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紙鳶掠過田埂的影,是稻香送來歡笑的歌,是螢火蟲點亮夏夜的光。峒山村持續探索農文旅產業融合,讓“山水鄉愁”親近可及。游客們松弛于田園時光,孩子們歡快體驗耕讀野趣,新鄉人在這里尋到了“根”,鄉親們走上了致富的路。在這里,他們都找到了向往的生活。
仲夏時節,萬物生長。依山傍水的峒山村,草木蔥蘢,瓜果飄香,荷花次第綻放,生機盎然。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峒山考察時指出:“峒山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要有大作為。”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12年來,峒山村堅持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山水鄉愁”農文旅品牌,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節假日里“一位難求”
6月18日下午,天空不時飄落細雨,游客尋趣鄉野的興致絲毫不減。
摸魚、抓蝦、采摘、燒烤……在峒山棲客露營基地,大人們相聚閑聊,孩子們盡情撒歡,笑聲回響在林間湖畔。
基地創辦人陳川是峒山人,之前一直在上海做生意。2013年7月,陳川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峒山村的畫面,心里非常激動。
“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總書記的囑托,時常在陳川的耳邊回響,兒時和小伙伴在田野間玩耍的情景,常浮現于他的腦海。
從那時起,陳川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在鄂城區大力引進培育“鄉村創客”“鄉村合伙人”“鄉村CEO”計劃感召下,2022年陳川下定決心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在村黨總支的鼓勵和幫助下,陳川依托200畝的水杉林建起了峒山棲客露營基地。
記憶里的民俗,是忘不了的鄉愁。陳川根據不同時令,開發了一系列親子農事體驗活動,春天赤腳插秧、夏天釣魚摸蝦、秋天收割水稻、冬天打糍粑,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詩和遠方”。
“摘果子、挖野菜、撿雞蛋、抓雞……活動花樣多,好玩!每次來都有驚喜。”趣味活動讓游客“一再回頭”,每到周末,整個營地爆滿,一位難求。
原鄉人保護、歸鄉人筑夢、新鄉人興業。峒山匯聚“三鄉人”力量,除了露營基地,稻香咖啡館、鄉愁記憶館、鄉愁學堂等多種業態也在峒山生根發芽。
目前,峒山打造了38公里村灣環線,建成5公里旅游精品路線,成功創建為AAA級旅游景區。近3年接待游客58萬人次,文旅研學業態年營業額達1500萬元。
新鄉人陳銳是欽成文旅集團湖北區域總經理,他的“鄉愁夢”遠不止這些,他正計劃著引進鄉愁書屋、荷塘落日木屋、70—80年代記憶館等十大主題項目,用3年時間,將峒山打造為“吃、住、游、娛、購”一站式鄉村旅游目的地,讓游客“在峒山看見鄉愁中國”。
蝦稻田里說豐年
6月10日,凌晨2時,60歲的蝦農陳六民穿上防水服,拿上裝備,前往蝦稻田里起蝦。
“目前小龍蝦的捕撈已經接近尾聲,今年收成不錯!”收完龍蝦后,陳六民又忙活著播種水稻。
峒山村蝦稻連作的故事,還要從10多年前說起。彼時,村民以種植水稻、棉花為生,收入微薄,大伙紛紛進城打工,導致土地撂荒。
“土地流轉一定要尊重村民們的意愿;特色種植要搞好市場調查,千萬不能盲目種植。”村黨總支書記陳又勝對總書記的話記憶深刻,他思考著如何帶領村民發展產業,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峒山村擁有耕地9000畝,土地肥沃,如何將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村里成立峒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村黨總支、村委會、農業發展公司“三管合一”的管理模式,進行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
土地要能生金,流轉才有活力。2014年,村“兩委”帶隊外出學習后,開始探索“蝦稻連作”生態種養模式。
“龍蝦能活嗎?蝦子還不把水稻都吃完啊。”起初,不少村民半信半疑。黨員帶頭試種,用實踐來開路。
黨員陳開焱是村里的種糧大戶,也是2013年與習近平總書記座談的人之一。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他記憶猶新:“總書記說‘糧食安全要靠自己’,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總書記對糧食生產的關心,更堅定了我種糧的選擇。”
2014年,陳開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將43畝地全部推行蝦稻連作,當年就有了不錯的收益。
一塊田賺兩份錢,在陳開焱等人的帶動下,全村80%以上村民開展蝦稻連作,收入也翻了一番。
留住村民對土地難以割舍的情愫,種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全村蝦稻面積達5000多畝,村里成立稻蝦共生、水產養殖、特色種植等12個專業合作社,建成22個生態農業基地,逐步構建起十里水杉、百畝櫻園、千畝湘蓮、萬畝水產的生態農業格局。
走進“向往的生活”
“路修到了家門口,運輸方便得很!”6月中旬,村民段保學的魚早早被預訂,他正等待著魚販上門收購。
段保學養了30多年的魚,隨著村里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完善,他的水產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一年純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家門口過上“向往的生活”,得益于村里的產業發展。峒山村建立“3322”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即村集體經濟收入的30%用于村級基礎設施建設,30%用于村級產業發展投資,20%用于村集體留存,20%用于村民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讓“看得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變成“摸得著”的共享紅利。
眼下,峒山村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村70%的勞動力家門口就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0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78萬元。
鄉愁是指引游子歸家的路,產業的興旺,讓這條路更通達。“村民們的首選不再是外出打工,大伙守著土地就能刨出‘金疙瘩’。”陳又勝說。
農產品“種得好”,如何“賣得火”?鄂城區發布“峒山”區域公用品牌,做強“一村一品”,通過武昌魚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推動峒山大米、峒山西甜瓜、峒山水產走向全國市場。
峒山村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鄂城區委以峒山、濱港、三山等18個村作為鄉村全面振興試點,“十八羅漢”全面發力,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連點成片、全域提升。
“我們持續擦亮‘武昌魚之鄉’品牌,以武昌魚產業振興為牽引,做好‘一條魚’‘一頭豬’‘一粒種’‘一只雞’產業鏈文章,推動供產銷貫通、農文旅融合,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鄂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站在峒山村的田壟上,稻浪與碧波共舞,蝦影同炊煙交織。這里的山水,是鐫刻在歲月里的鄉愁密碼——竹簍中蹦跳的銀蝦,承載著兒時的歡樂記憶;金黃的稻穗,續寫著豐收的詩篇。鄉村振興的浪潮奔涌向前,讓鄉愁化作了實實在在的好日子,笑容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幸福寫進了每一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