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牢牢把握人才就是“第一資源”導向,深入實施“人才強區”“創新活區”戰略,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持續在人才引育、產才融合、制度改革、生態營造上下功夫、求突破。
聚焦全領域統籌,強化戰略引領大格局。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工作格局、深化政治引領。一方面,健全領導協調機制,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實行清單化明責、時限化履責、常態化督責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健全政治引領吸納功能,區級領導與人才“結對子”“交朋友”,定期走訪慰問。推薦20余名優秀人才當選“兩代表一委員”,參與政治生活。推行高層次人才入黨積極分子“紅苗培育”計劃,吸納7名高層次人才入黨。舉辦國情研修班、各領域人才培訓班7期,覆蓋人才280余名。編寫江夏英才風采錄,開設漢漾青年、“湯遜湖人才故事匯”等專欄,宣傳展示優秀人才事跡140余人,營造敬才愛才濃厚氛圍。
聚焦全要素參與,構建創新協同生態鏈。堅持區域性人才發展協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優化創新資源要素配置。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新型研發機構7家。設置300余萬元的獎金池,舉辦江夏首屆技術經理人大賽,培育技術經理人團隊,推動成果轉化。優化校企協同合作平臺。與武漢紡織大學等區內外19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與華中師范大學等武漢7所“雙一流”高校建立溝通聯系機制,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19個,推動人才聯合培養。優化基金投資賦能模式。探索和完善“人才科技金融體系”,依托“1+5”政府投資基金體系,參股設立20只子基金,推動江夏成為投資“高地”和創業“熱土”。
聚焦全資源整合,打造政策適配升級版。努力構建更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持續釋放政策紅利。疊加政策。啟動創新創業團隊評審,以“人才+項目”的形式,給予最高100萬元人才經費資助、1800萬元股權投資支持,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優環境。迭代政策。推出“湯遜湖人才十條”,從引才育才、創新創業、服務保障等方面,為人才留夏保駕護航,三年預算資金約2.7億元,動態建立湯遜湖人才庫230余人。精準政策。探索“1+3”政策體系,即以湯遜湖人才十條為主線,細分農業、教育、醫療等3套人才政策。聚焦生產經營、電商促富、農文旅等鄉村振興人才,給予資金支持。實施“名師名醫”培育工程,聚焦教育質量、學科建設和人才成果等進行獎勵,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
聚焦全方位引育,壯大人才隊伍蓄水池。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構筑人才“金字塔”。多渠道集聚高端人才。通過舉薦引、靶向引,集聚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00余名。依托在夏重點實驗室,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0余人。分別赴深圳和北京開展雙招雙引系列活動,延伸人才工作前沿陣地。多領域孵化本土人才。2021年以來,接續開展“五才”評選,“雙十雙百”選樹,“說夏”好教師、“安夏”好醫護、“筑夏”巧工匠、“興夏”新農人、“留夏”青創客“五類評比”等本土專項人才工程,選育農匠社科創等本土人才400余名,給予500余萬元獎勵。多方式儲備青年人才。持續推進學子聚漢工程,開展“環高校就業圈”巡回招聘會,通過訪企拓崗、直播探崗、“一校一街”共建、“520江夏”大學生短視頻大賽等,讓廣大學子了解江夏、選擇江夏,每年留夏大學生不少于2萬人。
聚焦全周期服務,擦亮近悅遠來新地標。聚焦人才所思所想所盼,在關愛服務人才的“關鍵小事”上下足功夫。集成暖心體驗感,上線人才認定小程序,集成人才認定、政策申報、服務權益等功能,推動人才事項“一網通辦”“即申即享”。集成安居歸屬感,推出“陽光創寓”7天免租人才驛站,累計投入使用人才公寓房源4788套。集成舒心氛圍感,開展“創投薈”、湯遜湖科技議事廳、“青春江夏 約你同行”、北京大學“力行計劃”實習實踐等各類活動百余場。組建一支120余人的服務專員隊伍,深入企業開展遍訪服務,讓人才扎根江夏有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