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瀘渝高速通車,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境內通了高速公路,也有了兩座橫跨長江的高速公路大橋。隨后,合江縣政府發布“禁渡令”,全面取消該縣長江航段所有客渡、車渡船舶,撤銷該縣長江段所有客運渡口。
2014年,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連續收到合江縣群眾來信,反映當地政府禁渡停航給沿江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當年4月,人民日報記者前往合江縣調查并刊發報道。
2015年1月14日,白沙至牛腦驛渡船復航;2015年1月27日,棗林橋至龍灘咀、羅九溪、立石子的橫渡和區間航線復航;2015年2月9日,榕山至白米老渡口渡船復航。此次復航,基本覆蓋了原有長江合江段的客渡航線。
10年之后,今年以來,合江縣白沙鎮、大橋鎮多名群眾向民生周刊雜志社反映,隨著2023年5月神臂城長江大橋竣工通車,合江交通部門、白沙鎮政府隨即取消了開通多年的橫渡,此舉和當年一樣,又給白沙鎮、大橋鎮兩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和不便。
近日,民生周刊雜志社派記者前往合江調查采訪,并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就群眾反映問題進行了點評。為了讓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此事背景,同時轉載2014年、2015年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
大橋通車后,渡口就沒必要存在了?
“惱火得很!現在要繞出幾十里……”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白沙鎮渡口邊,望著奔流不息的長江江面,一位老伯嘆了口氣,眼神里是深深的無奈。
兩年多來,因為和對岸往來的渡船被當地政府取消,兩岸群眾只能長距離繞道。
白沙鎮位于合江縣西北部,長江流經鎮境5000米,白沙渡口是江北地區最早的水運碼頭。
據史料記載,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合江白沙古鎮就已經聚落成集鎮。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中期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白沙鎮曾為合江縣治所在地,長達近200年。
長江北岸的白沙鎮與南岸的合江縣大橋鎮牛腦驛隔江相望,兩岸居民世代依靠渡船往來。
2013年6月3日,瀘渝高速通車,合江縣境內通了高速公路,也有了兩座橫跨長江的高速公路大橋。隨后,合江縣政府全面取消該縣長江航段所有客渡、車渡船舶,撤銷該縣長江段所有客運渡口。
2014年4月,合江縣部分群眾連續給人民日報來信,反映該縣禁渡停航給沿江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造成嚴重影響等問題。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合江實地采訪。4月29日,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刊登記者調查《借口安全取消渡船,不管群眾是否方便。四川省合江縣—禁渡停航是否“因噎廢食”》,引起當地重視。
2014年5月13日,瀘州巿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到合江縣檢查指導工作,合江縣委書記在全縣工作匯報會上就解決長江復航問題作了重點報告,表示將正視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立即行動,到群眾中開展調研論證,盡快制訂復航可行性方案。合江縣有關方面經過半年多論證和準備,在2015年春節前重開渡口,方便兩岸群眾。
當地群眾反映,渡口重開8年來,來往長江兩岸的渡輪未發生安全事故。
但2023年5月,神臂城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合江縣政府隨即再次撤銷了白沙至牛腦驛渡口。
今年7月下旬,民生周刊記者來到這個位于長江邊的千年渡口,這里一片沉寂,渡口的“溫馨提示”仍醒目地張貼在墻壁上,提示乘客配合船上工作人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序上船。
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碼頭邊的樹蔭下乘涼。劉氏茶館灰墻斑駁,門前4張方桌,數條長凳,橫七豎八擺放著,61歲的茶館經營者劉連彬站在門邊。在白沙渡口的渡船上,他做過水手,當過技工。
劉連彬透過窗戶,望向江流深處。他始終想不明白,這個上千年的老渡口,怎么說關就關掉了呢?他的老岳母居住在江對岸的牛腦驛,過去一趟,以前擺渡5分鐘,現在坐車需要一個小時,好不方便。
