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志愿精神的核心要義,新時代立足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要求,深刻把握志愿精神的時代內涵與精神實質,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作為社會志愿服務重要載體的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在社會服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促進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奉獻精神;有助于擴大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育人功能
志愿服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是青年學生學習人生技能,傳承服務理念,助人為樂,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平臺,為青年學生服務社會,奉獻愛心提供了便利渠道。
(一)助力青年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平臺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助力青年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衡量人生社會價值的主要標準是個體的人對社會和他人所做出的貢獻。青年學生在參與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時自覺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包括從情感上融入活動,與具體幫扶對象建立思想認同,以及從行為上構建“奉獻、友愛、互助”的社交關系,從而收獲受助對象和社會各界的認同與贊許。青年學生的內心也由此產生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身心的愉悅。這個過程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公益性的現代社交模式。在這種社交模式下,青年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自己成為有擔當的社會主體,自身的社會價值也最終得以體現[2]。
(二)傳承青年學生志愿服務理念的有效載體
“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是志愿服務的基本理念,而志愿公益類社團以其組織化、實踐化的育人特點和公益性的先天品格,成為新時代傳承志愿服務理念的有效載體。志愿服務以雷鋒精神為引領,以奉獻他人和提升自己為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3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作為青年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化的重要形式,是青年學生走進社會,服務大眾的重要渠道,是培養“時代楷模”的重要課堂。青年學生在志愿公益類社團內通過實踐互動產生理念認同、情感依靠和價值塑造,最終能夠形成獨特的精神場域。這種精神場域下更有利于雷鋒精神價值引領作用的發揮,更有利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在青年學生心中扎根,更有利于志愿服務理念在廣大社會人群中傳播發展。
(三)鍛煉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技能的重要渠道
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是青年學生學習提升志愿服務技能的重要平臺。高校中的青年學生在志愿服務精神和志愿服務理念的感召下,自發成立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社團成員發揮各自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共同完成志愿服務。在共同目標的驅動下,多學科多專業背景下的社團成員既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也是接受者,他們在社團內相互交流,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碰撞,進而產生新的合力。這種合力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得到實踐的檢驗,不僅鞏固和加強了社團成員的知識技能,還培養了青年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證能力。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管理部門和指導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知識經驗對青年學生進行專業的知識技能指導,進一步幫助社團青年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拓展創新實踐能力,打造第二課堂育人空間,構建“三全育人”格局。
二、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現狀審視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高校辦學規模的持續擴大,高校學生社團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高校學生社團一般分為思想政治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化體育類、志愿公益類、自律互助類及其他類等。”[在眾多社團中,以文體類社團的數量最多,發展也相對成熟。志愿公益類社團在數量規模、活動形式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相較于文體類社團存在差距,這些差距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在發展過程中的不足。
(一)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發展目標需要明確
組織協作理論創始人巴納德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都是一個協作的系統,都包含協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標和信息聯系三個要素,以及系統協作‘有效性’和‘能率’兩條原則。”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作為青年學生自愿發起的組織,存在共同目標模糊、短期目標偏離、個人目標和社團目標差異化等現象。首先,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社團成員凝心聚力,協同合作和溝通聯系的基本前提。部分志愿公益類社團自成立之日起共同目標即模糊不清,制度章程滯后或缺失。社團發起人在吸納新社團成員時只求數量,不考慮成員加入動機,使社團成員加入社團的目標發散,加入和退出社團隨意性較強,進而導致社團發展不穩定。其次,志愿公益類社團短期目標偏離主流目標方向。少數志愿公益類社團在發展遇到困難時,未能堅守初心,致使公益類社團出現短期目標偏離,甚至滑向追求利益的非公益性方向。再次,志愿公益類社團中存在個人目標與社團目標不一致的情況,個人目標過低使得社團的“協作能率”無法充分發揮或難以均衡體現,影響社團協作的“有效性”,達不到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二)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內外協同力需要平衡
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要發展,需要社團內部與外部的協同配合。根據組織平衡理論的觀點,“一個組織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保持組織的對內和對外的平衡。”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作為學生自發成立的組織,也存在“內外不平衡”的現象。首先,從內部看,志愿公益類社團存在科層化現象,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部分社團骨干尋求“指導和領導”而非和其他成員一起參與到一線活動中。志愿公益類社團作為學生團體,其最重要的內核是精神上的平等,而科層化現象影響了社團內部的團結與和諧。同時,在社團的選舉中也存在制度不完善、過程不透明的情況,影響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從外部看,部分高校存在過度管理的情況,這導致志愿公益類社團在開展活動時創新性不足,活力不強,給社團活動帶來極大困難。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外部失衡還表現在社團指導教師的專業技能不適合社團成員志愿服務活動的實際需要,社團指導教師精力有限,指導動力不足,無法對社團成員進行有效指導等方面,這些都給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內外協同,平衡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志愿公益類社團的資源傾斜度需要增強社會、高校對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發展需求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社團活動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通常面臨著場地、經費、專業設備等資源匱乏的窘境,這些制約因素往往會限制學生社團活動的高質量開展。