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滿,膠東丘陵的蘋果花剛謝,姜利紅蹲在自家果園里直播如何種植疏果。他左手攥著剪刀,右手比畫著講解“一芽三果去中間”的竅門,身后的桃樹杈上掛著臺舊手機,支架是用廢鐵絲擰的。鏡頭之外,78歲的張大爺拄著拐棍湊過來,兜里裝著黑屏的智能手機——這是今天的第三個“維修訂單”。
這個被網友稱為“小紅”的 95 后青年,既是山東省海陽市上山東夼村的“留守大學生”,也是身兼18種身份的“村里全能俠”。他的日常行程表上寫著:上午修電視、裝插座,下午摘櫻桃、打包快遞,晚上直播賣蘋果。在父母眼里,他曾是“丟臉的返鄉者”;在村民口中,他是隨叫隨到的“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他是擁有眾多粉絲的“新農人代表”。
從寫字樓到田間地頭,從被質疑的“逃兵”到央視報道的“榜樣”,姜利紅的4年鄉村實踐,折射出新一代青年對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當城市化焦慮撞上鄉村振興的浪潮,這個年輕人用遙控器、方向盤和直播鏡頭,在土地上編織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根系。
返鄉“大學生”
發城鎮上山東夼村的老年人都記得,2015 年夏天,姜利紅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天,他父親特意殺了只雞。在這個青壯年流失率超60%的村莊,出個大學生意味著“跳出農門”。母親王桂蘭逢人便說:“俺兒以后坐辦公室,不用曬日頭了!”神情里透著自豪與驕傲。
作為家里首個大學生,姜利紅的前20年人生沿著標準軌道行進:凌晨5點背單詞,周末幫家里摘蘋果,寒暑假在鎮上電子廠打工。他清晰記得父親的話:“種地太苦,你得去城里掙體面錢。”
2019 年,姜利紅從濟南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入職一家新媒體公司。3個月后,他在寫字樓里寫下辭職信。“每天擠公交車時,看著周圍麻木的臉,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嗎。”他記得那個暴雨夜,加班到10點的他望著窗外,突然想起老家果園里被風吹歪的蘋果樹。
此后兩年,他輾轉做過網課老師、編劇,卻始終像片漂泊的葉子。“去醫院看心理醫生時,醫生說我得找個‘根’。”2021 年清明,他背著行李站在村口,看見母親正在曬麥子,白發被陽光照得透亮——那瞬間,他聽見內心有個聲音說:留下來吧。
回鄉第一天,母親沒作聲,把他的西裝塞進衣柜最底層。父親蹲在灶臺前猛吸旱煙,半天才憋出一句:“村西頭老李家兒子在上海當經理,你……”話沒說完,重重嘆了口氣。
村里流言四起:“聽說姜利紅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大學生回來種地,書白讀了。”母親禁止他上街,生怕遇見熟人。“有次去小賣部買鹽,聽見有人小聲說‘這就是那個丟臉的 ’。”
改變發生在那年去趕大集。他看見鎮快遞驛站門口堆著半人高的紙箱,上面印著“煙臺紅富士”。聽驛站老板說都是外地學生幫家里賣的,他突然心跳加速,“我家也有蘋果啊!”
最初的銷售并不順利。缺乏電商經驗的姜利紅,第一次發快遞選錯了物流,導致櫻桃在路上爛了一半。他咬咬牙自掏腰包賠償,卻意外收到客戶發來的消息:“沒事,知道你不容易。”
更難的是父母的觀念轉變。父親看著他在果園里架手機直播,嘟囔著:“耍猴似的,能賣出去才怪。”直到秋天,當5000斤蘋果通過快遞發往全國,母親數著銀行卡里的數字,眼里閃過一絲驚訝:“這……比賣給販子強?”
