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越多,在腦力勞動中面臨的挑戰越大,就越需要通過閱讀提升理解能力.數學不僅是數字和符號的集合,更是邏輯推理與抽象思維的載體.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不僅影響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度,更關乎數學思維的培養與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然而,當前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公式與計算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思維深度的激發與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數學閱讀能力的教育意義與知識構建路徑
1.1數學閱讀:解碼數學思維的關鍵鑰匙
數學閱讀不僅是對文本的表層理解,更是對數學思維的深度解碼.通過數學閱讀,學生能夠從文字與符號中把握數學的核心思想與邏輯結構,從而形成個性化的數學思維方式.數學語言的獨特性在于其抽象性和邏輯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數學語言,將抽象符號與實際數學問題建立有效連接.通過深入的數學閱讀,學生逐步掌握數學中的概念、公式以及其背后的邏輯規律.閱讀過程中的信息提取、歸納總結以及對邏輯結構的把握,是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思維方式的關鍵步驟.數學閱讀不僅僅是識別數字與符號,還要求通過分析和推理,建立數學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隨著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他們對數學思維的敏感度和理解深度也在不斷加深,為日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基礎.有效的數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從表象到本質,逐漸培養出嚴謹、系統的思維習慣,這是解碼數學思維、構建數學理解的核心路徑.
1.2數學理解的多維度建構:從表象到抽象的躍遷
數學理解的構建不僅基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理解,更依賴從表象到抽象的認知躍遷(如圖1).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往往通過具體的實例和形象的表象感知數學的初步概念,隨著學習的深人,他們逐步將這些表象升華為更加抽象的數學思想.

數學知識的理解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最初的具象認知到后來的抽象推理,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轉折.學生需要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多角度分析,逐步從具體情境中提煉出數學規律和模式,并將其抽象化.這一過程不僅是概念的整合,更是學生內在思維結構的重構.數學理解的多維度構建意味著學生能夠在不同層次上理解同一數學概念,不僅能夠掌握概念的具體含義,還能深入理解其內在邏輯和實際應用.在從表象到抽象的躍遷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漸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這一過程不僅拓展了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
2“讀·思·創\"模式的創新內涵與實踐理念
2.1“讀·思·創\"模式的創新內涵
“讀·思·創\"模式的創新內涵,集中體現了從知識獲取到思維提升,再到創新應用的全面培養路徑.該模式強調數學學習不僅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是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鍛煉.閱讀是這一模式的起點.通過對數學文本的解讀,學生可以獲取基本的數學信息,理解問題的背景及核心內容,在淺層閱讀中建立初步的知識框架,并為后續的深度思考奠定基礎.在思考階段,學生需要對知識進行深層次加工,通過系統的分析和推理,揭示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構建更為嚴密的知識體系.這一過程中,思維的碰撞與交流尤為重要,它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推動了理解的深化.在創作階段,學生將思維成果進行表達與應用,通過創新性的方式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數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性學科.
2.2“讀·思·創\"模式的實踐理念
“讀·思·創\"模式的實踐理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在教學中融合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思維的互動,促進學生從理解到創新的全面發展.在這一理念下,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點的傳授,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度理解并能夠靈活應用.閱讀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它是思維啟發的起點,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的框架,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探索欲望.思維訓練作為模式的第二環節,旨在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幫助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思維更加嚴謹、判斷更加準確和推理更具深刻.[2]創意的培養是該模式的最終目標,它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勇于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通過自主探索和實踐活動,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
3基于\"讀·思·創\"模式的小學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策略
3.1讀:構建數學閱讀基礎與文本理解能力
3.1.1解碼數學語言,洞察符號背后邏輯
數學閱讀是以數學語言為載體的閱讀活動.[3]在數學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解碼數學語言,掌握符號背后的邏輯.數學符號不僅是抽象的記號,更是表達數學思想、運算和關系的載體.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學生在面對小數時,往往容易忽視小數點位置對數值大小及計算過程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解碼數學語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及計算技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建立統一的思維框架,即“小數加法
整數加法 + 小數部分對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符號背后的運算邏輯.通過這些具體操作,學生在數學閱讀中能夠清晰地解讀和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3.1.2梳理知識框架,厘清數學概念脈絡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常常會面臨“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導致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夠系統.為了避免這一點,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梳理出清晰的數學知識框架,厘清不同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分數加法\"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概念,確保學生對分數的理解無誤,如通過圖示法,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什么是“同分母分數\"和“異分母分數”.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通分的概念,即如何將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通分的必要性.最后幫助學生厘清分數加法的步驟: ① 統一分母; ② 對應分子相加; ③ 簡化結果.通過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應用這些步驟,學生能夠逐步掌握分數加法的操作,最終將分數加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這種知識框架的梳理,不是為了解決單一的數學問題,而是為了通過構建數學概念間的聯系,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數學知識點.這種系統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在進行數學閱讀時,能夠準確把握關鍵概念與步驟,避免理解偏差,提高數學閱讀的深度與廣度.通過有序的知識梳理和框架構建,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提升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
3.2思;提升學生思維深度與邏輯推理能力
3.2.1激發探究精神,培養深層思維能力
在\"讀·思·創\"模式下,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不僅要求其掌握題目和數學文本閱讀技巧,更需要培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探究精神和深度思考能力.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中“分數乘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如“假設你買了一本書,定價是40元,但店里有個半價折扣,最終你需要支付多少元”.這類問題要求學生不僅要閱讀數學文本中的數值,還要理解其中的數學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從數學語言的解碼開始,理解“半價折扣\"并將其轉化為乘法,最終得出
的結果.
