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42.3;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4-0114-04
DO1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2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Edible Mushroom course under OBE concept
JING Ruiyong WUNan LI Ximei FANG Shumei WANG Liy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China)
Abstract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talents that can adaptto the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the teachingreform path of Edible Mushroom related courses were exploredand practiced based on the OBE concept, forming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Edible Mushroom coursesas the main lineand student interests as the guidance.Specifically,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lated to edible mushrooms,add courses such as EdibleMushroomSeedProduction,andPreventionandControlofEdibleMushroomDiseasesandPests,andestablish student groups for cultiva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varieties,identification of black fungus germplasm resources,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s based on enterprise needs.These groups are trained individually orinsmall groups toform acompletetalent training system;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abilities, 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s,integratereal problems in enterprise production,and students directly enter the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suchas strain selection,diseaseand pest detectionand control;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and screen applied talents who are capable of engaging in edible mushroom productionand research through courseexperiments,teacher research laboratoryproject completionand progress,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and graduation internships.Practice shows that under this teaching reform model,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with a pass rate of 93.2% to 93.5%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Mycology course and a pass rate of 96.8% orhigher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dible Mushroom Diseases and Pests course.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mushroom related courses.
KeywordsOBE concept; edible mushrooms; strain sele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garicus bisporus strai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dible mushroom disease and pest
隨著食用菌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學者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1-2],對基礎課程開展了OBE理念下課程目標達成度等相關研究[3]。張玉苗等4基于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課內外實踐,實現了專業前沿性教學與“零距離\"上崗教學;柴新義等[5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背景,采用“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方式強化第二課堂專業訓練,結合雙創實踐教育的第三課堂,形成“三個課堂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全面提升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針對食用菌栽培學課程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多,而針對食用菌相關的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則有待深入。
本文基于OBE理念,探討食用菌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路徑,從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加強專業教師能力培訓、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食用菌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1.1完善食用菌相關課程體系
隨著食用菌行業的發展,企業亟須食用菌菌種、病蟲害防治、菌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加工技術及工廠化栽培等方向的專業人才。實踐中,基于OBE理念,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在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培養方案中增加食用菌制種學、食用菌病蟲害防治學、食用菌分類學、食用菌加工技術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等課程;2021年級大類分流取消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后,僅保留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其中生物技術專業保留了4門食用菌相關課程,以限定性選修和任意選修的形式設置,主要涉及真菌學概論、食用藥用真菌、食用菌加工技術和藥用真菌學,按照食用菌生產過程中菌種來源、栽培技術、加工技術及藥用成分提取等流程開設(表1)。
