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腦力勞動應當與創造性的活動結合,作業不應成為懲罰或枯燥的練習,而應成為點燃思維火花的工具.[作業是課堂的延伸,不能簡單重復教科書,它既要讓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也要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前備知識的局限,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普遍存在類型單一化傾向:過度傾向以鞏固技能為目標的基礎訓練類作業,而合作型、實踐型作業則相對匱乏.作業設計中也時常存在層次性缺失、與生活實際聯系較弱、創新性不足等現象,以及沒有注重前后知識的關聯,無法促進學生形成有效的知識連接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也降低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因此,數學作業設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緊扣教學自標,設計基礎作業
數學作業的內容要緊扣教材,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也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度,題量適中.同時,既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稅率\"問題后,教師可以結合國家稅收設計如下作業.
作業我國稅法2019年1月1日起對工資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如下表所示.

(1)童童爸爸每月工資是17000元.他每月應當交稅多少元?
(2)童童爸爸的條件符合《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辦法》中的一項,可以享受每月3000元的免繳稅額度.她爸爸實際每月拿到工資多少元?
該作業第(1)小題難度適中,可以考查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第(2)小題在此基礎上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提高了難度,既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也發展了其知識運用水平,激發學習熱情
2根據學生需求,設計分層性作業
根據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HGardner)在《智能的結構》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涵蓋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等多個方面,這意味著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智能優勢和學習需求.[2]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在作業設計中也要“按需供給”.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時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如基礎型、提高型、拓展型等作業形式.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自主選擇作業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建立數學自信.例如,在學習“時、分、秒”后,教師設計以下三道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道或幾道作業完成.
作業1李師傅每分鐘做8個零件,5分鐘做了多少個零件?
作業2小紅媽媽從家到單位要用40分鐘,如果她8:00上班,她最晚在什么時候要離開家?
作業3小紅從一樓走到三樓要用12秒,以這樣的速度從一樓走到四樓共要用多少秒?
作業1為基礎題,學生都能完成,從而鞏固了所學知識;作業2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逆向思維能力提供了助力;作業3進一步提高難度,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樣的3種作業類型既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又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
3培養創新意識,設計開放作業
數學作業的啟發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適當激發、數學解題思路的適度引導,乃至數學學習方法的適當點撥.它促使學生在掌握相應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進一步理解其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獲得一定的數學學習經驗,掌握相應的數學探究方法,學會數學學習.在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變式等方法選擇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題目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方法,在啟發中探究學習,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開放性作業.

作業如圖所示,已知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為30平方厘米,求整個環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問題1大正方形的邊長和大圓有什么關系?小正方形呢?
問題2如果大正方形邊長用 R 表示,小正方形邊長用 r 表示,陰影部分面積可表示為什么?
問題3環形面積是多少?
教育學家皮亞杰(J.Piaget)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中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構建新的認知結構.[3組合圖形時常是學生學習的“攔路虎”.由于條件隱蔽難度大,學生經常找不到突破口,從而產生畏難情緒.而本作業通過3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厘清思路,分解難點,有效降低了思考難度,使學生較順利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為學生今后遇到類似困難提供了方向與信心.
4聚焦數學素養,設計跨學科融合作業
作業的設計應當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揭示不同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與整體性;體現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重要用途,促進學科間融合;實現課內外聯系,體現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真正讓數學作業承載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橋梁作用.數學作業在設計中既要注意前后知識的銜接,也要注意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在跨學科作業設計的理念下,數學知識不應孤立存在,而是要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融合.例如,在學習了“比的應用”后,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
作業同學們,請準備兩盆相同質量的綠植,如一盆綠蘿,一盆吊蘭.將它們放置在光照、溫度等條件相同的窗邊,每天給兩盆植物澆等量的水.連續觀察15天,每三天記錄一次兩盆植物的質量變化(可借助小型電子秤).思考造成它們質量增加的原因,如光合作用效率、根系吸收能力等,以科學觀察報告的形式呈現.報告中需包含數據記錄表格、計算過程以及不少于60字的原因分析.
通過綠植培育這一充滿趣味且安全易操作的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科學探究情境中.計算質量的增加量,強化學生對比的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將數學運算與科學觀察緊密結合.分析質量差異原因,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釋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究精神,使其深刻體會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用于量化分析的重要價值,提升跨學科綜合素養.
5結語
結合核心素養的有效作業設計,既能夠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掌握數學技能和數學方法,還能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既要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需求相統一,還要具有挑戰性,發掘學生的潛能.教師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加深對核心素養的理解與學科知識的把握,提升作業設計能力,讓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成為學生發展各種核心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H·加登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3]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