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歌舞劇舞臺監督中的藝術管理融合與創新路徑探究:以歌舞劇《大海銘記》為例[J].藝術科技,2025,38(7):180-182.
中圖分類號:J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80-03
近年來,以歷史文化遺產為題材的舞臺作品,呈現出非遺元素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顯著特征。歌舞劇《大海銘記》通過整合提線木偶技藝、南音曲藝與數字媒體技術,構建起具有時空穿越感的舞臺敘事體系。為此,本文著重闡述歌舞劇《大海銘記》在創作與呈現過程中,舞臺監督團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與組織管理雙軌并進的模式探索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有效路徑。
1歌舞劇《大海銘記》與舞臺監督概述
1.1歌舞劇《大海銘記》
歌舞劇《大海銘記》通過講述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描摹了一個超文化語境的藝術契約與個體信念之間的故事。忠臣之子林旭帶著父親“十年之諾”的囑托,在刺桐傀儡戲“錦升班”陳班主和他的女兒若蘭的幫助下,懷著讓提線木偶戲走向世界的執念,歷盡艱難,最后到達亞歷山大港完成了“十年之諾”的演出[1]。劇中涉及從中國刺桐港口出發到遇險漂泊再到亞歷山大港的一系列情節故事,同時表現人物命運與集體信仰沖突的個體思想困境,既有面對災難的抉擇和逃避,又有面對不同文化與藝術的堅定。這部作品詮釋了主角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傳播和發展誠信美德的感人故事。
劇中有兩個海上絲綢之路港口一刺桐港和亞歷山大港在劇中輪番交替出現,一方面,它展現了宋元時期富商巨賈之間的貿易往來,另一方面,利用木偶戲跨國演出的戲劇事件反映東西方在戲劇、音樂、貿易等方面的深層關系。劇中音樂融合有南音與交響音樂相結合的方式,是各種文明以藝術形式共存的現實[2]。全劇從不同角度出發,用藝術交際的方式看待“承諾”這一主要議題,以海上航行場景描繪主人公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展開,是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創者的致敬。劇中不僅還原了古代海上商貿的線路,更是以舞臺藝術的形式,使誠實守信、海納百川的精神成為現代觀眾可體味的文化符號。
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路,在當代文化藝術創作中釋放出新的價值。歌舞劇《大海銘記》以刺桐港與亞歷山大港兩個港口城市為視點,融合提線木偶表演、南音等傳統民間藝術,搭建了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平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當前各類舞臺藝術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在應用多媒體視聽藝術方面呈現嶄新的態勢。舞臺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尤其是多媒體視聽藝術的介入,能夠提升舞臺藝術表現力。
1.2舞臺監督
在舞臺藝術創作過程中,舞臺監督職位貫穿從前期籌備至最終演出的全周期,既是藝術創作的技術保障者,也是團隊協作的中樞協調者。其工作內容涵蓋從對文本理解的創意把握到排練階段的技術準備,以及演出現場的工作操作,這些工作內容都涉及對舞臺監督的操作規范以及問題解決規則的設計,以便將舞臺藝術化的想象性空間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技術模型。在一個藝術生產鏈條中,舞臺監督須具有燈光、音響、技術、舞臺等各項專業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并建構一套協調演員與技術員之間有效溝通的途徑,以消除創作過程中存在的創作信息差現象。
舞臺監督工作最重要的是進行全過程控制和綜合技術調度。在工作中,必須參與與介入導演的創意和技術策劃工作,按戲劇類型的特點,建立相應的舞臺技術系統;在技術融合環節,負責控制和調度燈光CUE點編程、音響聲場調試、機械運動軌跡測算等所有技術因素的聯合測試,并從預演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在正式演出中,不僅需保障預先確定的技術方案的實施,更需通過處理技術意外和事故達成任務目標。在此過程中,舞臺監督主要利用建立的多方面多方式的溝通聯系機制,使藝術表達的主觀性和技術手段的客觀性相互轉化,在實踐中成為任務指示的目標值,使藝術和技術展示有機、和諧。
