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ization and Change of Assessment Standards for Green Building and Analysis of Project Practice
WU Haiyang LIUMiao (JianyanKaib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
Abstract:ThestandardssystemforgreenbuildingassessmentinChinaisconstantlydeveloping.Thispaperdeeplyanalyzes theoptimizationandchangesintheevised224versionofGB/50378-20l9,Asessmentstandardforgreenbuildingand discuses theimpactoftheoptimizationonthegreebuildingassssmentof projects,basedonthepracticeofaresidential projectinBeijing.Itisfoundthattherevisedstandardisof greaterguidingsignificancetothecurrentdevelopment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Keywords:green building;assessment standard;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0 引言
綠色建筑是需要考慮整個壽命周期的,在建筑整個壽命期節約各種材料、能源,并且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給我們提供舒適的居住、使用空間,這樣的建筑可以稱之為綠色建筑[1]。近年來,綠色建筑的發展得到高度重視,政策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也在不斷完善和優化。GB/T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修訂版)(以下簡稱“新標準”)于2024年6月19日發布,同年10月起實施。新標準在多個方面進行了重要調整,以適應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新需求。
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優化更迭
隨著綠色建筑理念的深人推廣和建筑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之其他相關規范、標準或有變化,2019年修訂的評價標準已經不適應于當下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情形。為此,建設部牽頭對GB/T50378一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修訂,旨在進一步提升標準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加強綠色建筑的碳減排技術措施要求,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2 主要優化與更迭內容
2.1與最新規范中強制條款相適應
新標準更加注重與現行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的銜接,確保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的權威性和規范性。這一調整有助于提升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推動綠色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2.2與國家碳減排要求相適應
新標準對綠色建筑的碳減排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規定了所有星級的綠色建筑都需要明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強度,并制定相應的減碳技術措施。這一變化響應了國家“雙碳”戰略的需求,有助于推動建筑行業向低碳方向發展。
2.3與最新規范、標準相適應
新標準在提高執行效果方面進行了顯著改進,并與現行相關標準進行了深入的協調,從而增強了綠色建筑評估工作的易操作性和實用性。例如,將原先的“物業管理”更改為“運營管理”,這一調整反映了對綠色建筑管理更加注重后期運營,有助于提高綠色建筑在實際操作中的性能表現,強調了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管理。
2.4設計和交付的新要求
在施工圖設計階段,要提供專門的綠色建筑設計文檔,明確建筑的綠色等級目標、技術措施和詳細參數,還要指出施工和運營管理的技術需求。
2.5完善技術要求
新標準取消了對一星級綠色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或建筑供暖空調負荷的具體要求,并對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要求進行了降低。新標準還對室內空氣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對氨、總揮發性有機物和 PM2.5 濃度的降低。綠色建材的應用比例也得到了明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綠色建材應用比例分別不低于 10% 、20% / 30% 。在碳減排方面,新標準要求星級綠色建筑明確全壽命期建筑碳排放強度,并提出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技術措施。這一要求不僅關注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還包括設計、建材選用、施工建造、運行維護以及報廢拆除等全壽命期的低碳技術和產品應用,以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的全面低碳發展。這些修訂體現了從產品角度出發的碳足跡、碳排放管理理念,符合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要求[2]
2.6建筑全壽命期碳化排放強度的計算
提出降低全壽命期碳排放強度的計算方法和標準。建筑全壽命期碳排放強度降低比例計算公式如(1)所示。
式中:
R為建筑全壽命期碳排放強度降低比例,單位 % ·CB 為基準建筑全壽命期碳排放強度,單位kgCO2/(m2?a) ,包含建筑運行碳和建筑隱含碳;CD 為設計建筑全壽命期碳排放強度,單位 kgCO2/ (m2?a) ,包含建筑運行碳和建筑隱含碳。
3項目實踐分析——以北京某住宅項目為例
3.1項目概況
北京某住宅項目是一個集住宅、商業、辦公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04,360平方米。項目位于城市核心區域,周邊交通便利,配套
設施完善。項目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詳見表1。旨在打造一個節能、環保、健康、舒適的綠色建筑典范。
3.2綠色建筑設計與實踐
3.2.1安全耐久
新標準中安全耐久控制項對場地、建筑結構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場地需避開危險地段,無危害源;建筑結構及圍護結構滿足相應功能;內外部設施連接牢固、設計施工統一;外門窗性能達標;特定區域做好防水防潮;通行空間保持暢通并設標識系統。其中提高防滑水平:項目室內外活動場所、坡道、樓梯防滑等級達到高等級,Aw、Ad級;大堂、電梯門廳、走道、廚房、浴室、衛生間采用防滑地面,等級達到中高等級,Bw、Bd級;樓梯踏步采用防滑條,詳見表2。
3.2.2健康舒適
新標準中健康舒適方面要求在室內環境方面,要求控制污染物濃度,禁止室內吸煙,避免區域間空氣和污染物串通及排氣倒灌。項目設置具有除霾系統和熱回收的戶式新風系統,室內 PM10 年均濃度不高于 50μg/m3 ;每戶的主臥和起居室設置 PM2.5 、PM10 監測系統;本項目內墻涂料、防水涂料、密封膠、木地板、衛生陶瓷等裝飾裝修材料,不少于5類選用綠色產品,滿足相應要求;選用綠色、環保的裝飾裝修材料,保證室內主要污染物控制濃度降低20% 以上,如圖1所示。
3.2.3生活便利
