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青年是最具活力與創造力的群體,肩負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愿景的時代重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新時代青年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以實際行動投身實踐,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答卷。本期雜志,我們特別策劃“綠水青山間青春新畫卷”、“建設美麗中國”專題,報道各領域青年為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農業院校的土壤里,本就該長出生態文明的苗子。”從高校思政課堂到長江岸線的“自然課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農業信息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宗瑛,這位“80后”教育工作者用十七年時間編織著一張特殊的網:一端系著青年學子的成長之路,一端連著碧水藍天的未來承諾。
浙江省湖州市畫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云峰,從最初帶著志愿者清淤治水,到后來引入無人機巡查、制定村規民約鞏固環保意識,再到推動“稻蛙共生”“稻蝦輪作”等生態農業模式……雖然項目不同,但他的目標從未改變——就是為了讓“綠水青山”的底色更持久。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盟,十年來全身心地投入到長江江豚保護事業中,他帶領協會成員在長江邊設立宣傳點,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普及江豚保護知識;他們組織志愿者開展江豚監測和巡護工作,及時發現和制止非法捕撈等破壞江豚生存環境的行為;他們還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江豚保護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只為用愛與執著守護長江精靈。
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總干事馬俊河,因為一則“民勤將在17年后消失”的報道,放棄走出沙漠,轉身回到家鄉。從種活一棵梭梭到織就一張全民參與的生態網,從防風固沙到讓“沙窩窩”長出共富鏈,他讓治沙這件事,有了屬于這個時代的青春模樣。
跟他們并肩而行的,還有在阿塞拜疆巴庫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現場,向世界講述中國湖南民間環保組織生動實踐的、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何建軍;致力于用科研攻關守護綠水青山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圣倩倩、王夢夢、崔欣欣;在山水課堂間,做綠色守護者與播種者的青年丁利;在鄉村創業,沉下心來在泥土里一點點打磨出機會的上海蘑幻森林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澤福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蘇慧敏;投身動物研究保護工作近15個年頭,為守護野生動物不懈奔走的北京青野生態負責人刁鯤鵬……他們身處祖國四面八方,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的專業、用各自的方式,肩負起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共同使命。
青春的熱情和活力,在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彰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美麗中國建設蓄積力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青年奮進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