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會監督作為推動財政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日益凸顯。面對公共財政資源日益緊張、管理要求不斷提高的新環境,必須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技術手段為支撐、以人才培養為保障,全面提升財會監督的系統性、規范性與實效性,真正實現財政資金的陽光運行,助推高質量發展與公共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
財會監督的意義
優化財務支出結構財會監督貫穿于管理的各個環節,注重政策執行、資金使用和資產管理的整體效益。強化財會監督有助于提升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使資金安排更加契合單位發展需求。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監督機制可引導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及時發現并糾正不合理支出,避免浪費。在績效監控階段,財會監督則有助于動態掌握項目進展,適時調整支出計劃,增強管理的靈活性與適應性。通過建立制度化、科學化的監督體系,可有效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推動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過緊日子”方針的落實,必須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精細化管理,做到“精打細算、用在刀刃上”,確保財政資源配置的科學合理與高效利用。財會監督不僅是保障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單位內部治理能力的關鍵環節。通過健全的財會監督機制,可以有效強化內部控制,提升風險防范和決策科學性,推動管理水平的整體躍升。
提升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規性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日益復雜,資金使用面臨的安全性與合規性風險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項目資金投入增加、支出結構多元、監管環境趨嚴,使得財務管理承受更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強化財會監督成為保障資金合理、高效、安全使用的關鍵舉措。
財會監督存在問題
財會監督意識淡薄在當前管理實踐中,財會監督意識的缺失已成為制約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重要因素,表現為管理層與基層員工對財會監督職責認識不足、監督行為被動、缺乏自我約束意識。
一方面,部分單位管理者更傾向于聚焦業務拓展與服務績效,對財會監督在保障財務合規、提升治理水平中的關鍵作用認知不清,往往將其視為財務或審計部門的專屬職能,忽視了其應承擔的監督與指導責任。
另一方面,由于財會知識普及程度有限,許多基層員工對財會監督的內涵、意義及操作規范缺乏系統了解,甚至對監督行為持排斥態度,誤將其等同于質疑與干預。這種認知偏差削弱了員工的自律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進而可能導致財務管理中滋生違規操作和潛在風險,影響單位整體治理效能。
財會監督制度體系不完善當前,部分單位在財會監督制度建設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整體制度體系不夠健全,缺乏系統性與操作性,影響了監督工作的實際效果。許多單位依然沿用傳統的制度文件,內容原則性強、操作性弱,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財務管理環境。尤其在預算執行、項目資金使用和資產管理等關鍵環節,缺乏明確的標準和細化規定,導致監督人員在執行過程中缺乏統一依據,難以有效開展監督工作。此外,部分單位財會監督權責邊界不清,內部監督部門與外部審計機構在職責劃分上存在重疊、交叉或空白區,造成監督資源浪費、監管盲區擴大,進一步削弱了監督的權威性和系統性。制度不完善不僅降低了監督的執行力,還影響了監督成果的落地和整改成效。長期如此,可能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下降、資產流失風險增加,甚至引發違紀違規問題。
財會監督信息化水平較低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財會監督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提升監督效能的關鍵。然而,目前很多單位仍停留在以人工審核和事后審計為主的傳統監督模式,手段較為單一,缺乏全過程、全鏈條的動態監控能力。這種模式難以及時發現和預警潛在的財務風險,容易導致問題積累、延遲處理,影響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內部的信息系統多為各自獨立建設,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數據難以在部門間有效流通,造成監督部門獲取財務信息不及時、信息內容不完整,制約了監督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此外,缺乏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輔助決策能力,無法通過歷史數據挖掘規律、預測趨勢,導致監督工作更多依賴經驗判斷,科學性和前瞻性不足。
財務監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當前,部分單位在財會監督中面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直接影響監督工作的質量與效果。一方面,一些財會人員和監督人員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對新出臺財務制度、預算管理規定以及信息化監督工具的深入理解,難以準確識別潛在風險或規范操作流程。同時,部分人員缺乏全過程監督意識,僅在事后開展形式化審查,忽視了對資金運行全過程的動態跟蹤與控制,導致監督滯后、預警失效。另一方面,監督人員與被監督對象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關聯,或因機構設置使其隸屬于同一行政體系,影響了監督的客觀性和獨立性,易出現“好人主義”現象,從而削弱了監督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此外,由于缺乏明確的監督問責機制,部分監督工作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發揮應有的約束和糾偏作用。
