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107—03
一、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意義
思南縣不僅地理環境優美,更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記錄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也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一)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
1.思南僰牌一 一古老智慧的延續
僰牌,又名“摳僰”“扣僰”,是一種源自宋代的古老紙牌游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以前,當時人們用石子、草節等自然物計算得分,稱為“樞子”①。北宋時期,隨著算盤的發明,計算方式演變為“摳珠”,即撥動算盤珠子計分。而“扣僰”則體現了游戲中策略性的布局與組合。
2.思南花甜粑—一傳統美食的傳承
花甜粑是思南縣的特色小吃,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著稱。花甜粑的制作融合了當地的食材與傳統工藝,通常在重大節日或慶典中享用,象征著團圓與幸福。每一塊花甜粑背后,都承載著家庭的溫馨記憶和地方的歷史故事,是思南人民情感與文化認同的紐帶②
3.思南花燭 -生活藝術的結晶
思南花燭,是烏江流域的一顆民間藝術明珠,其制作工藝精細繁復,色彩豐富,兼具裝飾與觀賞價值。這種傳統手工藝品不僅是日常生活中實用的物品,更是在節日慶典、婚禮喪禮等重要場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裝飾品③。龍鳳花燭作為思南花燭中的佼佼者,以它那栩栩如生的龍鳳造型和如意的象征意義,深受人們的喜愛。
4.思南花燈戲—一民間藝術的瑰寶
花燈戲在思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是思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結合了歌舞、戲劇和民間故事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魬虿粌H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傳承歷史文化、凝聚社群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現代化進程中,花燈戲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但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思南縣還有眾多其他形式的傳統技藝和文化表現,它們共同構成了思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寶庫。
(二)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挑戰
盡管思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社會的重視,但仍面臨著一系列保護與傳承的挑戰。一方面,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沖擊使得部分傳統習俗逐漸淡化,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參與度下降。另一方面,商業化開發可能導致文化遺產的原貌和精神內涵被扭曲或遺失。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既要確保其原汁原味的傳承,又要讓其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命力。通過創新傳承方式,結合現代技術與市場需求,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寶貴資源。
綜上所述,思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傳遞文化價值、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重要角色。保護與傳承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二、問題與痛點:旅游開發存在的瓶頸問題
旅游產業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在中國尤其是思南這樣的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瓶頸問題也逐漸顯現,這些問題不僅限制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構成了挑戰。
(一)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許多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那些依賴于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這一現象表現為不同地區推出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高度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往往只是將其簡單地包裝成紀念品或景點展示,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導致游客體驗缺乏新鮮感和深度,難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二)缺乏深度文化體驗與互動環節
旅游開發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深度的文化體驗與互動環節。多數旅游項目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觀光層面,未能提供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機會。很少有機會親自參與制作過程或深入學習其背后的制作技藝和文化故事。這種缺乏互動性的旅游模式,不僅降低了游客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也錯失了向外界展示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佳機會。
(三)非遺傳承人與技藝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承人的存在和技藝的代際傳遞。然而,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逐漸老去,年輕一代對傳統的興趣和學習意愿不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重的傳承斷層風險。
(四)市場營銷與品牌建設不足
成功的旅游開發離不開有效的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旅游目的地的市場營銷策略過于傳統,品牌意識薄弱,無法有效地將自身的獨特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五)解決方案與展望
面對上述瓶頸問題,思南縣乃至整個旅游行業需采取綜合性措施,從產品創新、文化體驗深化、人才培養與保護、市場營銷等多維度入手,以實現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例如,通過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與價值,創新旅游產品形式,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支持,以及運用現代營銷手段提升品牌影響力,都是破解當前困境、推動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路徑。只有這樣,思南縣乃至更多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地區,才能真正實現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創新特色產品帶動旅游業發展
如何通過創新特色產品來吸引游客、提升旅游體驗,成為了推動思南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以下四個方面的創新實踐,旨在探索一條融合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新路徑,為思南縣的旅游業帶來新的活力。
(一)千年前的桌游 一思南僰牌·創新手游
