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黃河首曲——瑪曲草原。瑪曲在藏語中就是黃河的意思,黃河在我們這兒形成了“大轉彎”。如果從高空俯瞰,我們這片草原就在母親河的溫柔臂彎里。
小時候,我經常來到黃河邊,這片純凈天地深深地種在我的心里。2017年,我回到瑪曲縣工作,成為一名基層干部。兩年前,作為阿萬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主任,我成為一名鎮級河長,負責23公里的塘曲河段。塘曲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河流不寬但河水清澈,我每天都要在河邊巡查,守護范圍從沃特村到入黃口。
在瑪曲,黃河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一級支流38條,二、三級支流超過300條。這里不僅是“黃河蓄水池”,更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我巡護的阿萬倉濕地上,就有不少條蜿蜒的河流,它們看起來相似,但各有特點。拿我負責的塘曲河流來說,幾個彎道處的土質較松,遇上汛期大雨,河堤就成了風險點,得時刻留神;河流穿過的兩座橋洞,容易積下垃圾,得時常注意……
巡護草原上的河,難就難在“巡”。草原一望無際,很多地方車開不過去,我們就騎馬或者徒步巡河。還有些更難走的地方,要騎牦牛過去。在海拔將近3600米的草原上,累了倦了,小聲哼上幾支曲子提提神。下河撿垃圾,最重的是幾十斤的報廢輪胎,我得和同事一塊下河,費好大力氣才拖上岸。
作為一名河長,不僅要巡河,更要做人的工作。牧民逐水草而居,游客紛至沓來,必須考慮黃河和草原的承受能力。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搭建帳篷、露營野炊等都要注意保護環境。到了汛期,還要格外注意防汛安全。這幾年,因為經常走村入戶,在不少牧民眼中,我成了“叫不出名字的熟人”,很多游客看到我身穿紅色志愿馬甲,都愿意配合我們的工作。
欣慰的是,隨著大家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現在不少人主動加入巡河隊伍。

我看到母親河越來越美。藏原羚、巖羊、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時有出沒,大量黑鸛、黑頸鶴、斑頭雁等鳥兒,把這兒作為南遷的中轉棲息地,成群的高原魚類在河中暢游……
黃河哺育我們,我們呵護黃河。在瑪曲,跟我一樣,還有120多名河長守護著“黃河蓄水池”。看到瑪曲草原上汩汩流淌的河流,我心里可驕傲了!
(人民日報記者宋朝軍采訪整理)
跟著道琦丹珠去巡河,總能與格桑花不期而遇。“格桑”在藏語中有“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朵朵格桑花鋪成了一張“大花毯”,也見證河流兩岸人們的幸福生活。
黃河蜿蜒5000多公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各不相同。河長上崗,連接起河流的上下游,打通相關部門的職能,治水、治岸、治山、治污聯動,合力守護“水清河暢、魚翔淺底”。河長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組織志愿服務、宣講護河知識,護河成為社會共治的事業,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人守護,家門前的河越來越美,千家萬戶的日子更有滋味。
(《人民日報》2025年6月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