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海岸的浪花拍打千年古城墻,惠安女服飾的艷麗融入街頭巷尾的文明新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正以“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展示著自身的魅力。
自2015年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以來,惠安縣堅持把“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萬家幸福的畫卷在日復一日的精耕細作中徐徐展開。
在惠安縣螺城鎮石靈街,車輛有序地停放在精心規劃的停車位里。夜幕降臨,這里變身為煙火升騰的夜市,100多個攤位在劃定區域內規范經營。
“以前這條路過節根本走不動,現在白天晚上都舒心。”住在附近社區的居民王麗榕說。
在螺城中心市場,變化更為直觀。經營戶曾瓊華欣喜于市場改造后的規范有序,生意也更加紅火。如今,惠安城區3個農貿市場提質升級,142座嶄新公交亭投入使用,覆蓋全城的便民服務網絡越織越密。
變化還藏在老舊小區里。惠安縣201個老舊小區歷經“逆生長”,曾經盤踞空中的蜘蛛網般的電線不見了,小區里多了不少智能充電樁和休憩涼亭。“住了25年的老房子,比新小區還舒服!”東升商住區居民張松龍說。
市容市貌的改善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環。惠安縣城管局通過加強管理、優化秩序,努力讓市民生活在更加舒適、美觀的環境里。
改造背街小巷46條,完成42公里道路瀝青化,更換步行道40萬平方米,優化路燈景觀燈4005盞,建成綜合公園和口袋公園30個……
自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惠安縣累計投入16.22億元,實施208個創城達標提升項目。每一分投入都精準落地為可觀可感的民生福祉,讓“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的理念在街巷阡陌間生根發芽。
惠安縣的文明之美,不僅在于整潔的市容,更在于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
80歲的福建省道德模范陳欠水,30多年行程超60萬公里,幫扶殘困群眾超1.6萬人次。如今,他的奉獻精神在年輕一代中傳承,30多所中學的學子加入陳欠水扶貧助弱青年志愿服務隊,接過公益的接力棒。
新時代好少年們也在城市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我經常參與惠安文化宣傳,就是希望讓家鄉的惠安女服飾、石雕技藝等非遺文化讓更多人知道。”第六屆惠安縣“新時代好少年”張綺窈說。
長期以來,惠安縣持續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通過分類選樹典型、大力宣傳模范,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崇尚英雄、學習先進、爭做模范,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如今,依托遍布全縣的32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惠安創新開展廊橋宣講、古厝講史、花房傳技、漁船聽課等活動1300余場,24支宣講“輕騎兵”和200名基層草根志愿者,讓黨的創新理論與文明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
惠安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積極宣傳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事跡,就是要在全縣營造一種崇德向善的氛圍,讓群眾在這種氛圍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截至目前,惠安縣先后選樹“中國好人”8人、“福建好人”14人、省市道德模范18人、縣級道德模范45人、市縣“新時代好少年”103人。
城市文明建設非一日之功,貴在常態長效。惠安縣的秘訣在于構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激活全民參與的源頭活水。
“數字城管”網格員如同城市的眼睛和觸角,每日巡查,小到垃圾桶蓋未蓋,大到路面破損,問題通過應用程序即時上傳、快速處置,確保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高效化。

在螺陽鎮尾透村等160多個村居,創新推行的鄉村治理積分制成效顯著。將志愿服務、文明行為量化為積分并可兌換實物或享受公共服務優惠的模式,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自治的熱情。
《惠安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出臺,涵蓋路長責任制、點位負責制等10項機制,為長效管理提供堅實的制度遵循,并配套“門前三包”管理辦法等制度。
通過建立“日巡查、周考察、月跟進、季點評”的閉環工作機制,確保文明建設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財政持續投入保障,真正實現從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的轉變,讓文明成果長久惠及百姓。
如今,行走在惠安城鄉,紅磚古厝旁分類垃圾桶成為一道道風景,百年古厝化身家風家訓館書香四溢,千年石雕技藝在文創園煥發新生……
“以前覺得文明城市就是個稱號,現在真切感受到生活變美了。”在惠安生活了60年的退休教師何志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