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7):183-185.
中圖分類號:D035;JO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83-03
1文化引領的內涵
文化引領作為組織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主要通過價值觀念的深度塑造與行為模式的系統重構來發揮功能。在價值觀念層面,文化引領的作用是建立統一的思想理念體系,簡而言之,就是讓所有成員在思想上保持一致,這樣在遇到復雜問題需要作決定時,各成員心里都有同樣的價值標準可以參照,最終確保整個組織的行為協調統一且方向明確。在行為模式層面,文化引領負責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工作準則,具體而言就是要把這些文化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個細節中,讓優秀的文化基因真正成為推動組織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1]
2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的意義
2.1提升公共管理的人文關懷
藝術融合根本性地重塑了公共管理的內在品格,將剛性的制度執行轉化為富有溫度的人性化服務。在公共空間放置一些藝術裝置,實際上就是為了傳遞情感,讓原本冰冷的行政程序變得有溫度,群眾在辦事時也能感受到精神上的關懷。藝術語言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能夠打破官民之間的情感隔閡,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一些藝術形式來表達對公眾的深切關注,這樣公共管理就有了情感共鳴的載體。當文化內涵注人公共政策中時,政策就不只是解決實際問題,還關照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管理者開始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思考公共服務的設計,群眾在參與公共事務時能夠體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人文關懷,公共管理的目標從效率導向轉向人本導向。
2.2提升公共政策的傳播與接受度
藝術表達形式顯著降低了復雜政策內容的理解門檻,抽象的法規條文轉化為生動直觀的視覺符號或音樂節拍。通俗地講,就是把那些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法律條文變成普通人一看就懂的圖像或音樂,這樣群眾不需要專業知識背景也能快速理解政策要點。文化符號能夠激活受眾的情感認同機制,政策宣傳不再是單調的文字說教,而是借助戲劇表演、街頭藝術等形式引發公眾的心理共鳴,政策接受從被動灌輸轉向主動吸收。藝術創作本身就具有互動性,這為政策對話提供了新的平臺,公眾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收政策信息,政策傳播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藝術化的政策表達方式在公眾心中留下持久印記,政策理念內化為價值觀念,傳播效果從短期告知延續至長期影響。
2.3促進社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公共管理與藝術的深度融合為傳統文化注人了現代治理理念,古老的文化形式在管理實踐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管理者運用現代治理思維重新闡釋傳統文化內涵,使歷史文化資源成為當代公共服務的重要支撐[2]。藝術創新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應用催生了獨特的文化表達形式,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管理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時代標識的文化創新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藝術融合的推動下實現了供給側改革,文化產品的創作思路更加貼近公眾需求,文化傳承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3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的可行性
3.1文化資源的支撐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各地區獨特的文化傳統構成了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素。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理智慧為現代公共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鑒,古代的德治理念、民本思想等文化內核與當代藝術表達方式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蘊的管理模式。文化設施網絡的日趨完善為融合實踐創造了物質條件,博物館、文化館、藝術中心等場所成為公共管理活動的重要載體,管理者能夠借助既有的文化平臺開展多樣化的公共服務。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相關的保護機制、傳承方式為公共管理注人藝術元素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參考。
3.2技術手段的保障
現代信息技術為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主要體現在數字化平臺的構建與智能化工具的應用兩個維度。數字化平臺方面,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架構為藝術作品的數字化存儲、傳播提供了穩定基礎,使藝術資源能夠實現跨地域、跨時間的無障礙共享,政府部門能夠建立統一的數字藝術資源庫,為各類公共管理活動提供豐富的藝術素材支持。智能化工具層面,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突破了傳統藝術表現的局限性,能夠根據不同政策主題自動生成相應的藝術呈現方案,實現個性化的政策解讀體驗。移動互聯網技術打通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即時溝通渠道,讓藝術化的政策傳播能夠精準觸達目標群體,形成高效的反饋循環機制[3]。
3.3社會合作機制的建立
社會合作機制的建立為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創造了多元參與的協同環境,關鍵在于跨界合作網絡的構建與資源整合模式的創新。合作網絡層面,政府部門主動與藝術院校、文化機構、創意企業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專業互補的協作聯盟,藝術家的創意思維能夠為公共管理注人新鮮活力,管理部門的實踐經驗則為藝術創作提供現實土壤,雙方在深度合作中實現優勢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資源整合方面,建立統一的項目管理平臺,將分散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進行系統性配置,形成高效的資源調配機制。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多方主體都在明確的合作框架下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公共管理創新實踐,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多元治理格局。
4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4.1觀念障礙
