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治療慢性頸肩痛的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制。方法 選取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醫院收治的60例慢性頸肩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非甾體抗炎藥聯合肌肉松弛劑的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采用以風池、肩井、天宗、合谷等為主穴的標準針灸治療方案,均持續治療4周。比較兩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VAS)]、頸椎功能障礙程度[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炎癥介質[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肌肉微循環血流量及臨床療效。結果 實驗組治療后,VAS、N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微循環血流量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灸治療慢性頸肩痛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頸椎功能、抑制炎癥反應,促進局部微循環。
關鍵詞:慢性頸肩痛;針灸治療;臨床療效;頸椎功能;炎癥介質
慢性頸肩痛是一種以頸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疾病,多由長期不良姿勢、頸肩部軟組織勞損或慢性炎癥引起。其病理機制復雜,主要涉及肌筋膜緊張、局部炎癥反應及血流循環障礙等因素[1]。長期慢性頸肩痛不僅顯著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睡眠障礙、情緒調節障礙及焦慮抑郁等問題。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病情。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治療慢性頸肩痛的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制。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醫院收治的60例慢性頸肩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6.23±8.14)歲;病程2~36個月,平均病程(15.84±6.25)個月。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0~63歲,平均年齡(45.87±7.92)歲;病程3~34個月,平均病程(16.32±5.8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疼痛診療指南》中慢性頸肩痛的診斷標準[2];年齡18~65歲;病程>3個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障礙等全身性疾病;近1個月內使用過其他可能干擾研究的治療方式(如理療、針灸、藥物治療);伴有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規范化藥物治療方案
予以患者非甾體抗炎藥塞來昔布膠囊,200 mg/次,1次/d,于餐后30 min整片溫水吞服,療程共計4周,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疼痛及炎癥反應;肌肉松弛劑硫普羅寧片,口服,50 mg/次,3次/d,飯后服用,連續用藥4周,用于緩解頸肩部肌群的緊張與痙攣,減輕肌源性疼痛。整個治療過程中,建議患者配合功能鍛煉,如每天進行1~2次頸部伸展活動,包括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及肩部環繞運動,每次鍛煉控制在10~15 min,并根據個體耐受度及時調整,避免劇烈活動導致二次損傷。
1.2.2 實驗組實施針灸治療干預
選穴方面,采用主配結合原則。主穴選取風池、肩井、天宗、外關、合谷、曲池;配穴依據個體化表現加選頸段夾脊穴及阿是穴。治療操作嚴格按照標準針刺規范執行。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充分暴露針刺部位后,采用75%酒精常規消毒皮膚表面。使用規格為0.25 mm×40 mm的一次性無菌不銹鋼針,垂直或斜刺入穴。風池、肩井、天宗穴采用直刺,進針深度約25~35 mm,得氣后施以中等強度提插捻轉手法,每次操作時間控制在15~20 s,以患者產生酸、脹、麻、重等針感或局部向下放射感為宜。合谷、曲池、外關則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深度約15~25 mm,不做強烈刺激;夾脊穴與阿是穴根據壓痛點選位,可斜刺或平刺,深度10~30 mm,適度行針后即行留針。每次治療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10 min常規行針一次(提插捻轉各5~10次),以維持針感效應。每周治療3次(隔日進行),每療程共計4周,即總計12次治療。針刺過程實時評估患者反應,確保安全性與舒適度。治療期間患者避免劇烈頸肩活動,鼓勵配合中度舒緩動作,以增強療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0代表完全無痛感,10表示極度疼痛以至于難以忍受。(2)比較兩組頸椎功能:治療前后,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估,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3)比較兩組炎癥介質:治療前后,抽取其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上層清液,檢測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比較兩組肌肉微循環血流量:治療前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檢測頸肩部肌肉局部血流量,數值越高表示局部微循環血流改善越顯著。(5)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完全緩解且頸肩功能恢復正常,為痊愈;疼痛顯著緩解且頸肩功能明顯改善,為顯效;疼痛有所緩解且頸肩功能部分改善,為有效;疼痛及頸肩功能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疼痛程度和頸椎功能比較
