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209—03
引言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許多非遺技藝面臨著傳承斷代、生存空間狹窄等嚴峻挑戰。室內軟裝設計作為塑造生活空間、表達個人品味與文化追求的重要手段,在當代社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室內空間的基本功能需求,而是希望通過軟裝營造出具有文化底蘊、藝術氛圍和個性化特色的生活環境。將非遺技藝以符號化的方式融入當代室內軟裝設計中,為解決非遺傳承困境與滿足現代室內設計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新的契機。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非遺技藝堪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項技藝背后都蘊含著特定地域、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將其應用于室內軟裝設計中,能夠讓這些古老技藝以貼近日常生活的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播。在室內軟裝設計領域,非遺技藝的符號化應用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創新素材?,F代室內軟裝設計追求獨特性與文化內涵,而非遺技藝所具有的獨特工藝、造型和文化符號,能夠打破傳統設計的固有模式,為空間注入獨特的文化基因。此外,從社會經濟層面考量,非遺技藝與室內軟裝產業的結合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對具有文化附加值的產品需求日益增長。以非遺技藝為特色的室內軟裝產品,既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又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繁榮,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創造了新機遇。
一、非遺技藝概述
(一)非遺技藝的概念與范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遺技藝涵蓋了傳統手工藝、傳統美術、傳統表演藝術中的各種制作與表現技能。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技藝包括陶瓷燒制、木雕、竹編、金屬鍛造、染織等。這些技藝通過手工操作,運用獨特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物品。例如,景德鎮陶瓷燒制技藝憑借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配方,燒制出質地細膩、色澤溫潤、造型優美的瓷器,成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傳統美術類非遺技藝如剪紙、刺繡、年畫、面塑等,以線條、色彩、造型等藝術語言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審美情趣。民間剪紙以紙為原料,通過剪、刻等手法創造出形態各異的圖案,廣泛應用于節日裝飾和民俗活動,展現出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傳統表演藝術中的非遺技藝包含戲曲、雜技、舞蹈等表演形式中的獨特技巧。例如,京劇表演中的唱、念、做、打,演員通過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表演風格,展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非遺技藝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反映了不同地區、民族的歷史、民俗等文化信息。
(二)非遺技藝的特點與價值
非遺技藝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傳承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非遺技藝通過口傳心授、師徒傳承等方式,在世代相傳中延續和發展,承載著先輩的智慧與經驗。其次,地域性是非遺技藝的重要屬性。受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和人文風俗的影響,非遺技藝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例如,蜀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其針法嚴謹、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色彩明快,充分體現了蜀地文化的細膩與柔美;[2]而蘇繡則以蘇州地區為代表,針法活潑、繡工精細、色彩清雅,展現出江南水鄉的溫婉風情。最后,技藝性是非遺技藝的核心特質。非遺技藝強調手工制作的精湛技巧,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獨特的工藝要求和審美標準。例如,傳統的花絲鑲嵌工藝通過純手工將金銀細絲進行造型、編織、鑲嵌寶石等操作,制作出精美絕倫的飾品,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此外,非遺技藝的價值不可估量。從文化價值來看,它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識,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藝術價值方面,非遺技藝以其獨特的造型、色彩、工藝等美學元素,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從經濟價值層面看,通過產業化發展,非遺技藝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木雕產業不僅傳承了技藝,還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從社會價值角度而言,非遺技藝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
