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處于大學階段的大學生其自我意識開始逐漸成熟,他們會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在遇到困難、人際交往和個人情感等問題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一旦這些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調節(jié)就會有向抑郁癥發(fā)展的傾向,從而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大學生活和學習。抑郁癥是一種心境障礙,其主要病癥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認知和睡眠障礙,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思考力、記憶力下降、活動量減少等,持續(xù)時間兩周及以上,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殘、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目前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聯(lián)合心理治療為主,而心理治療中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認知行為療法。本文就認知行為療法在我國大學生抑郁癥中的應用進行一個簡單的綜述。
一、大學生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和危害
根據(jù)《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中國精神衛(wèi)生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shù)9500萬,其中有50%的抑郁癥為在校學生。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結果中顯示,2020年,我國大學生有輕度抑郁的比率為18.5%,有重度抑郁的比率為4.2%。近年來,中國高校大學生罹患抑郁癥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唐慧等研究比較了近十年間中國國內院校大學生的抑郁現(xiàn)狀,篩查出我國大學生綜合抑郁情緒發(fā)生率已到達29.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的王蜜源等利用R3.6.1軟件對這10年國內關于大學生抑郁癥的學術論文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總體患病率為31.38%。李沐蕓、盧新等通過問卷星在網(wǎng)絡上面向全國地方高校大學生發(fā)放抑郁調查問卷,在收集到的663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抑郁癥狀的占168人,其中輕度抑郁115人、中度抑郁50人。杜召云等對來自2所大學的1597名在校生進行抑郁癥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達到重度抑郁癥標準的占2.1%,輕度抑郁癥標準的占42.1%。由此可見,大學生抑郁癥的發(fā)生比率較高。
大學生抑郁心理在學生間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難免會產生抑郁情緒,而這種抑郁情緒一旦稍微處理不善就可能導致抑郁癥。隨著喪文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不斷傳播,一些學生以“喪”為自己的個性,但是如果出現(xiàn)無癥狀的心情郁悶、反應遲鈍、做事提不起興趣、行為活動減少甚至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就要加以警惕。特別是現(xiàn)在多數(shù)大學生心理抑郁時常常是自己默默承受,不愿向他人訴說,也不知道怎么尋求幫助,這給他們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帶來非常沉重的壓力,進而陷入恐懼、焦慮、孤單等負面情緒中,還會對其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無法正常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抑郁癥也會引起注意力、記憶力和思考力等方面的下降,還會加大藥物濫用、吸煙、自殘、自殺等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風險。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告表明,抑郁癥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致死因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出現(xiàn)復發(fā)性抑郁癥,并呈現(xiàn)出長期失眠、各種生理性不適反應,持續(xù)抑郁而無法排解時會出現(xiàn)自傷或者自殺等風險,即便是在不考慮整體抑郁的情況下,在自殺意念量表上的分數(shù)也會持續(xù)上升。
二、認知行為療法的概念
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貝克教授經(jīng)過不斷地去傾聽自己病人的想法,發(fā)現(xiàn)所有的病人都經(jīng)歷過“自動的”負性思維。他開始引導他的患者如何去識別、評估和應對他們一些不合理的、非事實的想法,發(fā)現(xiàn)患者們的病癥很快地得到了改善。為解決患者們的問題并調整他們的這些不合理的(非事實的和/或沒有幫助的)想法和行為,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研究了一種針對抑郁癥病人的短程的、結構化的、著眼于當前的心理治療方法,并將其命名為“認知行為療法”。貝克認為,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抑郁的主要因素包括專注于協(xié)助病人解決心理問題、激活其行為和認知功能、評估和應對自身抑郁狀態(tài)的積極思維,特別是關于自我、世界和未來發(fā)展的負性思考。
三、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
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為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在心理治療中是從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認知的矯正和行為的指導。