實驗組治療后VAS、N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炎癥介質和肌肉微循環血流量比較
兩組治療前,IL-6、TNF-α及微循環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指標均明細改善,且實驗組治療后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微循環血流量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慢性頸肩痛的發生常伴隨肌肉持續性緊張與深層筋膜黏連,導致神經肌肉功能失調和代謝廢物滯留,進而誘發疼痛感受器敏化和炎癥級聯反應。現代研究認為[3],慢性疼痛的發生機制已不僅是局部結構性損傷模式,更是一種由中樞感知機制調控失衡引發的綜合性病理狀態[4]。該過程涉及外周感受器、脊髓背角及腦干等多個環節的異常傳導與整合。慢性頸肩痛患者往往存在痛覺敏感性增強、去抑制性通路功能減弱及神經網絡間的可塑性改變,其主要病理表現為對外部刺激的過度反應和疼痛持續性延長[5~6]。
中醫將慢性頸肩痛歸屬于“痹證”范疇,認為其病因主要與風寒濕邪、氣血不足及經絡瘀阻等因素相關[7]。針灸治療強調“以通為用”,借助調氣行血、疏通經絡之法,恢復經脈運行與氣血平衡。針灸通過作用于特定腧穴,能夠激活皮層-丘腦-腦干網絡,調節中樞痛覺通路的興奮狀態,有助于“下調”慢性痛閾,打破痛-炎-痙攣的惡性循環。相關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針刺刺激可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島葉、扣帶回等與情緒調節和疼痛感知密切相關的區域,進而產生中樞抑痛效果[8]。與此同時,針刺通過調節脊髓后角神經元放電頻率,可有效降低NMDA受體活性,降低痛覺信號的突觸傳遞效率,從而發揮鎮痛作用。在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層面,針刺刺激通過激活下丘腦旁核,調控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提升皮質醇的節律釋放,從而發揮抑制機體炎癥反應的作用。此外,針刺還能激活巨噬細胞極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免疫監視功能,促進抗炎因子(如IL-10)釋放,并下調促炎因子(如IL-6、TNF-α)的表達,從而在分子層面阻斷炎性因子的正反饋通路,抑制慢性炎癥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實驗組治療后,VAS、N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灸可顯著緩解疼痛,改善頸椎功能,療效確切。炎癥因子方面,實驗組治療后,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微循環血流量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灸可有效抑制機體驗證翻譯,改善局部血液灌注和組織氧供,促進損傷組織修復與代謝產物清除,從而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慢性頸肩痛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頸椎功能、抑制炎癥反應,促進局部微循環。
參考文獻
[1]孫傳海.中醫針灸綜合治療頸肩腰腿痛的臨床療效觀
察[J].智慧健康,2020,6(3):123-124.
[2]張思雅,劉曉龍,胡滟琦,等.頸痛患者手法治療:最佳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全科醫學,2023,26(11):1305-130.
[3]王雪嬌,常晶瑩,于翔.平衡針灸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24,43(9):132-134.
[4]趙先一.針灸結合循經推拿治療老年頸肩腰腿痛患者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24,43(9):134-135,168.
[5]王閏民,南茜,畢海,等.基于靜息態功能核磁技術研究針刺治療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進展[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41(3):100-104.
[6]董巍,孫培養,金誠久.針灸結合深部肌肉刺激對頸肩痛患者疼痛程度、炎癥狀態及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23,36(8):107-111.
[7]勾志靜,王淑潔,陳靖軍,等.蒼龜探穴針法聯合溫灸、刺絡放血治療慢性頸肩痛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3,41(9):230-233.
[8]鐘志敏.經皮射頻熱凝治療對慢性頸肩痛患者疼痛與炎性因子的影響[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22,6(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