2舞臺監督在提升戲劇舞臺藝術中的作用
2.1保障演出流程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作為最重要的協調人、矛盾處理的主體,舞臺監督扮演著全面保障演出順暢的重要角色。從劇本解讀到技巧融合,從彩排培訓到正式演出,舞臺監督全時全程參與到演出的整體藝術創作過程中,擔當著橫向各部門溝通的“總司令”。例如,在試驗性的劇目中,除需注意每個表演空間的單一性與統一性之外,還要警惕由時間上的錯亂導致的段落破碎,也要防止因設備突發故障導致的危險[3]。傳統提線木偶戲往往采用固定的舞臺空間來建立相對穩定的行為流程,而在多元空間表現形式下,能夠對整體層面進行更大程度的掌控和有效的把控。因此,為了使劇目嘗試所能帶來的藝術成果的最大可能性及防止事故的發生,舞臺監督需通過技術研究會、應急應對預案、規范化工作方案的制定,建立靈活的工作制度,以保證良好的輸出質量,從而為戲劇藝術成果的輸出提供安全保障。
2.2提升藝術呈現的精準度與統一性
舞臺技術工作者需準確把握每一個技術細節,將導演的大致理念轉化為可落實的技術手段。例如,運用燈光技術在展現海上風暴的驚險場景時,以藍白色冷光為主,通過快速變換的光影和強烈的明暗對比,營造出波濤涵涌、危機四伏的緊張氛圍,并采用成像燈逆光投影,表現陳班主與杜威在船上激烈的搏斗中的場景。在運用音樂效果時,通過多聲道音響系統,實現聲音的立體環繞效果。例如,在海上航行場景中,海浪聲從不同方向的音箱傳出,模擬出船只在波濤中前行時聲音的動態變化;在舞臺上不同區域發生的對話或表演,也能通過精準的聲音定位,讓觀眾清晰感知聲音的來源,增強舞臺表演的空間感和真實感。
2.3推動資源整合與創新實踐的落地
舞臺監督通過集中與融匯現代技術手段,成為現代戲劇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出于對技術資源整合過程中VR虛擬預演、AR疊加場景等新事物的應用成效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的考量,既要從技術整合的高投人與社會效益提升間尋求平衡點,又要在技術手段呈現與文藝作品表現力之間作藝術效用的比較與篩選。例如,在多媒體戲劇創作中,舞臺監督需對多媒體技術呈現、舞臺背景裝置設計、相關影像制作及演出方法等多方面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在虛擬影像制作上,應提出數字影像與背景實物相適應的問題,盡可能呈現影像的高分辨率,但同時應通過現場機械設備移動軌跡的改進避免漏洞[4]。此外,在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現代化呈現時,需對非遺道具改良提出建議,如減少提線木偶提線的重量等。
3歌舞劇《大海銘記》在舞臺監督中的藝術管理融合與創新路徑
在技術手段的加持下,歌舞劇《大海銘記》在舞臺空間和視覺效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彰顯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無限潛力。
3.1創新舞臺技術應用
歌舞劇《大海銘記》運用了綠色心理學結合舞臺節奏,將人的感情形象變為能夠看到的光語言,在描繪主角林旭和若蘭相戀時用淡淡的粉色光照緩緩出現,從對自然的暖感表現上加上一種有熱度的情感,呈現人與人越來越親昵的關系。導演組根據劇情需求預估燈光變化的節點,打造出燈光調節和人動空間移動的聯動調度,控制燈光點位和主演之間對話爆發的準時性匹配度。在碰到大風大浪之類的重大沖突時,藍白色燈光閃爍速度配合音樂的節奏,表現強烈的緊張感[5]。技術的運用需要在實際排練過程中由導演組調試,保證規則化的技術標準和藝術化自我的融洽,讓導演的設計思維變成實際行動。
多技術融合協作創新的應用策略,是將舞臺燈光、多媒體、舞臺機械與裝置運用以及當地特色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可利用升降舞臺的高度變化,實現場景的快速轉換。例如,錦升班一行人從刺桐港出發起航前,奶奶送別諾蘭的場景切換中,升降舞臺緩緩下降,產生兩個時空場景,模擬船只起航駛向大海,奶奶身影漸行漸遠;在展現宋元時期刺桐港和亞歷山大港的繁榮景象時,投影出熱鬧的港口、繁忙的貿易場景等,豐富了舞臺背景,增強了歷史感和時代感。另外,舞臺美術設計以宋元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海洋元素為靈感,打造了逼真的刺桐港、船只、亞歷山大港等場景。運用了大量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配合燈光效果,營造出古樸、真實的歷史氛圍。在提線木偶表演過程中,需依靠舞臺管理員調節燈光角度和投影到幕布的透光率的強弱,避免虛化物像與實像之間的銜接斷層。
