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1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for Electronic Data Forensic Technology
LI Zichuan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Intellgence,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854)
AbstractAs a cuting-edge investigative tool,electronic data forensic technology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of judicial practice.However,withthecontinuousupdateand iterationof technology,howto integrate this high-tech into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who can meet future judicial needs is an urgent issue to be solved in the currnt education system.Based on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electronic data forensic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ofelectronic data forensic technology,and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ynamically updating the curiculumand teaching materialsystem,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staff,and buildinga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soas to promotethe deep integrationof disciplines and technology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electronic data; forensic technology; teaching innovation; judicial education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全面深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犯罪的形態和偵查手段也呈現出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特征。電子數據,尤其是網絡空間中的數據,逐漸成為刑事案件中最為關鍵的證據之一。傳統物理證據采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犯罪偵查的需求,新的電子數據勘驗技術因此應運而生。如何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快速、有效、合法地獲取并處理這些數據,成為刑事偵查工作中的一項重大挑戰。而這一挑戰不僅體現在偵查人員對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上,還在于如何將這些技術有效地融入刑事司法教育體系。因此,要不斷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促進電子數據勘驗技術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推動技術與法治的深度融合。
1電子數據勘驗技術的發展特點
1.1技術手段愈加多樣化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勘驗手段已無法滿足現代復雜案件的需求,尤其是在網絡犯罪的偵查中,信息往往分布在多個服務器和設備中,如何高效且合法地提取這些分布式數據,成為技術發展的關鍵方向[。從技術手段來看,網絡遠程勘驗、云計算取證、大數據分析等新型技術迅速崛起,逐步替代了傳統的物理勘驗手段。尤其是網絡遠程勘驗技術,其突破了傳統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對遠程服務器、云存儲和移動設備等的實時勘查,借助其高效性和隱蔽性的核心優勢,偵查人員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獲取存儲在異地的電子證據,從而避免傳統方式下的地域限制和物理證據損毀風險。
|科教導刊
1.2技術應用領域更加廣泛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計算機科學、法學、數據科學以及網絡安全等多個學科的結合,催生了一個更加系統化的電子數據勘驗生態系統。這一趨勢表明,未來的電子數據勘驗不應只依賴單一的技術工具,而是要通過跨學科的協作來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尤其在電子數據勘驗過程中,信息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成為法律與技術必須兼顧的重要議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傳輸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如網絡安全技術、加密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相互融合使得電子數據的勘驗要求偵查人員不僅具備扎實的法學基礎,還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例如,在提取云存儲數據時,涉及的數據加密與解密、網絡安全協議等復雜技術,需要數據安全專家與法律專家共同合作,確保勘驗過程中的法律合規性和數據安全性。
1.3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電子數據勘驗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帶來了技術上的突破,但同時也對法律合規性要求帶來了嚴峻挑戰。隨著電子數據勘驗技術的發展,許多技術手段雖然提高了數據提取的效率和范圍,但若沒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和程序約束,可能會造成法律與技術之間的脫節,從而引發數據濫用、侵犯隱私等問題[3。近年來,關于電子數據勘驗的法律規范和程序規定逐步完善。從早期的《計算機犯罪現場勘驗與電子證據檢查規則》,到2016年出臺的《電子數據規定》和2019年出臺的《公安電子取證規則》,這些法規不僅對網絡遠程勘驗的適用情形進行了明確規定,還對勘驗主體的資格、勘驗過程的程序、證據的保全與審查等方面作出了嚴格要求,以確保技術手段在刑事偵查中的合法性和合規性,防止由于技術濫用對個人隱私和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在電子數據勘驗的實踐中,法律合規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使用必須基于合法授權,確保勘驗措施的啟動具備合理性和必要性。二是數據提取的過程必須遵循合法程序,確保證據的獲取不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三是勘驗結果必須受到嚴格的審查與監督,確保電子證據在司法審判中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2電子數據勘驗技術教學的難點
2.1技術更新迅速,教育內容滯后
目前,電子數據勘驗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仍然局限于基礎的計算機取證技術和傳統的數據恢復方法,而對前沿的勘驗技術,如網絡遠程勘驗、加密數據的破解技術等缺乏系統性的教學安排。一方面,教學資源和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未能及時跟進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缺乏能夠教授先進技術的師資力量。
2.2跨學科融合難度較大
電子數據勘驗技術涉及計算機科學、網絡安全、法學、數據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如何理解和應用勘驗技術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計算機類學生需要掌握如何將技術與法律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以保證數據的合法性和證據效力[。然而,現有的教學體系往往將技術內容與法律內容分開設置,缺乏針對性的跨學科整合。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只能在各自的學科框架內學習,難以跨越學科的邊界進行綜合性學習,無法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的最優化。
