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時常抱怨:“給我這么低的工資,我為什么要干那么多活?”“我比別人干的事情都要多,為什么工資上沒有區別?”
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我們都要洞察公司和職業的規則,通過行動逐漸拓展自己的上升空間,而不是讓路越走越窄。那么,如何了解規則呢?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公司里哪些人得到了晉升,哪些人沒有變動,哪些人干不下去被迫離職。一般來說,公司的裁員標準都很誠實。比如,一些大企業在裁員時,會先裁掉工資較高,同時可替代性更強的員工。
有學生問我,畢業之后,有幾個機會擺在眼前,要如何選擇呢?我回答:“這還真要看你自己。”選企業,既是選行業、選規則,也是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機關、學校、外企、互聯網大企業、初創小公司,它們的環境不同、規則不同,價值判定方式也不一樣。這就要看你喜歡什么樣的體系,畢竟每個人的情況和適應性都是不同的。選對了平臺,才能將自己的價值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
有人問:“為什么我非要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呢?”我反問:“老板為什么給你發工資呢?”我們上班拿工資,底層邏輯就是價值交換。員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公司組織這些價值去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一個人提供的價值低、可替代性強,他的工資自然不高,獲得的機會也會相應變少。
洞察工作的規則,我們需要更誠實地意識到:工作就是工作。
從價值排序上看,我們喜愛的、偏好的,有可能沒辦法放在第一位。上班,就要把活干好——這是個樸素的邏輯,也是真正的專業精神。干活時,當然可以加入很多心思,但第一步是先干活,再考慮這項工作有沒有價值。
有人認為,無論公司有多好,只要讓自己“超額”干活,就是被“剝削”了。探討上班是不是被剝削,要看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如果企業提供了你認可的價值,“超額”就可以接受。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工作才能讓人成長,如果工作做起來一點都不吃力,人也就難以成長。也許有人會說“我不需要成長”,那就另當別論。
先付出,還是先得到?如果你賺5000元的工資,但按照1萬元的標準創造了價值,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你肯定會賺到1萬元或者更多。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份輕松的工作。可是,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輕松的代價是不可逆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選擇待在舒適圈內,舒適圈會越來越小。
職場的規則很現實,凡事還要看得長遠一些。有些企業雖然工作辛苦,但新人可以從高手那里獲得一些難得的經驗。在職業生涯的前幾年經受強度較高的訓練,這樣的工作經驗將為年輕員工的職業生涯背書,或者為他們鋪墊未來的職業前途,也算是一種等價交換。
工作千差萬別,每個人的目標也不同。選工作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自己愿景的優先級,而不是糊里糊涂地批判一切,或者什么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