3.2與藝術創作團隊溝通協作
在項目開始階段,舞臺監督根據文本研究、創意陳述組建了跨職能合作的一致性溝通體系框架。各部門團隊通過參與導演組的劇目研究排練會議、觀看排練前學習導演組對角色表演和景致造型的設計方法,以導演采用的燈光、音響的強弱變化體現出主角林旭愛恨情仇的情節轉折為例,光影需要燈光設計依據角色的臺詞節奏和肢體表達來設置追光強弱的曲率,讓其波峰與人物情緒的波峰重合在一起。音響部門也要將交響樂中低頻部分回響的高低比例調整妥當,與燈效呈現合二為一,造成視覺沖擊的觀感。這不僅需要各部門團隊具備較強的藝術解說能力,還能將繁雜的理論轉化成科學可測量的科學數據,在彩排過程中完成從藝術設想到實際制作的轉化。
在執行的技術環節,以舞臺監督組為牽頭的技術開發為藝術呈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視角,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安全和藝術新的平衡體系。為配合導演將虛幻和現實融為一體的夢工廠的展現需求,多媒體專家和舞臺美術設計組配合制定了一系列檢測屏幕的光穿透率方案,通過在影像透明度參數上的微調,讓木偶劇中真實的線條與數字制作的海洋背投形成具有縱深感的視覺效果。其中,要解決導演組主觀想象和科技實現能力之間的矛盾問題,這就是舞臺監督長于做的工作。要組織技術方案例會,將導演的籠統訴求翻譯成可視可感的影像模型,并在反復迭代過程中驗證技術的安全性。
3.3技術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一方面,要對不同類型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與管理。燈光技術員需掌握編碼原理以及色彩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使燈光發生明暗變化,不僅要與戲劇的節奏一致,還要能體現人物情緒的傳達,如主人公林旭在發表激動的演說時,主打人物追光強弱的程度變化要根據其說話速率大小來匹配。針對音響團隊,除基本的混音功能外,需掌握閩南地區的特殊樂器音色特點,將洞簫、南琶、四寶、壓腳鼓等具有南音、梨園特色的音色加進交響樂聲軌中,與現代藝術獲得良好的聽覺融合。而對于舞臺設備操控員的培訓,則更應注重對布線行進路線、突發意外的應對方案等。另一方面,要聘請行業專家定期舉辦講座,了解并掌握新的舞臺劇技術認識,了解市場前沿,通過知識和技能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進團隊良性發展。
4結語
歌舞劇《大海銘記》是一部集諸多藝術形式于一體的原創綜合音樂舞蹈表演,通過光影設計的心靈反射、機器設備的時間與空間提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譯等方式,舞臺管理部門將其轉譯成可執行的技術語匯,讓作品具有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并提升其在當代舞臺上的表達能力,呈現出“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路線—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長度和文化厚度。因此,要為舞臺藝術創新開拓新路徑,為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注入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胡天驥.舞臺多媒體影像的特殊性及與舞臺藝術的融合[J].演藝科技,2023(3):70-74.
[2」王岑伊.數字化時代下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挑戰及其出路[J].中國戲劇,2024(3):30-32.
[3」李杭.歌劇演出中舞臺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藝術大觀,2025(5):55-57.
[4」張莉麗.舞臺監督在提升戲劇舞臺藝術中的作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5(2):66-68.
[5」張瓊.溝通協調在舞臺監督管理中的價值分析[J」.匠心,2024(1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