2.3實踐教學資源匱乏
電子數據勘驗作為一項高度依賴技術和工具的操作,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各種數據恢復、取證、分析及審查工具,并能在真實或模擬的場景中進行操作。然而,部分院校由于資金、設備、技術等多方面的制約,難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平臺。如實驗室設施缺乏或資源不充分,無法讓學生進行真實的電子數據勘驗實驗,或是設備老舊,無法支持最新的技術手段和工具。盡管有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引入虛擬實驗室和模擬環境,但這些虛擬平臺通常無法完全復制真實的勘驗環境,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3電子數據勘驗技術的教學創新策略
3.1動態更新課程與教材體系,完善教學內容
高校需定期調研行業發展趨勢,與科技公司、網絡安全等部門合作,共同開發符合當前技術需求的教學材料。特別是引入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技術等,這些新興技術已經在電子數據勘驗中獲得應用。高校應建立跨學科的合作機制,促進法學、信息技術與數據科學等領域的協同,并確保教學內容隨著技術更新迅速迭代。高校可通過邀請行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寫、舉辦技術的更新培訓等方式,確保教學內容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除了更新教材,教學平臺和工具的創新同樣至關重要。因此,學校應投資建設智能化的實驗平臺,搭建虛擬實驗室和模擬環境,供學生訓練最新的技術操作。例如,可以開發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數據勘驗平臺,學生通過遠程登錄平臺即可進行數據提取、分析等實操訓練。虛擬實驗室可以模擬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犯罪案例,涵蓋多種電子設備的取證和分析操作,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能夠進行真實案例分析、提取數據,進而掌握最新的技術和工具。
為了進一步縮短教育與行業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建議高校與相關行業協會和認證機構合作,開設電子數據勘驗技術行業認證課程。例如,可以與國內外的數字取證認證組織合作,為學生提供具有行業認可度的證書。此外,教育體系應設立持續教育機制,鼓勵畢業生和在職偵查人員參與定期的技術培訓課程,保持其在數據勘驗技術方面的知識更新,為學生和在職人員提供一個長期發展的平臺,并確保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始終保持一致。
3.2加強師資培養,促進學科交融
電子數據勘驗技術課程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高校可聯合法學院與計算機學院,共同開設綜合性的電子數據勘驗與法律課程,學生從中既能學習到如何應用技術手段提取和分析電子數據,又能了解這些技術在法律框架下的應用和限制。這類課程應注重實踐性,通過案例分析、實操訓練等方式,使學生能在不同學科的交融中理解和應用技術與法律的結合。學校還可定期舉辦跨學科的研討會和講座,邀請網絡安全專家、刑事法學專家等共同探討前沿問題,既能夠提高教師的跨學科協作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能力。要推動學科融合,高校還需加強與相關行業、科研機構和司法機關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實際案例和技術應用的機會,使學生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和需求]。
在此基礎上,高校應鼓勵教師跨學科進修,提升其跨學科教學的能力。例如,法學專業的教師可以進修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了解基礎的技術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科學的教師應加強對法律框架和刑事程序的學習,理解技術在法律環境下的運用。為此,高校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機制,通過提供進修資金、派遣教師參加專業培訓、組織跨學科講座等手段,提升教師隊伍的跨學科能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合技術與法律,培養學生的復合型技能。
3.3建設實踐教學平臺,保障育人實效
一個多層次、跨學科的實踐教學平臺是確保教學效果與育人實效的關鍵所在。實踐平臺的建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操作環境,還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實踐平臺的設計要遵循實用性、互動性、靈活性原則,鼓勵學生在具體項目中深化理解、加深記憶,并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意識。首先,學校可推動校內外資源共享,建設具有代表性的實驗室,并結合公安、司法部門的資源開展聯合實訓,模擬各種網絡犯罪的取證與分析場景,促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進行數據恢復、分析、加密破解等操作,從而提升其實際操作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加強與電子數據勘驗相關企業的合作,設立實習基地,提供真實的網絡取證和數據分析案例,并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獲得來自行業內專家的指導和實踐經驗。
鑒于現實中難以獲取大量真實數據開展實訓,高校應加強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創建更加完善的虛擬實驗環境。例如,結合現有的電子數據分析工具與軟件,開發適用于教學的仿真數據勘驗場景,模擬各種網絡犯罪場景與電子證據的收集、分析與鑒定過程。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學生不僅能夠反復練習數據提取和證據分析等流程,還可以在不斷變化的仿真環境中培養應對復雜案件的能力,有效彌補實際操作中資源不足的缺陷,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實踐機會。
4結語
電子數據勘驗技術教學的創新不僅是對教育體系的優化,還是對法治建設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積極回應。面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和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挑戰,教育者應順應時代發展,勇于探索和實踐,培養能應對未來挑戰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數字化法治進程中,保障公民權益、打擊網絡犯罪,為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重點科研課題(2022XKGJ0108)。
參考文獻
[1]吳影飛.論網絡在線提取電子數據的性質[J].人權,2024(4):116-139.
[2]趙長江,游中寶.網絡遠程勘驗的法律定位與規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4,32(2):103-107.
[3] 楊厚瑞,馬成梅.電子數據網絡遠程勘驗規則的反思與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4,37(1):68-73.
[4]李媛.網絡遠程勘驗的法律定位、實現路徑和程序規制[J].理論月刊,2022(7):125-134.
[5]裴煒.論遠程勘驗:基于偵查措施體系性檢視的分析[J].政法論壇,2022,40(4):156-166.
[6]梁坤,葉翔宇.電子數據偵查措施的規范構造[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2(3):35-42.
[7]葉翔宇.電子數據網絡遠程勘驗的規則探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22,22(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