊設計等難題,通過社團成員的集體研究和討論得出,心理小報可以采取分模塊的方式,將小報分成四個版塊,每個版塊分別對應不一樣的心理知識。最終通過討論及教師指導,確定了小報由心理故事、心理圖片、心理漫畫、心理咨詢四個板塊構成。
(二)心理社團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執行力
社團活動重視社團成員在參與社團活動中,個體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并在積極參與的前提下尋求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社團活動任務。所以,社團活動對于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學生,有具體的承擔社團活動內容、具體的執行任務。在社團互動開展中,教師要教育學生要盡力完成自己的本職活動,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發現和探索;學習與同學完成合作活動,靠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去克服難題;形成一切自己動手的意識,管理好自己行為。如在制作心理情景劇活動中,學生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例如收集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或者矛盾,研究解決的方法,思考如何將內容呈現。分配好角色和任務,設計好臺詞,準備好表演道具,活動過程中規范操作、注重環保整潔。活動結束時候整理好工具和活動場地等。這些都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執行力,有利于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心理社團的建立和發展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促進作用
心理社團的建立改善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匱乏的問題。基本上每個小學的心理專任教師只有一個,人力有限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緩慢。成立了心理社團,通過社團成員的培訓指導,等于為心理教師配備了幾十個小助手,學校的心育工作開展順暢很多。通過以點帶面、學生互助方式,可以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對于一般的心理問題或者摩擦,同學之間的互助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疏導作用。
心理社團的建立提高了校園心育作品的產量和質量。心理社團里成員們分工明確,根據自己擅長的領域制作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生角度出發制作的作品更加貼近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宣傳效果更加明顯,學生的接納和感興趣程度更高。近年,我校學生心育作品在區、市的評先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心理社團的建立發展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社團定期的團體輔導,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這些成員在班級里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學生人際交往有所改善,在學校的交往更加積極了,自信心也有所提高。
四、研究的成果及其價值
(一)研究成果
1.心理小報:該小報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現狀特點,運用了故事漫畫等有趣的呈現形式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內容主要涉及小學階段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調節自我。
2.心理情景劇:根據學生日常會遇到的困惑或者矛盾,社團成員采用有趣生動的表演手段,運用編輯手段制作形成視頻類資源。通過在心理課堂上播放,或者校道多媒體一體機的展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際等方面的心理問題。
3.心理繪畫作品:通過引導學生繪畫保持積極心態,把有積極能量的,或者開心的,或者有成就感的事件,用繪畫心理能量瓶的方式展示出來,形成校園內的積極能量。
4.心育論文發表:《談社團活動對小學生創造力培養的作用》《心理課“網絡使用會節制”活動教學設計》。
(二)成果價值
以上第1一3項成果屬于實踐成果,具有直接的宣傳和推廣作用,可以在全校師生中廣泛應用,達到全校輻射,各科組多方參與。對發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學校公眾平臺推廣可以促進學校、家庭、社區三方的合力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4項屬于理論成果,對于我校、片、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實踐參考意義,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這些理論成果有利指導教師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同時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葛文輝.同伴心理輔導實務[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李力紅.青少年心理學[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0.
[3]蔣賢斌.中華驕傲—從《開學第一課》談學校社團活動[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02).
[4]苗彩成,王平萍.小學生課外活動的現狀與開展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7(09).
[5]朱國軍.基于“學校本位”的小學生課外活動課程設計與意義—以N小學“四點鐘課堂”實驗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