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村民小組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是提升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增強基層自治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的關鍵核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公安縣聚焦基層治理“最小單元”,以“組長組聘、一組一輔、組產村管”的組級三項改革為突破口,將治理觸角延伸至“神經末梢”,破解基層治理力量薄弱、資源分散、矛盾化解不暢等難題,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組長組聘,選優配強“當家人”
在獅子口鎮雙剅村,38歲的返鄉退伍軍人陳厚兵最近成了村里的“明星”。作為新當選的四組組長,他正帶領村民們引水抗旱保春灌。“春耕用水是大事,現在全組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已經完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水利設施管護,為糧食安全上牢‘保險’。”陳厚兵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村民們的“微心愿”。
“過去,村民小組組長多是由‘管水人員’延續而來,對組級其他事務沒有發揮作用,實際上是這個崗位職責的缺失。”公安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村民小組長既要當好村“兩委”的好幫手,又要當好老百姓的主心骨。
針對過去村民小組設置分散、管理效能低下的問題,公安縣按照“便于服務管理、便于村民自治、便于推動發展”的原則,對全縣村民小組進行系統性整合。通過合并拆分,村民小組從改革前的3494個優化至3146個,平均管理幅度調整為40—70戶、350—600畝,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提升了服務效率。
獅子口鎮雙剅村將19個自然小組合并為9個,解聘3名70歲以上的高齡組長,新聘任的3名年輕組長平均年齡降至52歲,黨員比例提升17.7%,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鮮血液。
改革過程中,包村鎮干部、村黨組織負責同志分別下沉到各個村民小組,與老黨員、老干部、群眾代表商議新組長候選人,通過“群眾推、本人薦、支部考、村民選”的四步工作法,民主選舉村民小組長。
改革以來,全縣新聘任組長1028人,新任率33%;黨員小組長數比改革前增加96人,高中及以上學歷人數增加317人,平均年齡下降2.4歲,實現了年齡、學歷、結構“一降一升一優化”。
今年初,在獅子口鎮景陽崗村十組的選舉現場,70歲的老組長方大爺主動讓賢:“我年紀大了,年輕人腦子活,讓他們帶著大伙奔好日子!”最終,回村承包土地的35歲村民蔣維高票當選。上任后,他每天在“組務微信群”及時更新政策通知和辦事進度,還幫村民代購農資、代寄快遞,成了大伙口中的“貼心小蔣”。
公安縣為小組長量身定制“四項職責”:政策宣傳員、事務服務員、安全防范員、“三資”管理員。同時建立“基本補貼+工作評議補貼”薪酬體系。基本補貼按服務人口或田畝規模核定,工作評議補貼根據村集體經濟狀況、工作量大小和履職情況等因素確定,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列支,不低于報酬總額的30%,且群眾評議權重占60%。這一機制讓小組長從過去的“管水員”轉變為全能“管家”。
“現在每年組長都要接受組里村民打分,干得好能拿額外獎勵,大家都鉚足了勁想把組里的事辦好。”藕池鎮高場村七組組長吳奇龍笑著說。
一組一輔,織密平安“防護網”
在埠河鎮和豐村四組,一場持續了半年的鄰里糾紛終于畫上句號。村民王大爺和李大姐因屋后菜園邊界問題多次爭吵,組長兼組輔袁志斌得知后,多次上門走訪,了解雙方訴求,又邀請黨員中心戶和村輔警一起實地測量、講解政策,最終讓兩位當事人握手言和。
在“一村一輔警”經驗基礎上,公安縣深入推行“一組一輔”改革,明確小組長兼任組輔(組級治安員),承擔矛盾糾紛調解、平安穩定信息收集等職責,進一步向下延伸平安穩定工作觸角。
縣級財政列支400萬元專項經費,按年均1200元標準發放通訊交通補貼,并為每人配備“五個一”裝備(警民聯系點、治安員門牌、巡防馬甲、反光帽、感應燈),讓小組長“有名有實”。
全縣鎮級以上搭建起平安工作聯動平臺,鎮級以下構建鎮村組三級扁平化矛盾問題和平安信息收集調處機制,形成“縣鎮村組”四級聯動、快速響應、協同發力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對組長在身份上強化、經濟上獎勵、責任上賦能,讓村民小組長真正成為村“兩委”的好幫手、老百姓的主心骨。截至目前,全縣共收集平安穩定信息、信訪矛盾信息3345條,其中,組輔快速處置2843個,化解率達85%。2024年以來,全縣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7%。
組產村管,盤活“三資”聚寶盆
“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組產村管’改革讓沉睡的土地煥發了生機。”和豐村黨總支書記覃志指著眼前的蝦稻田介紹,這是四組“十有九淹”的組級閑置低洼地,通過清產核資,將這塊原本被長期低價承包的14畝土地重新發包,如今已變成一片生機勃勃的蝦稻田。
堅持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四權不變”的原則,全縣開展組級“三資”大清查,累計清查出資源21189宗137065畝、資產4028宗、資金2102萬元,全部納入縣“三資”監管平臺和智慧服務平臺。
原本低效閑置的,積極引入項目盤活;到期需重新發包的,按程序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線上交易,實現家底“一本賬”、監管“一張網”。
“過去各發各的包,價格也參差不齊。”獅子口鎮龍船嘴村黨支部書記王維介紹,9組通過清查,發現組級機動地比確權登記多90畝,納入“組產村管”后,全村450畝低效村組機動地統一規劃整改,小田并大田,荒地變良田,發包價格由過去的畝均100元提高到1000元,僅此一項便增收45萬元。
聚焦“資產增值、群眾增收”,公安縣將組級低效資源與村級產業規劃深度融合。斑竹垱鎮全美村將組級機動地并入了村集體合作社的蝦稻基地,組級資源發包年收入由5萬元增至10萬元;夾竹園鎮黃金口村整合組級水面發展蓮藕種植,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1.2萬元……
截至目前,全縣通過盤活組級資源,年新增集體經濟收入680萬元,真正實現“沉睡資產”變“增收活水”。
“現在組里有多少資產,每筆錢怎么花、花在哪,都寫得清清楚楚,大伙兒心里都踏實。”在閘口鎮紅安寺村,村民陳大爺駐足在公示欄前,查看組級“三資”收支明細。
公安縣制定《組級“三資”監督管理辦法》,推行“組賬村管、村管組用”,嚴禁鎮村平調組級資產,簡化報賬流程,實行統一核算、統一檔案管理,將監督延伸至最后一米。
“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激活每個‘神經末梢’。”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三項改革不僅理順了組級治理架構,強化了“干部敢為”的基層生態,還摸清了“家底”、盤活了“家產”。
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一幅“組織強、產業興、治理優、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公安縣的沃野上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