加強財會監督的路徑
強化監督意識為有效提升財會監督的執行力,首要任務是系統強化管理層與員工的監督意識。首先,應通過組織專題講座、開展系列培訓、宣講財會監督相關法律法規等方式,提升全體人員對財會監督職責、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知水平。同時,應建立健全財會監督宣傳機制,依托單位內部信息平臺、宣傳欄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多元渠道,動態發布監督工作進展、典型案例分析及整改成效,營造公開透明、正向激勵的監督氛圍,增強員工對監督工作的認同感與參與意愿。此外,應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履行監督責任,推動形成“自我管理、相互監督、協同促進”的內控文化。為進一步提升監督的制度化水平,可將財會監督的參與度和落實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將監督工作成效作為評估員工履職能力和工作貢獻的重要指標。通過機制引導與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財會監督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全面提升財會監督體系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健全監督制度體系健全的監督制度體系是財會監督高效運行的根本保障。首先,要結合的管理特性和運行機制,制定可操作性強的配套監督細則,明確監督的具體內容、操作流程、方法手段以及各環節責任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其次,應統籌整合內部審計、紀檢監察、財務管理等監督資源,推動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有機銜接,提升監督合力。在此基礎上,注重引入群眾監督、民主監督等社會力量,增強監督的透明度與公信力。尤其要強化制度執行力,通過建立健全問責機制,推動監督制度真正落地見效,避免制度“空轉”現象。通過構建權責清晰、標準明確、執行有力的監督制度體系,能夠有效規范財務行為、防范財務風險,推動財務管理向規范化、法治化邁進。
推進財務監督信息化建設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財務監督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提升財務管理效能的重要舉措。首先,應構建統一、高效的財會信息系統,整合預算編制、資金撥付、采購執行、資產管理等各環節,形成全流程、數字化的監管體系。這不僅能提高信息流轉效率,減少人為操作的漏洞,還能實現對財務數據的實時監控,確保資金使用的合規性與透明度。
其次,推動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跨部門、跨系統的數據流通,增強財務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通過統一的數據平臺,相關部門能夠及時獲取所需信息,提升協同工作效率和監督精度。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海量財務數據的分析,系統可以識別出潛在的風險點和異常情況,并自動發出預警,提前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
完善內部控制機制首先,針對預算審批、合同管理、資產報廢等環節,應根據自身業務流程,明確每個環節的責任主體、操作規范與審批程序。在預算審批環節,應規定詳細的預算編制標準和審批流程,確保資金的合理分配與使用;在合同管理方面,應完善合同審批與履行的監管機制,避免因合同漏洞引發財務風險;在資產報廢環節,應設立明確的審批與登記流程,防止資產流失或浪費。
其次,強化財務與業務的聯動監督,推動財務管理與業務操作的緊密結合,確保監督工作“嵌入”業務流程中。通過實現“事前規劃、事中監控、事后反饋”的閉環管理模式,能夠確保每一項財務決策都經過嚴格的監督與審批,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得到實時跟蹤與糾偏,從而提高監督的有效性與透明度。
加強財會人員隊伍建設首先,針對現有財務及監督人員,應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其專業知識水平與職業道德修養,提升其在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強化廉潔自律,確保監督工作能夠做到公正、透明。其次,建立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具有注冊會計師、審計師等資質的高端人才,彌補現有隊伍中的專業技能短板。通過引入外部專業人才,可以有效提升財務監督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推動財務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發展。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首先,將財會監督工作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對于監督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進行量化評價。績效考核應明確監督的具體目標和評估指標,確保監督工作有明確的方向和標準。其次,建立“責任清單+考核評價”的制度體系,明確每一位財會人員的職責,確保監督責任落實到人。通過定期的考核,及時發現監督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和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對于監督不力、流于形式的行為進行追責問責,增強監督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與此同時,設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監督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正向激勵傳遞積極的工作態度,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東平湖管理局東平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