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張先生中風后,說話含糊不清,經過3個月的“看圖講故事”訓練后,已經可以看著圖片用簡單的句子進行描述,語言功能明顯得到改善。62歲的李阿姨經常忘事兒,通過“日常物品聯想”記憶訓練,比如把降壓藥和牙刷放在一起,提醒刷牙后吃藥,兩個月后,忘事兒的情況明顯減少了。
不僅中老年人,年輕人也可以通過這種訓練受益。25歲的小陳沉迷于刷手機,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時經常走神。于是,她接受了“專注重啟”訓練,每天脫離手機1小時,進行分步閱讀和記筆記,把需要用手機查閱的點寫在便利貼上,替代頻繁看手機。訓練兩周后,小陳的專注力明顯改善。
以上這些訓練都被稱為替代性認知訓練,是一種重建大腦秩序的訓練方式。這些訓練就像給大腦的交通網絡重新規劃路線,當某些腦區因損傷、疲勞或壓力出現“堵車”或“斷路”時,經科學設計的訓練任務就能幫助大腦開辟新的神經通路,讓信息傳遞恢復通暢。
與強化現有能力的記憶力訓練、邏輯思維訓練不同,替代性認知訓練更像是個修復工程,針對受損或紊亂腦區,建立新的神經連接,繞開問題區域,恢復大腦功能平衡。
替代性認知訓練的適用范圍很廣,涵蓋多種大腦秩序紊亂情況。包括腦損傷患者,如中風后語言或運動障礙者;認知障礙人群,如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在特定時期出現大腦功能異常的普通人,如長期熬夜“上班族”的注意力渙散、反應變慢,考試壓力大的學生出現“腦霧”、記憶力下降,新手媽媽因睡眠不足出現的思維緩慢,老年人“忘性大”等輕度認知衰退。這些都是大腦秩序紊亂的信號,都能通過替代性認知訓練進行改善。
從科學角度看,替代性認知訓練的核心是大腦的可塑性。大腦由上千億神經細胞通過突觸連接成網絡,如同有彈性的電路系統。即使部分電路發生故障,其他電路也能通過訓練承擔新的功能。替代性認知訓練通過反復有針對性的刺激,激活大腦修復機制,比如,中風患者左側語言中樞受損后,通過“圖像聯想”訓練,大腦會啟用右側圖像處理腦區協助語言功能,這就是神經通路的“改道重建”。
替代性認知訓練的方法豐富多樣,通常結合了感官刺激、任務挑戰和反饋機制。
在某些專業的康復機構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比如,針對注意力障礙的“聲音序列游戲”,會讓患者聽到數字聲音后立即復述,然后逐漸增加數字的數量和語速,鍛煉患者的聽覺注意力和短期記憶;針對空間認知障礙的“積木拼圖訓練”,讓患者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拼出指定圖案,激活視覺空間處理腦區;還有“節奏跟隨任務”,患者需要跟隨節拍器的節奏拍手或踏步,同步鍛煉聽覺、運動和協調腦區的連接。
1.多做多感官協同活動,如烹飪時專注于食材的處理、調味和火候控制,調動多種感官。
2.每周嘗試新事物,如學做一道新菜、走一條新的上下班路線、背幾個外語單詞,持續給大腦新鮮感的刺激。
3.保持規律睡眠和均衡飲食,為大腦提供神經修復的體力和營養保障。
4.每天進行10~15分鐘的替代性認知“小訓練”,比如記住當天的天氣、新聞要點,或者玩簡單的分類游戲。
既然替代性認知訓練這么好玩,那能不能在家里進行呢?當然可以。不需要復雜的設備,有時用心生活,就是最好的替代性認知訓練。比如做飯,需要同步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和語言腦區,是一種很好的多感官聯動任務模式。如果家里的書籍擺放雜亂,可以收拾一下,先按類別整理,再按大小整理,還可以按購買時間整理,通過不斷變換分類標準,強迫大腦建立新的信息處理邏輯,這是很好的“分類升級游戲”模式。老忘事兒的人可從替代性認識訓練的作用原理中,我們可以汲取一些方法和邏輯,幫助預防大腦秩序紊亂、提升認知能力。以試試“記憶聯想”訓練。記住3個物品后,嘗試用一個故事把它們串聯起來,比如鑰匙、蘋果和圍巾,可以串聯成“帶著鑰匙出門買蘋果,出門時圍上圍巾”這樣的場景。
訓練時,不要追求高強度,每天累計20~30分鐘即可。也不要長期用同一種訓練方法,多樣化訓練才能促進全面的神經連接。更不要和別人比較進度,因為每個人的神經重塑速度都是不同的。
神經重塑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訓練見效時間因人而異。輕度紊亂者堅持2~4周,就能感覺到注意力、情緒穩定性提升;腦損傷或認知障礙患者可能需要3~6個月,才能看到明顯的變化。
和藥物治療、心理疏導相比,替代性認知訓練通過激活大腦修復能力來改善功能,屬于“主動修復”,無副作用,且能增強患者的主動性和自信心。新的神經通路形成后可長期維持,并能與其他干預方式配合,形成“組合療法”:抑郁癥患者通過藥物穩定好情緒后,可用認知訓練改善注意力和思維遲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結合藥物與感官訓練,能更好地維持記憶功能;腦損傷患者在物理治療的同時進行認知訓練,可加快康復進程。
當然,也有一些人群或情況不適合采用替代性認知訓練。如發作期的癲癇患者、急性腦損傷患者、有嚴重精神癥狀的人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替代性認知訓練。訓練過程中如果出現頭暈、頭痛、惡心或煩躁不安等情況,應立即停止訓練,休息后若癥狀不緩解,就要及時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