認知理論主要以貝克的認知理論為基礎,他認為人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其實是和我們頭腦中的不良認知以及錯誤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聯(lián)系。認知理論在心理治療中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患者去識別自己的一些不良認知,并調整和改變這些與現(xiàn)實不符的認知以及一些絕對化的想法和觀念以及一些錯誤的邏輯思維方式,從而重構與現(xiàn)實相符的認知和思維模式讓其恢復正常情緒和行為。
行為理論主要強調對行為的指導或改變。行為理論主要關注的是個體外在的行為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它強調個體內在的認知和外在的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主要任務在于消除個體的不良行為或矯正個體的偏差行為。
四、認知行為療法在我國大學生抑郁癥中的應用
目前,對于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行為療法已經(jīng)普遍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接受,并在學校和醫(yī)院等單位的心理咨詢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從中國知網(wǎng)中檢索到的關于認知行為療法在我國大學生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到,該心理治療方法能有效緩解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調整其不合理的認知,使其積極融入正常人的學習和生活中。根據(jù)對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通過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對大學生抑郁癥進行心理干預治療的形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個體咨詢,一類是團體干預。
(一)個體咨詢
隨著我國抑郁癥患者的不斷增多,社會各界的學者對大學生抑郁癥患者的研究也不斷增多,目前各高校心理教師、社區(qū)工作者和醫(yī)院的心理醫(yī)生都在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對大學生抑郁癥患者進行個體咨詢,經(jīng)過心理咨詢后的他們都能和平常人一樣在大學里正常學習和生活。
許若蘭曾對一名患有中度抑郁癥且正在吃藥的大二男學生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為期近一年的心理咨詢,使該學生能有效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建東、常保瑞等運用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自我防御機制理論對一位男大學生進行為期3個多月的個案咨詢,咨詢結束后的抑郁自評量表結果顯示該同學無抑郁癥狀。黎華柱從臨床的角度對兩組抑郁癥患者分別使用純藥物療法和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對照研究,并使用BDI、HAMD、DAS、SDSS等量表對其前、后測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能有效治療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并且認知行為療法對抑郁癥的預后有很大的幫助,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在減輕患者的病恥感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徐召從社會工作的角度運用認知行為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對一名患有輕度抑郁癥的女大學生個案進行工作,發(fā)現(xiàn)通過以上理論能有效改善該學生的抑郁情緒,構建起合理的認知,讓該同學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良好的社交。徐金枝等對一名21歲大三女學生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做了8次心理咨詢后,該學生和其家長能明顯感覺到該學生的病情有了很大的變化。
(二)團體干預
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是基于團體的凝聚力和氛圍,使團體成員有一種歸屬感,在團體中能得到團體的支持和信任,通過大家的真誠分享,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因此也有不少的研究學者從認知行為團體治療的角度來幫助抑郁癥大學生走出抑郁,走向正常人的生活。
徐麗紅、戴濤等對100例18-35歲的抑郁癥患者進行對照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藥物治療加之認知行為團體心理治療組相較于藥物治療組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情況更好,由此得出認知行為團體治療能幫助抑郁癥患者形成正確合理的認知和積極的應對方式。楊燕、楊冉明等對招募的80名輕中度抑郁癥狀的大學生各40名作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研究組進行認知行為團體咨詢時間為期8周,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團體咨詢結束后以及結束3個月之后的隨訪對照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論都顯示,認知行為團體心理咨詢對于這些輕中度抑郁癥狀大學生的抑郁病癥的治療起著關鍵性作用。徐慊、鄒曉丹等人在研究認知行為團體干預對抑郁癥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幫助因素時發(fā)現(xiàn),認知行為團體干預方法通過多種幫助因素間的協(xié)同作用能緩解抑郁癥大學生的抑郁癥狀。
五、小結
綜上所述,大學生抑郁癥越來越普遍的存在于我國各個高校中,近幾年關于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大學生抑郁癥的研究越來越多,通過對我國各個學者在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干預方法去干預大學生抑郁癥的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個體咨詢還是團體干預方面,認知行為療法都能很好地緩解大學生的抑郁情緒,調整他們的不合理認知和應對問題的方式,并且能夠將在治療中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使干預效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