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對食用菌相關課程進行相應改革。基于OBE理念,以食用菌課程為主線,在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真菌學概論課程,使學生在認知植物、動物及人類真菌病害基礎上,了解真菌學的系統分類,其中部分知識主要講授大型真菌的分類;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食用菌組織分離、液體菌種制備等。從菌物資源的分類鑒定角度,為食用菌栽培奠定基礎;食用藥用真菌主要講授食用菌生理生態、菌種制作、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等內容,涉及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實驗開設內容主要涉及菌包制備、出菇管理、常見競爭性雜菌及其生防菌劑的篩選等內容,屬于連貫性綜合實驗;食用菌加工技術主要講授食用菌干制、鹽制及保鮮技術等內容,其實驗主要涉及食用菌鹽制和蜜制技術。藥用真菌學從理論層面介紹藥用真菌的藥用成分及其功效。此外,結合企業需求,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單獨或分組培養,與課程實驗或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相結合,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生通過加入任課教師的研究項目,完成食用菌相關的科研任務,提升操作技能熟練度,增加其學習交流的機會;成立靈芝品種栽培、黑木耳種質資源鑒定、雙孢蘑菇菌種研發等學生小組,使學生在課程實驗、畢業設計和實習期間,結合社會服務需求,著重完成市場所需的檢測與研發任務,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1.2加強專業教師能力培訓
目前部分院校從事食用菌教學與科研的教師隊伍力量相對薄弱,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訓以及豐富其學科知識背景十分必要。食用菌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需組建一支跨學科的專業教學團隊,并建立“老帶新”機制,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青年教師教學,促進知識融合,提高教學能力。專業教師需積極進行社會服務,赴食用菌企業、科研院所掛職鍛煉,參與生產或研發項目,以了解食用菌企業的真實需求,并在教學中融入企業生產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例如,承擔省市科技特派員,結合種植戶需求,針對當地黑木耳種植過程中的污染防治以及其栽培過程中的螨蟲防治、林下靈芝栽培技術、雙孢蘑菇工廠化菌種的研發與應用、雞腿菇新品種的選育等方面開展技術指導與社會服務,讓學生直接進人實驗室進行菌種選育、病蟲害檢測與防治等相關研究,培養其對食用菌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企業需要的食用菌應用型人才。
1.3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菌種制作、食用菌栽培、病蟲害防治、食用菌加工技術等課程內容的學習均需學生實際操作,課程實驗及畢業實習環節均需構建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近年來,食用菌相關課程教師在授課、實驗實習過程中逐步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即以食用菌課程為主線,以學生興趣為導向,逐級評價篩選食用菌應用型人才。在每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均可觀察蘑菇子實體,在對實驗過程和實驗報告的考核中,均將實驗結果的占比提高至 40% ,將實驗成敗因素(如無菌操作的嚴謹性等)的分析占比提高至 40% ,實驗考勤、實驗報告排版質量及課堂紀律約占 20% ,促進學生實操能力的快速提升。以食用菌課程為主線,以實踐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形成培養食用菌應用型人才的考核體系。通過課程實驗、教師研究室項目完成度與推進度、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考核評價等篩選出具備從事食用菌生產和研究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師的食用菌相關科研課題中,根據實驗的完成度和推進度,篩選出操作技能強、學習興趣濃厚的人才[7-8],在專業實習過程(主要涉及食用菌菌包制備、滅菌、接種、發菌等環節)中,經過進一步考核,安排學習能力強且效率高的學生通過設計完整的畢業設計來完成畢業實習。
2食用菌系列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成效
根據食用菌相關課程人才培養修訂方案,對2018一2021級生物技術(食用菌方向)和取消食用菌方向后的生物專業(自2021級開始)開設的相關食用菌課程成績進行匯總(圖1)。食用菌栽培學、食用菌病蟲害防治學和食用菌加工技術3門課程連續3屆(生物技術2018-1、2019-1和2020-1班)均由同一位教師講授,其中,生物技術2020-1班級學生食用菌栽培學、食用菌加工技術2門課程的平均成績均低于生物技術2019-1班級,表明生物技術食用菌方向的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績存在差異;對于食用菌病蟲害防治學課程,生物技術2019-1班級學生的及格率為 96.8% ,2020-1班級學生的及格率為 100% ;對于食用菌分類學課程,2019-1班級學生的及格率為 86.7%,2020-1 班級學生的及格率為 100% 。對于真菌學概論課程,其在生物技術(食用菌方向,生物技術2020-1班)和生物技術(微生物方向,生物技術2020-2、2020-3班)均開設,從平均成績和優秀成績占比來看,生物技術(微生物方向)班級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生物技術(食用菌方向)。從2021級生物技術專業開始取消食用菌方向,大類分流后僅剩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兩個專業,2021-1、2021-2班級學生的真菌學概論課程成績平均分均高于生物技術2020-1班(食用菌方向),及格率在 93.2%~93.5% 。對于食用菌制種學課程,生物技術2018-1班級學生成績優秀和良好的占比較大,而生物技術 2019-1、2020-1 兩個班級的中等和及格占比較大。從食用菌各門課程的學習成績來看,隨著大類分流的取消,學生的生源質量明顯改善,大部分食用菌相關課程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以食用菌課程為主線、學生興趣為導向的食用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3結語
本文基于OBE理念,對食用菌系列課程進行研究,通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專業教師培訓及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途徑,探索食用菌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表明,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開設與否可在確保食用菌生產環節的全面性前提下增減食用菌相關課程;對2018—2021級生物技術相關食用菌課程的成績分析發現,人才培養質量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授課水平、學生學習興趣等多種因素影響。基于學生興趣開展小組培養;專業授課教師緊密聯系企業需求,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提升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形成以食用菌課程為主線、學生興趣為導向的食用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荊瑞勇,王麗艷,艾士奇,等.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本科教學實習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9):135-136,162.
[2]荊瑞勇,王麗艷,艾士奇,等.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0):118-119,121.
[3]王景偉,韓毅強,方淑梅,等.OBE理念下生物統計學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3,45(3):102-108.
[4]張玉苗,秦瑞鑫,劉俊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3):140-142.
[5]柴新義,于士軍,向玉勇,等.高校“食用菌栽培學\"三個課堂一體的探索[J].武夷學院學報,2023,42(6):93-97.
[6]王景偉,韓毅強,方淑梅,等.生物科學類專業\"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43(6):96-99.
[7]柳山,劉子國,陶敏,等.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校 + \"持續改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23,39(5):64-68.
[8]馬寧,劉玉賓.雙創背景下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4,46(3):103-105.(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