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輿論場上不斷更新的青年標簽,不應只看到一些浮在標簽表面的消極與不安,更需從中透視這一代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面臨的迷茫,聽見他們真正的訴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脆皮”“累點低”“智性腦”“偷感青年”“積極廢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形容年輕人的新詞蹦出來,這些詞也往往被當作特定的標簽貼在年輕人身上。
面對形形色色的標簽,大家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人覺得貼不貼標簽都無關緊要,“標簽既然可以貼上去就可以撕下來”;也有人認為貼標簽讓人物形象更加具象;還有人則十分抗拒“被代表”,“貼標簽其實就是輸出自己的偏見,自己有什么樣的偏見就會給別人貼什么樣的標簽。”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年輕人被標簽化這一現象呢?
解讀青年的“快捷方式”青年群體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難免被“顯微鏡式”地觀察。尤其當年輕人一有“與眾不同”的舉動,就可能會被快速捕捉、放大,用來描述其行為特點的標簽也就自然而然冒出來。有學者把這些標簽看作社會用來解讀年輕人的“快捷方式”。
有些標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比如,過去人們用“溫室的花朵”來代稱部分被家庭寵愛的80后、90后獨生子女;有的標簽則是把年輕人的“個性化表達”泛化了,比如,性格內向、喜歡獨處的人通常被一個“宅”字概括,之后“宅”就慢慢變成了年輕人的群體標簽;還有些標簽最初源于年輕人自己的奇思妙想,他們用“自嘲”甚至“自黑”的方式來尋找同齡人間的共鳴,比如一些人用“退堂鼓表演藝術家”“耳機依賴患者”“白日夢工廠廠長”等話語來描述自己。
給年輕人貼標簽,在國外也很常見。“bedrotting”在TikTok上很火,用于形容年輕人一到休息時間就喜歡“在床上擺爛”的境況。
從心理學角度看,凡是標簽都具備定性的引導效應,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會在某種程度上作用于個人或群體,產生個性認知與自我身份認同。說白了,當大家習慣用某個標簽稱呼一個群體時,個體會有意識或者沒意識地按照標簽去改變自己做事的方式,慢慢地就變得和標簽描述的樣子相近了。
誠然,像“元氣少女”“陽光男孩”等正向的標簽可以發揮很好的引導作用,但倘若只在年輕人的行為表象上做文章,將他們生硬地簡化為一個個扁平化的標簽,甚至一葉遮目,放大個體行為,讓整個青年群體承受指責與非議,這恐怕對年輕人的成長沒有益處。
標簽背后的理解鴻溝
在長大成人、步入社會的過程中,有些年輕人會忍不住抱怨身邊的前輩,總覺得他們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也不理解自己心里在想什么。與之相對的是,已經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的那一代人,有時也發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甚至用“垮掉的一代”等標簽來定義年輕人的狀態。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話語差異。
一方面,從看似貶義的標簽中,我們需要讀出長輩們的深深關切,他們期望年輕人少吃點苦、少走點彎路,快速成長成熟起來。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從一個個標簽中看到年輕人的困惑與苦惱。比如,部分人用“整頓職場”來批評00后在工作中冒失的為人處世,卻沒有注意到年輕人與職場慣性碰撞時的糾結和無奈。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兩難選擇,許多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摸索應對的方法。
每一代人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場景和表達語境。上一代人的經驗肯定有可取之處,但面對新問題、新情況也不能“照單全收”,有時“你們看不懂”并不等于“他們沒道理”,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年輕人難免有失偏頗,而且還容易忽視年輕一代真正的特點和潛能。
比如,繞開“考公”“國企”“大廠”等職業選擇的年輕人,可能會被貼上“不懂事”的標簽。但在上一代人劃定的“正確答案”之外選擇事業,既是年輕人對現實就業情況的靈活應變,也是“做自己”的勇敢選擇。入行寵物殯葬師、就醫陪診員等新職業的年輕人,或是抓住了風口,或是找到了熱愛所在,換一種角度,這些看似“不懂事”的選擇背后,體現的也正是年輕人的智慧和勇氣。
此外,部分標簽躥紅走熱,也跟刻意炒作有關。年輕人話題自帶流量,一些社交平臺頻頻將“年輕人”推上熱搜榜,除了部分有意義的討論之外,其中不乏以偏概全的話題。有的自媒體甚至故意引導對立情緒的產生和發酵,“污名化”年輕群體。比如,隔三岔五就讓年輕人“被奶茶毀掉”“被熬夜毀掉”等,以驗證這屆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
爭奪年輕用戶無可厚非,但炒作概念、博取眼球的做法并非可取之計。年輕人不僅反感這些標簽,也不愿意被這些標簽“代言”。不少年輕網友表示,類似話題忽視了“年輕群體”在現實中的多樣性,遲早會被人厭倦。拆除標簽,擁抱真實
青年的心態、狀態折射的是時代發展特征,是社會的前沿思潮。如何更好地透過標簽回應、解決年輕人的期待與關切,值得我們反思和追問。
今天的年輕人,成長于相對優渥、溫和的環境,這讓他們擁有了更為富足的內在、更加自信率真的表達。因此,青年群體既不喜歡高高在上的“說教”,也不歡迎華而不實的“贊頌”。面對他們的這些性格特質,我們不妨給予更多的平等對話、更多的理解包容,而不是對個體行為進行過度解讀、強行定義。當我們真正走進青年群體,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自然就能找到情感的共鳴點。
面對輿論場上不斷更新的青年標簽,不應只看到一些浮在標簽表面的消極與不安,更需從中透視這一代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面臨的迷茫,聽見他們真正的訴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比如,談到“剩男”“剩女”的標簽,既要尊重年輕人的自由選擇,也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戀愛時間和空間。像杭州市余杭區、西湖區等基層政府就精心組織了聯誼交友活動,為年輕人創造相互認識和了解的機會。
當然,還需要用更正向的話語重塑青年人的群體形象。“期待效應”認為,傳遞積極期望會促進人的進步,傳遞消極期望則可能讓人自暴自棄。用積極的態度為青年“正名”,既還原標簽之外年輕人的真實面貌,也有助于年輕人的健康成長。而對關切青年的長輩們來說,少些“爹味”說教,承認青年、欣賞青年、為青年發聲,才能真正走進青年心里,與青年攜手并進。
青年的樣子就是社會的樣子,就是國家未來的樣子。我們應該信任年輕人、擁抱年輕人,拆除標簽圍起來的“牢籠”,讓不同的青春擁有同樣的精彩,從而匯聚成時代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