(一)室內軟裝設計中的符號運用
在室內軟裝設計中,符號的運用無處不在,它們是設計師表達設計理念、營造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家具作為室內軟裝的核心組成部分,其造型、材質和色彩均蘊含著豐富的符號意義。例如,中式太師椅以其莊重、嚴謹的造型體現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對坐姿與身份地位的重視;現代簡約風格的沙發則通過簡潔流暢的線條和中性色彩傳達出簡約、舒適的生活態度。飾品在室內軟裝設計中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其獨特的圖案、造型和材質能夠傳遞特定的符號信息。例如,中國傳統的如意擺件以其象征如意的形狀常被放置于客廳等空間,表達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而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金屬雕塑飾品則展現了時尚、個性化的藝術品味。
色彩在室內軟裝設計中是一種強大的符號語言。暖色調(如紅色、橙色)能夠營造溫馨、熱烈的氛圍,常用于餐廳、客廳等社交空間;冷色調(如藍色、綠色)則給人冷靜、平和的感覺,適合應用于臥室、書房等需要安靜氛圍的空間。此外,不同的色彩搭配還能傳達出特定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傳統中的紅與黃搭配象征富貴,常用于傳統建筑和節慶裝飾中。此外,材質的選擇同樣具有重要的符號意義。木質材料因其自然、溫暖、親切的特性,常用于營造溫馨舒適的家居氛圍;金屬材料則體現出時尚、現代與科技感,廣泛應用于現代簡約風格的室內設計中;石材材質以其穩重、大氣的特點,常用于高檔酒店、會所等場所的地面和墻面裝飾。這些符號元素相互組合、相互影響,共同構建了室內空間獨特的氛圍與文化內涵,滿足了使用者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需求。
需準確把握非遺技藝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系,以確保在轉化過程中文化內涵的準確傳達。例如,將傳統剪紙藝術中的對稱圖案符號提取出來并應用于現代燈具的燈罩設計上,不僅保留了剪紙圖案的形式美感,還通過燈光的映照,以新的形式展現了剪紙所蘊含的圓滿寓意與民俗文化,實現了非遺技藝在當代室內軟裝中的創新性表達。
二、符號學與室內軟裝設計 (二)非遺技藝與符號學的關聯
三、非遺技藝在當代室內軟裝中的符號化提取與轉化
(一)非遺技藝符號化提取的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符號化提取的基石。在從非遺技藝中提取符號元素時,必須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核心特征與文化精髓。這要求對非遺技藝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解,避免因過度簡化或錯誤解讀而歪曲其文化內涵。以傳統陶瓷燒制技藝為例,在提取其色彩與紋理符號時,需尊重其獨特的燒制工藝及歷史文化背景,確保所提取的符號能夠真實反映陶瓷技藝的獨特魅力。若隨意改變傳統陶瓷的色彩配方或紋理樣式,則會喪失其原有的文化價值與藝術特色。
非遺技藝本身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文化符號系統。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造型以及精美的圖案構成了符號的能指部分,而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及審美觀念則是符號的所指部分。例如,傳統的苗族刺繡以其獨特的針法、絢麗的色彩和富有寓意的圖案(如蝴蝶紋象征祖先與生命的起源)構成了能指部分,其所承載的苗族歷史及民族情感等文化內涵則構成了所指部分。通過符號學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解讀非遺技藝的文化內涵,并挖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元素。設計師可將這些符號元素提取出來,并基于符號學原理對其進行重新組合與轉化,從而將其融入當代室內軟裝設計中。[3在提取過程中,
簡潔性原則契合了現代審美需求與室內軟裝設計的特點?,F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人們傾向于追求簡潔、明快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提取非遺技藝符號時,應對復雜的元素進行簡化與提煉,去除繁瑣細節,保留最具代表性和識別性的部分。例如,傳統木雕工藝中的復雜雕花圖案可被簡化為抽象幾何形狀的線條組合,既保留了木雕的藝術韻味,又符合現代簡約的審美風格。這種簡化處理使非遺技藝符號更易于融入現代室內軟裝,并被大眾廣泛接受。
適應性原則強調根據室內空間的功能定位、風格特點以及使用者需求,對提取的符號進行靈活調整與變化。