觀念障礙構成了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的根本性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傳統管理思維固化、專業領域認知偏見以及社會接受度滯后三個層面。傳統管理思維方面,長期以來,公共管理強調規范性、程序性,管理者習慣于依據既定規則執行任務,認為藝術介人會影響管理的嚴肅性,削弱政府的權威性,導致在實踐中缺乏主動融合的內在動力。專業認知偏見層面,管理學界往往將藝術視為裝飾性的輔助手段,忽視了藝術在提升管理效能方面的核心價值,藝術界則認為與公共管理的結合會損害藝術的純粹性,限制創作自由,雙方的專業壁壘阻礙了深度融合的實現。社會接受度方面,公眾對政府運用藝術手段存在質疑態度,擔心增加財政負擔,認為是形式主義的表現,缺乏對融合發展實際效益的客觀認知,形成了社會層面的阻力,需要長期的觀念轉變過程才能真正建立起支持融合發展的社會共識。
4.2體制機制問題
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缺乏支撐融合發展的制度框架,各部門之間的職能邊界過于清晰,導致跨領域合作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文化部門與其他行政部門在預算編制、項目審批、人員配置等方面各自獨立運行,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使融合項目往往陷入多頭管理的困境。績效考核體系的單一化進一步加劇了部門間的壁壘,傳統的考核指標主要關注數量化的管理成效,藝術融合所產生的軟性價值難以量化評估,管理者因為擔心考核結果而缺乏創新動力。資源配置機制的剛性也制約了融合實踐的開展,財政預算按照傳統的部門職能分配,跨部門的融合項目難以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項目資金往往需要在多個部門間反復協調,增加了實施成本。人才流動機制的不暢通同樣構成了重要障礙,公共管理領域與藝術領域的人才交流渠道有限,缺乏既懂管理又具備藝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現有的人事制度也難以為跨領域人才提供合
適的職業發展路徑。
4.3融合模式單一
公共管理與藝術的融合模式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間的藝術裝飾,如在城市廣場、公園、商場等地設置雕塑、壁畫等。這種簡單的融合方式僅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藝術在公共管理各個環節的潛力。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藝術的參與度較低,未能將藝術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創新思維等融入政策設計之中。在公共服務領域,雖然開展了一些文化藝術活動,但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沒有形成與公共管理其他服務項目有機結合的模式[4]。
5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的路徑
5.1創新理念
樹立文化引領的融合理念是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的關鍵。以往的公共管理主要是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而藝術被當作獨立的審美與創作領域,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文化本身包含著價值觀、審美情趣和歷史記憶等豐富內容,將文化理念融入公共管理與藝術的結合中,實際上就是讓公共管理不再只是冰冷的行政行為,而是要以文化為導向,注重人文關懷,把藝術所承載的美好價值傳播給大眾。例如,在城市規劃這個公共管理領域,以往可能更多考慮功能布局,而忽視了城市的文化特色與藝術氛圍。如今,在文化引領下,規劃者應思考如何融入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以藝術化的設計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過融入唐朝文化元素,以燈光秀、演藝等藝術形式打造出極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地標,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又增強了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公共管理部門和藝術從業者都需要轉變觀念。公共管理部門要認識到藝術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主動為藝術的發展和融入創造條件;藝術從業者則要意識到自身作品對公共空間和社會發展的責任,積極參與到公共管理事務中,以藝術作品傳遞正能量,反映社會問題,促進公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思考。
析相結合的綜合評估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建立公共管理與藝術領域的人才交流平臺,設立專門的培訓項目培養復合型人才,制定靈活的人事政策為跨領域人才提供職業發展通道,鼓勵管理人員參與藝術實踐,促進藝術工作者深人了解公共管理實務[5]。
5.3創新融合模式
情景式融合模式將藝術元素深度嵌人公共管理的具體場景中,管理者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設計相應的藝術化表達方式。在講政策時,開展戲劇表演、音樂創作等,把復雜的政策內容變成好看的藝術作品,公眾在看戲聽歌時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政策理念。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把藝術設計融入服務環境中,營造出溫馨舒適的氛圍,讓公眾體驗感更好。管理者還能根據不同季節、節日等情形,進行主題裝飾,讓公共空間有文化味,管理工作具有藝術氣息。參與式融合模式強調公眾的主體作用,鼓勵公眾參與藝術化的管理活動。可以設計一個公眾藝術參與平臺,邀請公眾創作一些能體現社區治理情況的藝術作品,在此過程中加深其對管理政策的理解和認同。開展藝術化的民意征集活動,組織創意工坊、藝術沙龍等收集大家的意見建議,讓政策制定過程更民主。數字化融合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融合空間,開發藝術化的政務服務應用程序,將辦事流程設計成游戲化的互動體驗,提升公共服務的便民程度。
6結語
文化引領下,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代表著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向,體現了新形勢下公共管理理念的深刻變革。公共管理與藝術融合發展不僅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還能為社會治理注人深厚的人文底蘊,實現管理效能與文化價值雙重提升。正因如此,在面對觀念障礙、體制機制等現實挑戰時,需在理念更新、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起適應融合發展要求的新型治理體系。
5.2創新體制機制
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成為推進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需要在現有行政架構基礎上構建專門的統籌協調平臺。設立文化藝術與公共管理融合發展委員會,統一規劃相關項目的實施方案,協調各部門間的資源配置,建立定期會商制度確保信息暢通。同時,完善項目管理流程,制定融合項目的專項管理辦法,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跟蹤監督機制。重構績效評價體系同樣至關重要,需開發適應融合特點的多維度評價指標,將社會效益、文化價值、公眾滿意度等軟性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建立定性評價與定量分
參考文獻:
[1」石嘉琳.文化認同:城市公共管理的新維度[J」.云端,2025(11): 14-16.
[2]黃熠晨.公共管理視角下融合時代城市文化建設探討[J]:環球人文地理,2024(18):152-155.
[3]劉在軍,楊翔軍.公共管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新視角[J」.文化產業,2024(22):10-12.
[4]薛佳音.基于公共管理有效性的文化互動與融合機制構建[J].國際公關,2024(12):13-15.
[5」王丹.融合時代城市文化建設策略研究:從公共管理視角[J].中國報業,2024(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