“以前渡船忙,人來人往,生意好時,我這茶館,光礦泉水一天要賣出五六十件呢!”他的嘴角擠出一絲干澀苦笑,“現在,有時候3天也賣不出一瓶水。”
在白沙鎮上經營小食品店的劉澤河同樣不明白,咋能不考慮老百姓的實際出行需求?白沙鎮與大橋鎮牛腦驛是兩個“深度交融”的地方,兩岸群眾互通婚姻,劉澤河的妻子便是從牛腦驛嫁過江來,定居白沙鎮。
劉澤河說,以前逢三六九趕集,白沙渡口人氣旺得很,對岸牛腦驛的不少群眾會坐船過來賣菜、買生產生活用品等。
白沙鎮與大橋鎮牛腦驛之間,百姓世代依賴渡口往來,無論是日常趕集、求醫問診,還是學生上學、農產品運輸,渡口都是最便捷的通道。
“我們理解政府為安全考慮取消渡船,但現在這樣繞行,年輕人還能堅持,老人孩子怎么辦?”……在大橋鎮牛腦驛渡口和雙漩子村,見記者前來采訪,村民們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訴說停渡后的種種不便。
“兩岸群眾互通婚姻是多年傳統,現在走親訪友都成了難事。”嫁到牛腦驛的白沙鎮女子王小勤說。她的父母年事已高,渡船停運后,她回娘家的次數明顯減少。
“以前坐渡船,幾分鐘就到對岸,現在繞路要多走一個多小時!”鄔大爺算了一筆賬:過去他到大橋鎮牛腦驛走親戚,步行到渡口花兩元乘渡船到對岸,全程不過20分鐘;如今渡口取消,只能繞行幾公里外的橋梁,不僅耗時增加,往返路費也多了不少。
“我們這邊的菜農每天凌晨要往對岸送新鮮蔬菜,以前渡船5點多就開,現在繞路過去,菜都沒那么新鮮了。”一位菜農無奈地說。
白沙中學設有初高中部,群眾反映,牛腦驛及周邊有上百名學生在該校就讀。渡船停了,學生們往返需花費更長時間。
合江地處川、渝、貴接合部,赤水河在這里匯入長江,合江由此得名,萬里長江在合江境內呈“U字形”蜿蜒流淌,境內長54公里。
2015年起,瀘州率先在四川省實施渡改橋(即建橋撤渡)試點示范工程,總投資65億元,建設渡改橋49座,計劃撤銷江河(湖)渡口154個。
合江縣交通運輸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全健表示,《四川省渡口改橋2016—2020年建設推進方案》明確要求,方案實施后,將全面取消江河渡口中的一類、二類渡口和車渡,以及瀘州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渡口。“白沙渡口離神臂城長江大橋不遠,大橋通車后,白沙渡口就沒必要存在了。”
全健表示,渡船已運行多年,設施老化,橋梁通車后能夠徹底消除渡運安全隱患。
全健特別提到,合江在2000年以后、“渡改橋”項目實施以前,曾發生兩次翻船的慘痛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0年6月22日,合江縣榕山渡口發生特別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死亡130人。2002年8月2日,榕山渡口附近再次發生客船翻沉事故,死亡25人。
2014年的人民日報報道顯示:合江發生“6·22”特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榕建”輪長20多米,人員超載達116%。公安機關認定引起該事故的人為因素主要有:嚴重超載和船頂棚上違章載客、載貨;冒霧航行;駕駛員臨危措施不當。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說,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管理不到位,并嚴厲發問:“為什么在超載這么嚴重的情況下還敢冒霧航行呢?船長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膽子拿幾百人的生命當兒戲呢?縣鄉政府的鄉鎮船舶安全管理責任制是怎樣落實的?”事發后,包括時任合江縣委書記、縣長以及榕山鎮黨委書記、鎮長在內,18人受到撤銷職務或開除公職處分。
10多年前,白沙鎮政府一位陳姓工作人員向人民日報記者表示,合江再也經不起發生水上安全事故的打擊了!于是,瀘渝高速和兩座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成為合江縣委、縣政府領導排除渡船安全這個“讓人擔驚受怕的心頭之患”的契機。“坐船不安全,難道坐車就絕對安全嗎?”當地有群眾質疑。
10多年后的今天,情況與當年如出一轍,隨著神臂城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合江縣政府很快對白沙渡口采取了禁渡。
合江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顯示,撤銷白沙渡口主要基于3個方面,排第一位的是“水上交通安全隱患依然突出”,然后是“兩岸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和“渡船使用年限到期停運”。
材料提到,長江白沙段水情復雜,特別是航線附近騎貓兒石水域暗礁較多、水流湍急,水文復雜加上又有客運渡口,安全風險隱患較大。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當地群眾同樣反問“坐船不安全,難道坐車就絕對安全嗎?”
