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50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sign of Self-directed Homework for Third Grade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
LI 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
AbstractThe third grade ofprimaryschoolisan importanttuming point in mathematics learming, where students beginto transitionfromintuitive perceptiontoabstractthinking,andtheirlogicalreasoningablities graduallydevelop.Thestudyaims to exploreascientific,eficient,andlowburdenhomeworkmodelbyfocusing onself-directedhomeworkdesignafterclas. Byanalyzingtheadvantages ofself-directed homework designafterclas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mensions ofhomework design,suchas beingclose toreal-lifesituations,emphasizing individual diferences,strengtheningreflectiononmistakes, andnhancinghands-onabilities.Through thisaproach,studentscannotonlysolidifytheir foundational knowledge,but alsodevelop theirlogicalreasoning skilsand improve theirmathematical iteracywhilecompletingtheirasignments, thus achieving sustained progress in a relaxed and efficient learning atmosphere.
Keywordsthir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after class; design
在國家教育改革驅動下,基礎教育領域正迎來深度重構與創新發展。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在降低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質量與效率,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數學不僅承載著基礎知識傳授的功能,還是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關鍵載體[。而傳統的數學作業設計長期以來存在形式單一、重復性高、評價機制僵化等問題,亟須探索更加科學、高效的作業模式,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思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課后自主作業設計的優勢分析
1.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后自主作業設計的核心在于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自主權,使其能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作業內容,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數學作業不再是被動接受的負擔,而是具有挑戰性和探索價值的學習任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課后自主作業設計符合自我決定理論中的自主性需求,即當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擁有選擇權時,他們會表現出更高的投入度和持久的學習動力。傳統數學作業往往是教師統一布置,學生缺乏參與作業制訂的權利,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在自主作業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類型的任務,如數學探究題、實踐應用題或趣味數學游戲,這種靈活性可增強學習的吸引力,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富有樂趣。
1.2促進學生開展差異化學習
課后自主作業設計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供符合不同認知水平、學習風格和興趣需求的作業選擇,能彌補傳統作業“一刀切”模式的弊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下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
|科教導刊
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生對基礎計算仍感到困難,而另一些學生已經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在傳統作業模式下,所有學生都需要完成相同的作業內容,這使得基礎較弱的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而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因作業缺乏挑戰而失去興趣。課后自主作業設計可以通過分層作業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的作業類型。
1.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這自主作業設計不僅關注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強調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相比傳統作業主要側重于知識的記憶和重復練習,自主作業模式更加注重數學思維的深度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和探索空間[4。在自主作業模式下,學生可以選擇設計自己的數學問題、編寫數學故事、制作數學游戲等,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自主作業模式也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如學生可以選擇解決實際問題的任務,使數學學習更加貼近真實世界,使其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
2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后自主作業設計的思考
2.1貼近生活實際,增強作業趣味性
數學源于現實世界,最終也需要應用于現實。教師在設計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后自主作業時,應著重構建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情境,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探索和應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布置“模擬超市購物”任務,讓學生扮演顧客,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并進行價格計算,如“你有50元,可以買哪些零食?買完之后還能找回多少零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加減運算,還能體會到貨幣的實際應用,增強數學學習的代入感。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家庭生活場景,如計算家中每月水電費、統計冰箱中不同食品的數量、測量家具尺寸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數學的實用性。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如果作業形式單調,很容易導致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在設計課后自主作業時,教師可以運用游戲化元素,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戰性。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可以設計“闖關挑戰”任務,將不同的乘法題目設定為關卡,學生答對一道題即可前進一步,最終通過所有關卡即可完成挑戰。在學習“分數”時,可以引入“比薩分配\"游戲,讓學生通過切割紙質比薩或實際操作比薩餅的方式,理解“1/2、1/3、1/4\"等分數概念。例如,教師設計探究性任務“如果一個比薩被分成8塊,有4個人吃,那么每人吃了多少?\"通過親手操作,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分數的實際意義,而不是單純記憶抽象的數學表達式。