學生社團在高校的資源配備方面處于弱勢地位,而相較于數量眾多的文體類社團,數量規模均不占優勢的志愿公益類社團則更是處在資源配給的尾部。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志愿服務活動在社會志愿公益活動中處于邊緣地位。這使得志愿公益類社團在政策制度、場地設施、經費物資等資源保障方面存在不足。首先,高校對于志愿公益類社團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社團主管部門未能根據學生社團統籌發展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文件,科學引導各類型學生社團建設發展,導致志愿公益類社團的數量較少或規模較小。其次,相較于文體類社團娛樂表演的場地硬性需求,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場地需求往往被忽視。再次,由于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公益性質,對于經費和物資的需求較大,志愿公益類社團經常由于經費緊張而難以開展活動。雖然一些志愿公益類社團嘗試利用師生捐助和其他社會資源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但可持續性不強,總體效果欠佳。
三、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優化
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發展應始終面向社會志愿服務的發展需求和青年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針對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應在制度建設、組織建設、社會協同和資源供給等關鍵環節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促進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組織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公益類社團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健全的制度體系具有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內部協同和外部平衡需要以完善的組織制度和規范為保障。首先,志愿公益類社團應在內部建立起平等的議事環境和溝通模式,打造公開透明的人員選拔任用制度。其次,高校應健全社團管理制度,為志愿公益類社團發展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高校應科學設定各類型社團規模數量,制定同類型社團準入和末位退出機制。提升志愿公益類社團地位,充分發揮志愿公益類社團在培養青年學生志愿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再次,高校應完善志愿公益類社團指導教師選拔制度,公開選拔具有相應專業技能背景的教師擔任志愿公益類指導教師。建立指導教師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指導教師,在職稱評比、職級升遷和科研資助時予以優先考慮,以激發指導教師的內生動力。
(二)加強志愿公益類社團的組織建設
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層級、多方面的協同配合,其關鍵在于厘清權責,優化組織結構和暢通溝通渠道等方面。增進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協同建設,為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首先,高校應強調多方協同共治,明確學生工作部、團委等校級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主體在志愿公益類社團日常管理中各自應扮演的角色,厘清權責。其次,志愿公益類社團組織的高效運作離不開優秀的組織架構。高校職能部門應對自身管理架構進行優化,消除非必要管理環節,以激發二級學院的管理創新能力和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實踐創新能力。志愿公益類社團內部應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加快志愿公益類社團運作效率。再次,志愿公益類社團應暢通溝通渠道。暢通溝通渠道需要學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志愿公益類社團和社會公益組織等多方努力,共同打破精神藩籬,不人為設置溝通障礙。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志愿公益類社團間的友好良性互動,發揮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優勢和社會影響力,推動學校和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
(三)優化志愿公益類社團的資源供給
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長期、可持續的資源供給。在物質資源保障方面,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相較于全國或區域性質的地方公益組織存在較大欠缺。因此,建立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物質資源保障機制勢在必行。首先,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應創新思維模式,發揮自身人才優勢,吸納各方資源。“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高校要重視學生社團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建設,學生社團的陣地要逐步由物理的線下實體空間拓展到網絡虛擬空間。”[7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在達到一定規模后,應借助所在學校支持,充分發揮自身人才優勢,積極拓展網絡宣傳陣地,利用網絡新媒體擴大宣傳,發布資源需求,拓展接受物質資源捐助的外部范圍。其次,暢通社會公益組織與高校志愿公益類社團互助交流渠道,為社會公益資源進入校園提供平臺保障。社會公益組織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在吸納政府和社會資源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高校應助力志愿公益類社團同社會公益組織建立資源交流平臺,強化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互通,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 談會 [EB/OL]. (2019-01-18)[2025-04-16].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 1623000706988984598amp;wfr=spi deramp;for L= pc.2021-08-08.
[2]金艷,朱煜.大學生志愿精神的新時代意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2):35-37.
[3]人民日報思想縱橫:雷鋒精神的時代意義[N].人民日報,2019-03-04(07).
[4]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印發《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 [EB/OL]. (2020-1-20)[2025-04-16].ytw.hnie.edu.cn/info/1005/2841.htm.
[5]切斯特·巴納德.組織與管理[M].曾琳,趙菁,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同[5].
[7]魏星,李思杭.高校學生社團育人的理念優化和實踐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20(11):107-11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大連海洋大學2023年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學改革項目“共同體視域下海洋科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提升路徑與探索研究”。
(作者:于越,大連海洋大學后勤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李瑾,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組織員、講師;李東陽,大連海洋大學中新合作學院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