姜利紅記得某個深夜,他蹲在倉庫里打包最后一箱蘋果,抬頭看見父母趴在窗臺上往里看。母親手里攥著塊剛蒸的玉米餅,父親褲兜里露出半截旱煙——那是他回鄉后,第一次在父母眼中看到驕傲。
鄉村守護人
清晨6點,姜利紅的手機響起。“喂?張奶奶,電視又沒聲啦?您等我10分鐘。”他套上那雙磨破邊的運動鞋,抓起工具包沖進晨霧里。
在這個老齡化率超 36% 的村莊,智能設備成了老人們的“攔路虎”。姜利紅的第一項“業務”是修電視——多數時候只是幫老人切換信號源。有次王大爺握著他的手說:“你比春晚還重要,沒電視我睡不著覺。” 他笑著搖頭,眼里卻有暖意。
修手機、裝插座、調熱水器、查快遞……這些年輕人眼中的小事,在村里都是“大工程”。78歲的李奶奶第一次學會用視頻通話,看見兒子臉的瞬間哭了:“原來手機里真能長出人啊!”姜利紅蹲在旁邊,耐心教她點擊綠色的接聽鍵。陽光透過窗欞,在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織出金色的網。
2022年,姜利紅用賣貨攢的錢買了輛二手五菱宏光。這輛藍色的小車很快成了“村莊生命線”:清晨載著菜筐去鎮上趕集,午后裝滿快遞包裹回來,深夜閃著應急燈送突發疾病的老人去醫院。
最驚險的一次是去年冬夜,陳大爺突發心肌梗死。姜利紅踩著積雪狂奔到車庫,爭分奪秒地把陳大爺送進醫院。陳大爺病好后,他的兒子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新時代活雷鋒”。
村民們的回饋樸素而熱烈:張嬸塞來兩把剛摘的豆角,王大爺硬往車里放了一袋新收的花生,李奶奶把攢了許久的土雞蛋全塞進他的后備廂……
在姜利紅的“工作清單”上,列著18個身份:電視維修員、手機老師、快遞員、急救司機、電子社保卡辦理員……唯一沒列的是“工資”。有人問姜利紅圖啥,他笑著說:“圖過年時各家的糖都讓我先嘗個遍,圖看到每個人的笑臉……”
數字新農人
2023 年春天,姜利紅注冊了抖音賬號“小紅回村種地了”。第一條視頻里,他站在盛開的蘋果樹下,有些拘謹地說:“大家好,我是姜利紅,今天教大家認蘋果花……”沒想到這條略顯笨拙的視頻,一夜之間收獲了無數點贊。
“原來人們對農村生活這么好奇!”他開始記錄鄉村日常:凌晨4點摘櫻桃的星光,小滿時節給蘋果樹打藥的無人機,霜降那天給老人送過冬白菜的場景……網友們在評論區留言:“這才是有滋有味、充實的日子。”“看得我想回村了。”“等我做完這個項目,我也回家鄉種地,陪伴爹娘。”……
流量帶來的直接效益是銷量暴增。2024 年,他不僅賣完自家的蘋果、櫻桃,還幫二叔賣了3000斤桃子,幫二姑賣掉滯銷的秋月梨。直播時,他會特意展示村里的老人們:“這是張奶奶,今年 82 歲,還能幫家里曬蘋果干呢!” 網友們親切地稱這些老人為“姜利紅直播間的常駐嘉賓”。
2025年4月,央視新聞轉發了姜利紅的視頻,網友@鄉村觀察者評論道:“當城市青年在焦慮買房時,有人選擇把青春種在土地里。”
一時之間,姜利紅成了“新農人代表”。各地媒體涌進村莊,采訪時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覺得自己成功嗎?”他總是想半天,然后說:“成功?我只是讓村里的電視能看,讓老人能跟兒女視頻,讓蘋果賣到了新疆西藏。這算成功嗎?”
數據給出答案:全國已有超 1200 萬“新農人”,用直播電商、智慧農業重塑鄉村。姜利紅的故事,正是這波浪潮的微觀注腳。如今,姜利紅的手機里存著20多個“股東群”,群友來自天南海北,他們會分享各自家鄉的特產,有人甚至不遠千里來村里體驗摘蘋果。
對于未來,姜利紅有清晰的規劃:下半年想試試短視頻帶貨預制菜,把村里的蘋果干、櫻桃醬推向全國;再攢錢買臺植保無人機,教父母用手機管理果園;還想在村里辦場“老人手機培訓班”,讓更多老人學會用健康碼、查醫保。
“最希望的,是能有更多年輕人回來。” 姜利紅望著遠處的蘋果園,5月的風帶著花香掠過枝頭,“你看,土地不會辜負任何人。只要肯扎根,哪兒都能長出故事來。”
暮色四合時,姜利紅坐在自家屋頂上,看著遠處的炊煙裊裊升起。手機突然震動,彈出一條新私信:“小紅哥,我是隔壁村的大學生,今年畢業想跟你學種蘋果……”
姜利紅笑了,抬頭望向星空,膠東的夜空格外清澈。遠處果園里,新栽的蘋果樹苗在晚風里輕輕搖曳,像極了4年前那個背著行李回村的年輕人——那時的他不知道,自己種下的不是樹苗,而是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