將傳統的僰牌游戲數字化,開發成一款手機游戲,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一次大膽嘗試。通過游戲化的設計,僰牌手游不僅保留了原有游戲的策略性和趣味性,還利用AR技術,為玩家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牌局之中。這種創新不僅吸引了年輕游客群體的關注,還為僰牌這一傳統游戲開辟了全新的傳播渠道,使其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二)特色美食花甜粑一傳統美食的現代演繹
花甜粑,思南縣的一張美食名片,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地方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道美食不僅味道甜美,更因其內嵌的文字寓意而顯得別具一格,常用于慶?;槎Y、壽辰、新年等重要時刻,傳遞祝福與喜悅。特別的是,花甜粑內部的文字內容可以定制化。
(三)花燭造型創新與衍生產品開發——文化符號的時尚化表達
思南縣的花燭不僅是節日慶典的裝飾品,也是一種承載著豐富文化寓意的藝術品。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可以考慮將花燭的造型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趨勢的花燭產品。例如,將花燭元素融入時尚配飾中,如耳飾、首飾、頭飾等,使其成為旅游紀念品中的一大亮點。
(四)花燈戲的文化融合與表演創新—一地域文化的藝術再現
花燈戲作為思南縣的傳統戲劇形式,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一藝術形式,可以嘗試將花燈戲與現代劇場技巧相結合,引入多媒體舞臺效果,創造出更具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共鳴的演出。同時,融合烏江地域的特色與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思南特色的花燈戲表演風格。
通過上述創新特色產品的開發,思南縣不僅能夠有效解決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還能在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四、助力旅游產業發展的預期與展望
(一)非遺旅游產品的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就業機會與居民收人增長
非遺旅游產品的開發,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無論是牌手游的開發團隊,花甜粑的生產與銷售,還是花燭和花燈戲相關的手工藝品制作與表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些崗位的設置不僅能夠解決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能通過技能培訓提升居民的職業技能,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和經濟收入的增長。
2.文化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不僅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和影響力,還促進了其保護與傳承。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產品,使其在商業運作中獲得持續的生命力,避免了因缺乏關注和資金支持而導致的文化遺產消失。
3.環境效益:綠色旅游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倡導了一種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旅游方式。相比于傳統的資源消耗型旅游,非遺旅游更注重文化體驗和生態保護,能夠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二)未來發展方向
1.提升產品創新與服務質量
不斷創新非遺旅游產品,結合現代科技和市場需求,開發更多具有創意和吸引力的旅游體驗項目。同時,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服務質量,確保游客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文化體驗。
2.推動區域合作與品牌建設
加強與其他地區在非遺旅游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跨區域的非遺旅游線路,擴大市場影響力。同時,
注重品牌建設,提升思南縣非遺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
3.強化社區參與與利益共享
在非遺旅游開發中,要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他們能夠從旅游發展中受益。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社區居民成為非遺旅游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實現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五、結語
思南縣的非遺旅游產品創新,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融合傳統與現代,創造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思南縣成功吸引了眾多游客,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繁榮。展望未來,隨著政策的扶持和市場的拓展,思南縣的非遺旅游將繼續煥發新的活力,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類似的創新實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鄉村的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必
注釋:
① 楊麗.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2).
② 汪漢華,李事,李光映,等,非遺為思南文化旅游添彩[J].文化月刊,2013(321).
③ 肖德玉,張繼.貴州省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J].明日風尚,2020(11)
④ 祝修明.貴州思南土家花燈音樂的藝術特征研究[J].歌海,2012(3).
參考文獻:
[1]黃大勇,謝正發.烏江風情廊道文化
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2]蔣莉莉.烏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3]楊麗.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2).
[4]汪漢華,李事,李光映,等.非遺為思南文化旅游添彩[J].文化月刊,2013(321).
[5]肖德玉,張繼.貴州省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J].明日風尚,2020(11).
[6]陳正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結合[J].花溪,2021(5).
[7]馬爽爽,陳淑惠.淺析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南花燈[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2(9).
[8]祝修明.貴州思南土家花燈音樂的藝術特征研究[J].歌海,2012(3).
[9]李潔羚,田軻.貴州思南花燈藝術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的研究[J].文學教育,2012(13).
[10]張江福.思南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共銅仁地委黨校學報,2011(6).
[11]楊洪.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數字化發展路徑的優化—以貴州鄉村旅游甲級村寨為例[J].當代農村財經,2023(6).
作者簡介:羅稀(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貴州財經職業學院,財務會計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旅游產品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