群眾來信表示,白沙—牛腦驛渡船因為監督到位,沒有出現過任何安全問題。
目前,合江長江航道上,只有中壩渡口有一艘運營渡船。
神臂城長江大橋通車后,白沙渡口禁渡,為方便通行,白沙鎮和大橋鎮牛腦驛開通了客運班車,但這條27公里的繞行路線,單程需一小時,當地群眾很少乘坐。
最初,這條線路的車比較小,核載9人,每天僅4個班次,從牛腦驛發車時間為7:30和15:30,從白沙鎮發車時間為9:00和14:00。后來,當地優化了便民方案,9座的客車換成了19座,增加了流動班次。
“對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的客流情況進行分析,共開行2238班,共運送乘客9993人次,平均4.46人次/班。”全健說。
在全健看來,從平均每班載客人次看,該線路運力富余。而當地老百姓認為坐班車花費時間太長,不方便,所以坐的人少。
在白沙渡口停擺后,當地究竟有多少人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合江縣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停擺前一年的2022年,白沙—牛腦驛渡口年渡運量為55886人次。
“牛腦驛居民在白沙鎮買房子的人數是30戶135人。”白沙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賀孟源介紹,“目前牛腦驛及附近在白沙中學讀書的高一高二學生有97人。”
記者發稿前,合江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卻顯示:目前,牛腦驛區域涉及高鼓山村、雙漩子村學生22人在白沙鎮就讀,其中白沙購房走讀4人,租房走讀1人,住校17人。兩者數字差別很大。
賀孟源認為,學生寄宿、有班車往返,通行問題不大。希望繼續開通渡船的,主要是兩岸有姻親關系的居民與一些雙漩子村的菜農。他同時認為,這只是“少部分”人群。
白沙鎮戶籍人口4.89萬人,常住人口1.1萬人。大橋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黃鎂洲介紹,雙漩子村與牛腦驛常住人口接近3000。
當地群眾給民生周刊聯名寫信反映情況,要求恢復渡船,材料上的簽名群眾達數百人,每個姓名后面都按著紅色手印。解決出行問題,是這些群眾的急難愁盼。在多位受訪群眾看來,他們的民生訴求被忽略了。
撤銷渡口,是否完全按程序進行,群眾也存在疑問。
賀孟源表示,神臂城長江大橋建成后,屬地鎮政府按照召開“壩壩會”、聽證會、發布公告等程序,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于2024年5月報縣政府審批,縣政府于2024年6月同意撤銷牛腦驛和白沙渡口。
合江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顯示:2023年3月,撤渡工作啟動后,白沙鎮、大橋鎮組織村民代表、小組長、黨員代表、群眾代表,通過“壩壩會”等形式,進行撤渡政策宣傳并收集群眾意見,召開聽證會,進行撤銷渡口公示,開展社會穩定評估、網信辦辦理備案、組織專家評審,經屬地鎮街研究,報縣政府批準,于2024年6月18日撤銷牛腦驛渡口、白沙渡口。
然而,當地受訪群眾并不認同這一說法。“我們一點都不知情。”居住在白沙鎮老街的張江秀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這位年近80歲的老人出生在牛腦驛,她多次向當地政府反映情況,要求恢復白沙到牛腦驛之間的渡輪,解決兩岸群眾出行困難問題。
記者要求賀孟源提供“壩壩會”、聽證會和報批等資料佐證,他未予回應。隨后,記者請合江縣委宣傳部協調,反復溝通后,對方回復稱:“政府歸檔資料,我們都拿不到的。”
當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群眾評價道,“一刀切”執行渡改橋,未充分考慮特殊地理條件與當地實際民生需求,比如彎道地形導致繞行過遠等,《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中“保障便捷性”原則未充分落實。
“我不好評判合江縣依據省級方案撤渡是否程序合法,然而,政策制定需要在‘安全’與‘便民’間尋找平衡點,避免機械化執行渡改橋,從而導致增加新的社會成本。”他指出,“禁渡背后的理由和邏輯是什么?渡船停運兩年多來,兩岸老百姓迫切希望恢復這條延續千年的過江通道,當地應該有所回應!”
“下一步,我們將根據群眾出行要求,加密客運車輛運行班次,會同客運企業認真研究,加大補貼力度,降低票價,讓利于民,盡快啟動周邊道路升級改造,提升道路等級,縮短運行時間。”全健表示。
2014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四川合江這個例子是非常典型的當太平官“不作為”的案例。那些官員認為只要不搞船渡就不會發生死亡事故,就不會受到處分。老百姓跑遠路,就走去吧。這是他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他站到人民利益的角度,就不會因噎廢食。離開人民利益,過度考慮自己的得失、考慮自己的官位,不是一個官員應有的基本理念。
前不久,看了合江縣白沙鎮、大橋鎮群眾來信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社會治理教研室主任、教授馬福云表示,這一問題表面上屬于忽視群眾出行需求、罔顧民生保障的怠政、懶政行為,深層邏輯則是忽視調查研究及群眾路線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風氣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