在數學問題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僅理解文本中的數學符號,更要深入把握符號背后的邏輯關系.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能夠在掌握數學運算方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對數學概念的深度思考和邏輯推理能力.此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數學閱讀,更是批判性思維的鍛煉.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應不斷推敲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公式的適用性,并學會對其進行質疑和驗證.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深人討論,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培養其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3.2.2多維思維碰撞,強化批判邏輯訓練
在數學學習中,多維思維碰撞的過程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簡易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給出一個具體的方程式,如“ 2x+5=11° ;然后要求學生解出 x=3 后,繼續思考方程中的每一個元素都代表什么含義.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問一些“為什么\"問題,如\"為什么方程兩邊都要減5”“我們如何確認解出的 x 是否正確”.通過這些問題,教師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方程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游戲,它代表著數學語言中的平衡關系和邏輯推理.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方程的求解過程進行反向推理,如給學生一個答案 x=3 ,讓他們嘗試推導出原始方程.這一操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方程,還能夠促進學生從多個維度對方程進行解構和反思,從而提高其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解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多維思維碰撞.例如,學生可以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和移項法兩種方式解方程.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解題策略的優劣,并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這種思維碰撞能夠有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地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對于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它讓學生不僅停留在“做題\"層面,而是在閱讀中不斷進行邏輯推理與批判性反思,最終幫助他們深化對數學原理的理解,
3.3創:培養學生創作表達與創新思維能力
3.3.1創意表達方式,激發數學閱讀理解潛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閱讀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技能,還是學生理解和表達數學概念的關鍵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依賴學生的符號識別能力,還包括學生對數學語言、表象、情境和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創意表達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在理解過程中實現“從符號到理解\"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情境來引導學生閱讀數學問題.這種方法通過將抽象的數學符號轉化為具體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從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問題中提取數學信息,進行有效的數學閱讀,
3.3.2創新思維訓練,拓展數學解題思路空間
創新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解題的多樣化上,也體現于學生如何在閱讀數學問題時發現不同的思考路徑.以“簡易方程”的教學為例,學生在解決方程時,往往依賴于一種標準的解法,但如果僅僅依賴某一方法,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解題策略來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如在解答方程“ 2x+3=1 ”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多種解法來提升他們的數學理解.除了標準的代數運算方法,學生還可以通過代入法,甚至通過圖象法來理解方程的解決過程.這種多角度的解題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方程時,能夠從不同的層次理解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思維聯想,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如果方程的常數項發生變化,方程的解會發生什么變化”,這種問題不僅考查學生對方程的基本理解,還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數學題目時,運用創新思維進行靈活的推理與推斷.通過多元解題策略的訓練,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不再僅僅依賴固定的解法,而是能夠從多種思路中選擇最佳解法,這種創新思維不僅提升了他們的數學理解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使他們能在閱讀和理解中獲得更多的視角,
4結語
“讀·思·創\"模式的提出與實踐,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為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向.通過這一模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激發探究精神,還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思維,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積累,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引導與發展,注重知識、思維與創意的有機融合,努力打造一個有深度、有廣度的數學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張霞.淺談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人民教育,2020(18):79.
[3]龔朱紅.如何正確認識并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J].人民教育,2024(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