2.2注重個性差異,提高作業創新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學習進度存在一定差異。作業設計應在內容深度、題型復雜度和思維挑戰性上進行分層,以適應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的需求,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獲得有效提升。在分層作業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基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將任務劃分為基礎鞏固、能力提升和拓展創新三個層次。基礎鞏固類作業應聚焦于核心數學概念的理解,確保數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能夠通過反復練習熟練掌握基本運算規則和應用方式;能力提升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應用情境,讓學生在較為復雜的問題環境中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推理和計算,提高數學應用能力;拓展創新類作業則應側重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問題建模與邏輯推演,使數學學習超越計算范疇,進入更具挑戰性的探索領域。作業布置后,教師要定期評估學生的完成情況,并根據個體的進步情況適時調整作業難度,使學習過程保持適度挑戰性。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可提供分步驟提示,幫助其逐步建立數學思維的邏輯框架;對于具備較強數學能力的學生,可引導其在拓展任務中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如利用數學建模方法分析現實問題。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在作業設計中可引入個性化選擇機制,使其基于個人興趣、知識掌握情況和發展需求,自主選擇適合的作業任務。個性化作業選擇可采用“菜單式作業”模式,即教師提供多個作業選項,讓學生依據自身情況自由挑選。例如,在“應用題”作業中,可設計不同生活情境的問題,如“如何計算班級旅行的總費用?”“如何優化公交車的行駛路線?”“如何制定節約用水計劃?”等,使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計算。對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提供數學探究型任務,如“如何推導某個數學公式?”或“如何用數學方法設計公平游戲規則?”等,使他們能夠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培養高級數學思維。
2.3加強錯題反思,突出作業延展性
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錯誤往往不是單純的計算失誤,而是在理解、邏輯推理、問題分析等多個環節出現偏差。作業設計應強調錯題反思,引導學生深挖錯誤背后的邏輯缺陷,使其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建構更為穩固的數學知識體系。在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可采用“錯題重做 + 變式訓練\"策略,使學生在改正錯誤的基礎上,通過變式練習加深理解。如在時間計算題中,如果學生錯誤地將“上午 8:30 做作業,持續2小時45分鐘”計算為‘ 10:45′′ 而非正確答案“ 11:15′′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梳理計算步驟,并設計類似問題,如“下午3:20開始看書,閱讀1小時50分鐘后結束,結束時間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糾正了原有錯誤,還能在遷移訓練中鞏固正確的解題思維。在錯題遷移訓練中,教師還可采用“同類題對比分析”策略,讓學生針對同一數學概念的不同應用情境進行思考。例如,在解決“分數的加減運算”時,學生可能會在求解4 1/2+1/4=? \"時出現錯誤,但如果換成“一個比薩被分成8塊,吃掉了4塊后,再吃掉2塊,還剩多少?\"的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能夠正確作答。這種現象表明,部分學生的錯誤可能并非對數學運算規則的理解不足,而是由于缺乏靈活運用能力。因此,在錯題分析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讓學生訂正原題,還應讓其嘗試不同情境下的題目,使其在對比和聯想中掌握數學概念的本質,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錯題不僅僅是個體學習過程中的短期挑戰,其積累與整理過程同樣具有重要的長期學習價值。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構建系統化的錯題記錄機制,使學生能夠在錯題歸納、反思和總結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在錯題記錄機制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采用“錯題檔案”模式,引導學生分類整理錯題,并在每道錯題后附上錯誤原因分析、正確解題思路及知識點總結。例如,學生可以在錯題本中設立\"易錯點歸納\"板塊,將自己在某一知識領域中反復出現的錯誤進行歸類,并在旁邊記錄相應的解題技巧。
2.4強化動手能力,增強作業實踐性
在設計作業中,教師需充分考慮數學的實踐性,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的方式完成作業,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設計實踐型作業,教師應優先選擇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精神的任務,如“家庭數學實驗”“生活中的數學記錄”。例如,在學習“長度與面積”單元時可設計“測量我的房間”作業,要求學生使用尺子測量臥室或書桌的長、寬、高,并計算其面積和體積。相比單純的公式練習,這類作業能夠使學生通過動手測量獲得更直觀的幾何理解,并在計算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
在作業設計中,還要融入跨學科思維,使學生能夠在更廣泛的背景下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其跨學科整合能力。通過跨學科作業,能夠拓展數學作業的應用范圍,使其不再局限于數值運算,而是涵蓋問題解決、模型構建和數學表達等更廣泛的數學能力培養??鐚W科作業的設計可以結合科學、地理、藝術等領域。例如,在“幾何與測量\"單元,可設計“我的小小建筑師”作業,讓學生繪制自己理想的房間布局,并計算房屋各個部分的面積、周長和體積。這樣的作業不僅考查了學生對幾何概念的掌握,還涉及空間感知和建筑設計思維,使數學作業更具創造性和現實應用價值。同樣,在“數據統計”單元,可結合地理學,設計“全球氣溫變化分析\"作業,讓學生從天氣預報網站收集數據,并繪制折線圖或柱狀圖,以分析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這不僅使數學作業更加真實有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數據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另外,跨學科作業還可以結合藝術與數學的關系。例如,在“對稱與圖形”單元,可讓學生設計對稱藝術作品,如剪紙、拼圖或馬賽克畫,并要求他們分析圖形的對稱軸、角度和比例關系。相比于傳統的幾何作業,這類任務能夠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增強空間思維能力,并理解數學與藝術的深度關聯。
3結語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作業設計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鞏固手段,而是學生數學思維培養與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環節?;趯祵W作業優化的深入探討,研究強調要增強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創新性、延展性與實踐性,并結合生活情境、個性差異、錯題反思、動手實踐等方式,使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理解知識、培養數學思維、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橋梁。
參考文獻
[1]李春玲.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路新探[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5(3):48-50.
[2]韓艷寧.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5(3):55-57.
[3] 黃雯希.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培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5,11(4):113-116.
[4]周美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5(6):26-28.
[5]宋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J].天津教育,2025(6):99-101.
[6]高麗.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5(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