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可能想不到,極其私密的家具——床,曾經是古人重要的社交場所。
床的故事,要從人類先祖從樹上走向地面講起。那時候他們逐漸學會了使用火,聚居在山洞之中直接睡在地上。這種方式現在看來毫無舒適可言。然而,耳朵緊貼地面,可以幫助他們及時察覺到野獸的靠近。后來,先民們逐漸學會睡覺時鋪墊植物或獸皮,這就是“床”的雛形。
漢代時,臥具“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這時的床和榻兼具坐具和臥具,床的體量大點兒、高點兒,榻體量小點兒、矮點兒。
東漢有位名臣陳蕃,性情耿直,為政嚴峻。他平時喜歡結交有氣節的人,為此,他專設一榻用來招待這些朋友。平時掛在墻上,一旦這些朋友來訪,他就取榻共坐,談笑風生,于是便有了“下榻”一詞。
在普遍席地而居的漢代,床和榻都比較矮。作為重要的會客場所,床和榻往往被擺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床和塌的用途廣泛,讀書、寫字、飲食、睡覺都可以在上面進行。
從唐代開始,床榻普遍長了身量,床的高度和今天的床差不多了。家具中還出現了和今天形制差不多的桌椅。床的功能開始分化,一種發展為寢床,逐漸退隱臥室,成為專用的睡臥家具;另一種則是三面有圍子的榻,后世歸納為羅漢床,依然留守客廳迎來送往,成為招待貴客的坐臥之地。
南唐時期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出現了兩處床榻組合場景。一處是主人宴請賓客,觀賞演出,主人和重要的客人坐在三面圍屏的榻上,榻后擺放的是三面圍屏、幔帳圍罩的寢床;另一處是主人和歌姬在榻上聊天,旁邊擺放著幔帳圍罩的寢床。從這些繪畫中可以得知當時流行床榻組合,即擺放華麗的榻供主人與貴客坐臥,同時擺放專供主人休息的床。
明朝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頻繁,大量優質木材輸入我國。留存到現在的大多數名貴床具都出自這一時期。明代常見床榻類家具大致分為三種:榻、羅漢床、架子床。
架子床是對有柱有頂床的統稱,唐代初步形成,明代發展成熟。架子床最基本的式樣是四角立柱支撐床頂,四周懸掛帷幔,在臥室內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空間,夏日防蚊蟲、冬天擋風寒,最重要的是能帶給人安全感。
在明代大貪官嚴嵩父子的抄家賬本中,除了記載房屋田舍、金銀細軟,還詳細記載查抄了“螺鈿雕彩漆大拔步床52張,雕嵌大理石床8張,彩漆雕漆中拔步床145張”。床這種家具在巨貪抄家賬本上要單成一類,這一點說明富豪之家的床非常貴重。
民間的床已經奢華到這種地步,那皇帝的床呢?據記載,嘉靖皇帝睡覺的暖閣位于乾清宮后部,里面擺放了27張床。為什么要這么多床呢?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名堂制度”的延續,即《周禮》規定皇帝就寢的地方有很多處,根據節氣變換,選擇就寢的床;二是出于安全的考慮,27張床同時放下帷幔,圖謀不軌的人無法知道皇帝當晚具體睡在哪張床,從而起到一定的安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