新標準中建筑和公共區域之間需要建立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系統,以方便行人通行。步行500米范圍內設置公交站或出租車停靠點,合理規劃電動汽車和無障礙汽車的專用停車位。利用智能監控系統,進行設備布控,實時獲得相應數據用來監控運行狀態,提高效率。建筑應配備信息網絡系統,以滿足現代信息需求。這些措施旨在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提高人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適度。項目住宅設智能家電控制:空調、地暖、新風設備的啟閉和調節,實現遠程控制;小區智能門禁系統(小區門、單元門):實現視頻對講,遠程智能開門;智能化服務系統設室內智能化終端(顯示或控制面板),可連接手機實現遠程控制。具有接人智慧城市的功能,設智慧物業管理平臺,預留接入智慧城市平臺的接口。
3.2.4資源節約
新標準圍繞建筑節能和資源節約展開,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控制措施。供暖和空調系統應進行分區控制,以適應不同區域的需求,從而降低能耗;照明系統也應采用節能設計,包括分區控制、定時開關和感應控制等措施;對于水資源管理,考慮水資源如何利用并編制方案,統籌使用,并安裝計量裝置以監控用水量;建筑材料的選擇也應考慮節能和環保,優先使用本地生產的材料,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建筑裝飾應簡約,避免過度裝飾,以減少材料浪費和維護成本。這些措施旨在通過優化建筑設計和管理,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
3.2.5環境宜居
新標準強調了建筑環境的宜居性,提出了很多控制措施。室外熱環境需符合國家標準,以保障居民的舒適度。綠地建設需符合當地規劃,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植物,并采用復層綠化方式。場地設計需促進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特別是對于大面積場地,需要進行專項設計。建筑內外應設置清晰的標識系統,可以識別和使用。這些措施用來提升建筑環境的宜居性和可持續性。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達到屋面面積的 40% 。在建筑材料選擇方面,建設單位注重選用環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例如,采用了低甲醛、低VOC的裝修材料,確保了室內空氣質量;采用可再生木材、竹材等環保材料,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項目還積極響應新標準的要求,提高了綠色建材的應用比例,達到了三星級綠色建筑的標準要求。項目在室內環境健康方面同樣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新風系統,保證了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清新;采用中央空調系統,確保室內溫濕度的適宜;采用LED照明系統,保證室內照度的充足。這些措施的實施,為居住者提供了一個健康、舒適、高效的室內環境。
3.2.6在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創新
項目還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建筑物的智能化監控和管理[3。例如,項目采用了基于BIM技術的數字李生平臺,可以實時監控建筑物內部各個系統的運行狀態;采用了傳感器網絡收集室內外溫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自動調整空調、照明等設備的工作模式,達到了最佳節能效果。通過智能化手段,雖然在建設初期增加一些監控設備等成本,但后期運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綜上技術措施得出項目自評結果如表3所示。
4修訂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符合性
4.1符合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趨勢
修訂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優化和更迭,更加符合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例如,標準強化了對綠色建材應用比例的要求,推動了綠色建材行業的發展;提高了對綠色建筑碳減排性能的要求,響應了國家“雙碳”戰略的需求;完善了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分方法,提升了綠色建筑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這些調整有助于推動我國綠色建筑向更高水平發展[4]
4.2滿足市場需求與業主期望
修訂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更加注重滿足市場需求和業主期望。例如,標準提高了對室內環境健康的要求,確保了居住者的舒適度和健康性;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了建筑物的運營效率和便捷性。這些調整有助于滿足市場對綠色建筑的需求和業主對高品質生活的期望
4.3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修訂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還注重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標準鼓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推動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同時,標準還通過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分方法,引導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這些調整有助于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4
5結語
通過對2024年修訂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具體項目案例進行實踐,探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優化更迭對項目綠色建筑評價的影響。最終結果表明,修訂版的標準在多個方面進行了重要調整和優化,從多個方面來講更加符合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另外,實踐項目的綠色建筑三星標準的落地也證明了這些調整和優化在實際項目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具體項目、具體工作具有指導性意義。建議未來標準更加注重與國際接軌和國際化發展;更加注重滿足市場需求和業主期望,推動綠色建筑向更高水平發展。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綠色建筑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工作,提升我國綠色建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2]王清勤,李國柱,姜波,等.國家標準GB/T50378—2019(2024年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介紹[J].建筑科學,2024,40(10):149-152.
[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局部修訂的公告[EB/OL].(2024-07-11)[2025-03-15].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c/wjk/art/2024/art_17339_779172.html.
[4]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建筑綠色發展條例[EB/OL].(2023-11-24)[2025-03-16].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dfxfg/202312/t20231201_3330875.html.
(責任編輯: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