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余年,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實現了三級跳:2012年脫貧摘帽,2016年入圍全國百強縣,2024年GDP破千億元。
2024年,長豐縣實現“五個千億”目標—GDP過千億元、擁有千億級企業、形成千億級產業群、涌現千億級鎮、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興業強縣,長豐的密碼是什么?“以數字化為引領,長豐縣實現了制造強縣、科創強縣、農業強縣協同發展,并以經濟大發展帶動基礎設施完善、人口人才集聚和城市形象蝶變。”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長豐縣委副書記、縣長李衛說。
作為“中國草莓之都”,長豐縣草莓種植面積穩定在21萬畝,年總產量36萬噸,年全產業鏈總產值117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半來自草莓產業。
通過建立“數字草莓”大數據中心,長豐縣實現物聯網、人工智能與草莓種植深度融合,構建起產業布局、病蟲害識別、水肥管控、質量追溯、銷售網絡“五圖合一”的“五化”體系—資源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管理精準化、服務遠程化、質量監管網絡化。“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長豐縣實現畝均增產15%、畝均節約農資人工成本800元、畝均增收4000元。全縣草莓年總產值60億元,產業鏈年產值117億元,惠及人口36.6萬人。”李衛說。
“數字草莓”是長豐縣推動數字農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長豐縣推動數字農業項目,不斷邁向農業現代化,利用科技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為契機,通過構建“三位一體”智慧農業體系,實現草莓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打造出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智慧農業樣本。
作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長豐縣依托智慧農業谷,設立農業大數據、土壤檢測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發布“神農操作系統”,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73.7萬畝、產量66.5萬噸,實現連續5年“雙提升”(糧食播種面積提升、產量提升)。
今年2月17日,長豐縣召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暨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城大會。會上,長豐提出將對標世界級標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城。
發展汽車產業,長豐有著深厚的產業積淀。20世紀90年代,長豐就建設了江淮配套園,逐漸集聚起140家配套企業。2021年,比亞迪、中創新航等4個百億級項目相繼落戶長豐,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除了擁有深厚的產業根基外,長豐更有著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擔當。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方向,長豐2024年產量達95萬輛,有效帶動了皖北乃至皖南多個縣域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堅持“制造強縣”,長豐縣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融合”推動制造業升級,其中工業互聯網是核心引擎。在工業領域,長豐縣建設了省級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產銷合作、科技人才、金融產品、科技成果轉化、多類型大模型應用等服務功能。
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推動下,企業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2024年至今,長豐縣有96家企業改造升級,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省級智能工廠3家。
長豐縣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牢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為了解決縣級層面科創資源相對短缺的問題,長豐縣建立了縣委科技委牽頭抓總、科技局推進落實、事業單位服務市場、科創集團服務平臺、科創基金引育產業的“五位一體”工作體系,摸索出了一套“三管齊下”的辦法。
通過和大學、大院、大所、大企業聯手合作,長豐縣努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依托宇橋生態科技園、雙鳳智谷、工投智谷等科創載體,聚焦不同領域產業發展。優化中科智慧農業谷、合成生物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等16個科創平臺的功能。目前,已經吸引兩個院士團隊在縣里設立研究院。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未來大科學城2/3的區域在長豐縣,航太雷電、先進光源、超級陶瓷等“國之重器”先后落地長豐縣,為持續創新注入了源頭活水。
為壯大科技企業規模,長豐縣實行“科技副總”制度,優化“揭榜掛帥”機制,打出組合拳。截至2024年底,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50戶,科技型中小企業818戶,實現兩年翻一番。實施研發“雙清零”行動,扶持32家億元以上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拉動全縣研發投入增長率達到84.7%。
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長豐縣專門組建了科技招商專班,先后拜訪清華、北大等45所頂尖高校上百次。“2024年至今,長豐推動成果轉化成立企業96家,通過科技招商落地35個項目,帶動400多家各類市場主體。”李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