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針即將指向夜晚十二點,燈光映照出書桌前那略顯凌亂的場景。我望著書桌上的橡皮碎屑,還有作業本上那個被橡皮反復擦拭后留下的觸目驚心的窟窿,心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揪住。
我的兒子歡歡,此刻正坐在書桌前,睫毛上還掛著未干的淚珠,卻仍固執地用修正帶反復涂抹著一道數學應用題。這道題原本只需將誤寫的“35”改成“32”即可,可他覺得這樣留有印子,已經折騰了快10分鐘。看著他這副模樣,我的心里滿是心疼與無奈。
回想起歡歡小時候,他一直是那么乖巧懂事,從上幼兒園起,就從未讓我們操過心。他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按時上學,認真做作業,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老師喜歡他,同學們也愛和他一起玩耍,他還拿了很多“三好學生”的獎狀,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然而,自從歡歡升入六年級,學習任務也越來越重,升學壓力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情況漸漸失去了控制。
最初,歡歡放學回家,還會吃點水果、喝點水,然后主動去寫作業。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變得磨磨蹭蹭。十分鐘過去了,他還沒有整理好寫作業要用的文具,一會兒說要上廁所,一會兒又要喝水,一會兒找橡皮,一會兒拿著筆不停地轉圈。看著他這副拖拖拉拉的樣子,我心里著急,忍不住開始催他:“歡歡,快點寫作業,這都過去多長時間了,你還一個字沒寫呢!”
為了監督他寫作業,我特意守在旁邊,眼睛緊緊地盯著他的一舉一動。可是,我發現歡歡的錯題率越來越高,寫作業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到了晚上十二點,別的孩子都已進入甜美的夢鄉,我們家卻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壓抑氛圍。臺燈下,歡歡還在艱難地和錯題做斗爭,作業本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修正液痕跡,仿佛是他內心焦慮與掙扎的寫照。
記得有一次家長會,數學老師單獨把我留了下來。她翻著歡歡的試卷,語氣里滿是擔憂:“歡歡媽媽,你看這些涂改痕跡,有的地方紙張都破了。這樣不僅影響卷面整潔,更說明孩子做題時心態不對。”我盯著作業本上那些刺眼的涂改痕跡,喉嚨像是被什么東西哽住了,發緊得難受。想起前一晚兒子邊哭邊說的話:“媽媽,我為什么總是寫錯?什么時候才能寫完作業啊?”我的心里一陣刺痛。
作為父母,我們何嘗不想幫孩子擺脫困境呢?從這次家長會起,孩子爸爸每晚雷打不動地守在書桌旁,只要發現錯題就立刻指出,有時甚至直接拿起筆幫他修改。我則效仿網上的育兒經驗,建立了“錯題本”,要求歡歡把所有錯題都抄錄整理,還制定了嚴格的家庭規則:作業必須當晚訂正完畢才能睡覺。
我們以為這是對孩子負責,卻沒想到,這些看似善意的舉動,反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漸漸地,歡歡出現了明顯的“橡皮綜合征”。他必須用橡皮擦到完全看不出筆跡才肯罷休,有時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因為寫錯一個數字,他能把整頁紙擦得薄如蟬翼。更讓我揪心的是期末考前,他開始出現強迫行為——反復核對加減號,一道應用題要讀上七八遍才敢動筆。
有次單元測試,因為時間不夠,他急得在考場上大哭,卷子上大片空白。那段時間,我整夜睡不著覺,手機里收藏了無數篇育兒文章,育兒群里的消息被我刷了上百條,卻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無助,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的迷霧中。
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師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溝通。她認為是家長干預過度,才導致歡歡變得緊張和不自信。她向我推薦了一本心理學書籍,那些專業理論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黑暗的內心世界。
原來,我們不知不覺陷入“過度干預”的三重陷阱。我們過度地糾正歡歡的錯誤,總是盯住他行為上或學習上的問題,讓孩子長期處于被糾錯的狀態中。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攻擊和打擊,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而我們的這種暗示,讓孩子認定了自己就是寫不對、學不會、學不好,從而打擊了他的自信,讓他變得自卑。于是,越怕出錯就越出錯,也就越糾越錯。
我們的即時糾錯,看似在幫助孩子,實則剝奪了他自主試錯的機會。父母如果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看似無微不至,實則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當孩子感到被控制時,他不再是為了探索知識而學習,而是為了討好父母、逃避懲罰。
意識到問題所在后,我和孩子爸爸進行了一場長談。我們決定改變策略,實行“漸進式自主學習”。
一場特殊的家庭會議開始了。我們特意布置了溫馨的場景,在餐桌上擺滿了歡歡愛吃的小蛋糕。當我們紅著眼眶向他道歉“寶貝,是爸爸媽媽錯了,總是在催促你,不斷糾正你的錯誤,反而讓你害怕犯錯”時,歡歡驚訝地抬起頭,眼里閃爍著難以置信的光芒。
我們共同制定了新規則,允許歡歡有“錯誤豁免權”,作業可以出現5個錯誤。第一次實踐時,歡歡做完語文作業主動說:“爸爸,你先別檢查,明天我自己找。”第二天,他雖然發現錯了4道題,卻興奮地說:“今天只錯4個,明天繼續努力!”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改變起作用了。
我們一起制作了錯誤貼紙,將錯誤分成“書寫失誤”“審題錯誤”“基礎不牢”等類別,讓他自己分析出現的問題。有次做數學作業,15道題錯了3道,歡歡仔細檢查了草稿紙,發現是書寫太亂導致看錯了數字。歡歡自主改正錯誤后,題目正確率達到了100%。我們專門為他制作了“全對勛章”。他驕傲地把勛章貼在書桌前,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我們還設置了動態難度調節機制,將作業劃分為“基礎題”(必做)、“進階題”(選做)、“挑戰題”(加分項),允許歡歡根據狀態自主組合。有個周末,他主動挑戰全部基礎題和兩道進階題,做得又快又好。看著他自信滿滿的樣子,我和孩子爸爸欣慰地相視一笑。
期中考試前夜,歡歡主動制定復習計劃,用1小時梳理錯題本,40分鐘完成模擬卷,全程沒有請求幫助。當他拿著每門98分以上的試卷,驕傲地說“我這次考試考了全班第一”時,我激動得熱淚盈眶。
如今,歡歡的作業完成時間從3小時縮短到1小時,錯題率也大幅降低,情緒崩潰的情況再也沒有出現過。我們還設立了“自主學習存折”,將歡歡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主完成作業、主動糾錯等行為轉化為積分,兌換他喜歡的小禮物。他變得越來越自信、獨立,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樹苗,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向著天空努力伸展著枝葉。
這場教育突圍戰,讓我深刻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度干預往往適得其反。教育的真正智慧,在于像園丁那樣——提供陽光雨露,卻不過度修剪枝葉,讓孩子在自然生長的陣痛中,發展出獨立面對風雨的能力。家長的角色并非時時刻刻的指揮者,而是一個合適的引導者和陪伴者,在他們需要時給予力量,在他們成長時給予空間。父母適度放手,孩子會主動承擔起自己生活和學習的責任,這種內驅力才是真正的動力源泉,能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