不同的室內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風格要求,如臥室注重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客廳則更關注社交與展示功能。在將非遺技藝符號應用于這些空間時,應結合其特點進行適應性設計。例如,在中式風格的客廳中,可以提取傳統榫卯結構的造型符號,設計成具有現代感的茶幾或電視柜,使其與整體風格相呼應;而在兒童房中,可將傳統刺繡中的動物圖案符號進行卡通化處理,應用于床上用品或墻貼上,以滿足兒童的審美需求。
(二)非遺技藝符號化提取的方法
形態提取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提取方法,主要針對非遺技藝中的外在形態(包括造型、圖案、色彩等)進行提取與簡化。例如,從傳統建筑的斗拱造型中,可以提取其獨特的幾何形狀與結構特征,并將其應用于現代燈具的設計中,從而使燈具兼具照明功能與傳統建筑的韻味。此外,傳統剪紙藝術中的對稱、連續圖案元素可被提取用于墻面裝飾板或織物的圖案設計,增添空間的藝術感與文化氛圍。在色彩提取方面,青花瓷的藍白配色清新淡雅,可應用于室內軟裝的窗簾、抱枕等織物上,營造出寧靜、優雅的空間氛圍。
工藝提取側重于將非遺技藝的制作工藝進行抽象與轉化,并應用于室內軟裝的材料與制作中。例如,傳統的蠟染工藝以其獨特的防染原理和冰裂紋效果著稱,可通過現代化學工藝或數碼印刷技術在織物或墻紙上模擬實現,從而擴大其應用范圍并展現其藝術特色。傳統木雕工藝中的浮雕、透雕等技法,可被運用到現代家具的局部裝飾上(如柜門、椅背等部位),展現出精湛的工藝之美,同時提升家具的藝術價值。
文化內涵提取旨在深入挖掘非遺技藝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寓意與精神價值,并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將其轉化為室內軟裝中的符號元素。例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福”“壽”理念常以蝙蝠、壽桃等圖案象征,將這些圖案巧妙融入室內飾品、地毯或墻繪設計中,不僅能夠起到裝飾作用,還能有效傳達美好的祝福與深厚的文化內涵。[4]
(三)非遺技藝符號化轉化的途徑
材料替換是實現非遺技藝符號化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運用現代材料替代傳統非遺技藝中的原有材料,在保留工藝和形態特征的基礎上,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例如,在傳統陶瓷制作中,可嘗試使用新型環保陶瓷材料替代天然黏土。這些新材料在性能上可能更優越,同時借助現代工藝能夠模擬出傳統黏土燒制后的質感與色彩效果。在傳統竹編工藝中,可以采用高強度合成纖維材料替代天然竹子,制作出具有竹編紋理和造型的燈具或飾品。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天然竹子易損壞、受環境影響大的問題,還有效保留了竹編工藝的藝術特色。
工藝創新是在保留非遺技藝核心工藝的前提下,引入現代科技與制作方法,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利用數控雕刻技術實現傳統木雕圖案的精準復制與批量生產,不僅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能確保圖案的精細度與一致性。在傳統印染技藝中,結合數碼印花技術,可以實現更復雜、更精準的圖案印制,并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此外,通過3D打印技術,能夠快速制作出傳統非遺技藝中的復雜造型,為產品設計與開發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推動了非遺技藝的現代化轉型。
四、結語
在非遺傳承與發展方面,當代室內軟裝已成為非遺技藝全新且充滿活力的傳承載體。通過符號化應用,非遺技藝突破了傳統傳承模式的限制,以更加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進人大眾視野。以往僅限于特定民俗活動或傳統手工作坊的非遺技藝,如今借助家具、飾品、織物等軟裝形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種常態化的接觸不僅激發了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與熱愛,還培養了新的傳承群體,為非遺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盡管非遺技藝在當代室內軟裝中的符號化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果,但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設計師對非遺技藝的理解不夠深入,在符號化提取與轉化過程中未能準確把握其文化內涵,導致設計作品流于表面化,難以充分展現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此外,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材料的融合尚不充分,在規?;a與市場推廣方面面臨一定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牛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修辭學闡釋[J].民族藝術,2025(1).
[2]丁敬達,杜德慧.文化空間視域的刺繡非遺演化探析[J].圖書館雜志,2025(3).
[3]陸眾志,殷藝蘭,趙子豪.符號學視角下宜良竹編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2025(1).
[4]梁冰,李仁偉,沈源.中國傳統圖案的藝術特征[J].藝術教育,2020(11).
作者簡介:王婷(199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