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異化勞動的四種特性及其深層含義。通過結合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思想淵源,探討該理論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地位。研究顯示,異化勞動理論不僅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勞動關系的本質,還超越了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人類解放這一終極關懷的精神層面,成為對人性異化問題的哲學探討。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哲學意蘊;文本解讀;人性解放
【中圖分類號】A8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0-007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0.023
一、引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文簡稱《手稿》)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的關鍵文獻,書中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勞動者與勞動本質的分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哲學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并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異化勞動理論的語言藝術與深層意涵
(一)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性:語言的哲學表達
馬克思用極富藝術性和深刻性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手稿》中異化勞動的四重性。不僅批判了資本主義勞資關系,對異化的人性也有深刻的揭示。
1.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
勞動產品作為異己力量,與工人相對抗。工人與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分離,并受到其統治和奴役,工人的生產使商品越來越多,他本人則變得更廉價,因此,物質世界的身價上漲和人類世界身價的下降是互為正比的。勞動生產商品的同時,把勞動本身、工人同時變成商品,并且這種轉化和生產一般商品成比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悲慘生存狀況在這個強烈的語義對比中被無情地揭穿出來。工人花費了大量的勞動卻無法享用他們制造的商品,反而被資本家所掌握。例如,在工廠中,工人們日夜不停地制造商品,可制造出來的商品卻是資本家的,工人只能獲得微薄的工資,而資本家則利用這些商品換取高額利潤。這種異化機制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中展現出新的形態。資本積累邏輯通過技術革新和組織變革不斷重塑勞動過程,使異化以更隱蔽、更系統化的方式持續再生產。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分離不僅沒有消解,反而在全球化生產體系中得到了強化和擴展,印證了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深刻預見性。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產品變成了獨立的力量支配著勞動者。工人不僅失去了勞動產品所有權,而且失去了對勞動的支配權。勞動者在這種異化關系中感到了自己的勞動是無效的,因為自己沒有享受到勞動的快樂以及成功的喜悅。
2.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的異化
國民經濟學僅僅注意到勞動如何制造財富,馬克思則更多地注意到在勞動中的異化的內在機理。勞動過程不再是勞動者的自覺行為,而成了資本主義下外部強加的負擔。勞動者在勞動中喪失了自我,成為可以操縱的木偶,機械地重復乏味的工作,工人與自己的生產勞動活動相脫離,再也無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勞動行為。異化勞動使勞動者感到疲倦郁悶,因為他們不能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如流水線工人每日機械地重復相同的動作,不能參與到勞動過程的設計以及決策上。重復性的勞動不僅傷害了勞動者身體,對勞動者的精神也造成極大的壓迫。勞動者在勞動中得不到創造性,相反,他們感到被剝削、被壓迫。這種異化勞動關系造成勞動者對勞動的厭惡,甚至將勞動看作為痛苦的負擔。
3.勞動者與類本質的異化
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生活活動”,它是有目的的、由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所特有的東西,是直接區別人與動物生命活動的地方。人類的本質活動,也就是人類自由和創造性活動的源泉本應該是勞動,但是勞動已經異化為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工具,它只是一種生存工具。
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活動,是最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行為,自由與創造力是人的類存在,但資本主義的勞動卻消解了工人的自由與創造力。就藝術家而言,資本主義藝術家很多時候無法自由創作而被逼迫服務于市場,他們所創作的藝術被商品化,藝術的本真性蕩然無存。他們之間所呈現出的異化關系,導致工人不能在勞動中成就自身的階級本質,卻有貶低、異化之感。按馬克思的說法:勞動唯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再成為人類的自由與創造性的表現,工人才可以在勞動之中實現他的類本質。
4.勞動者與他人的異化
資本主義的逐利邏輯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異化,工人與資本家處于尖銳對立的狀態。曾經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在資本主義逐利的邏輯影響下被冰冷的利益所替代。工人與資本家不再是友好平等的勞動協作關系,而是相互對立的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家不斷地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加以延長和壓榨,并把工資壓低,使工人感受到自己被剝削、被壓迫,無法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溫情和友愛互助,這種異化狀態不僅體現在勞資之間,更通過資本主義競爭機制滲透到工人階級內部,使工人為爭奪有限的就業機會和工作資源而陷入相互競爭的對立狀態,難以形成真正的團結和協作的狀態。
(二)語言的精神境界:從經濟批判到哲學追問
馬克思的語言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自覺地從哲學‘道’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經濟活動及其問題,或者主動地掌握和理解這些經濟活動和問題中的哲學‘道’。探究經濟活動的本質離不開人的認識,必須依靠人的認識來完成,因為認識是通往事物本質的途徑”。他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解剖,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對人性異化的實質進行了揭示。其語言的藝術性賦予理論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其超越經濟學分析,指向人類解放的終極關懷。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人的本質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本性已經異化,工人失去了自由創造力,變成了資本的奴隸。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會存在異化的問題。比如文化領域,資本主義文化利用廣告和傳媒,將消費者的需求物品化,使人們失去對文化的追求。
馬克思深刻指出,人類要實現真正的自由解放,必須從根本上揚棄異化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癥結。這種解放訴求不僅賦予理論獨特的經濟學價值,更使其獲得了深刻的哲學意蘊和倫理維度。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辯證揚棄,人類才能重新獲得對自身本質力量的掌控,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性飛躍。
三、異化勞動理論的思想淵源與哲學境界
(一)黑格爾辯證法的影響:異化與對象化的辯證關系
從理論的形成過程來看,馬克思關于勞動異化的學說,來自黑格爾的辯證法影響,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精神才是世界的本體,同時這種本體能動性十分突出,而這種能動性是通過自我否定來實現的,同時其自身會不斷發生異化。在黑格爾的哲學中,主體把自己的本質通過勞動外化成對象,再通過對對象的反思,對其本質進行重新的確認。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指出了對象化演變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不再是確證主體本質力量的積極手段,而是成為自我否定的工具,喪失了其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的本真意義。
在《手稿》中,馬克思對自身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超越,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的狀況: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勞動者的勞動產品成了獨立于勞動者的統治者。勞動的異化使勞動者失去了對自己勞動的控制權,勞動者無法通過勞動成果來實現自我價值確證。比如,工人在工廠中勞動,生產出了很多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變成了資本家的財產,使得勞動者無法享有自己勞動產品。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異化現象普遍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勞動力作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二重性,資本家通過購買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工資),占有其使用價值(勞動創造價值的能力),并利用這種使用價值生產出超過交換價值的剩余價值。這種扭曲的關系讓工人在工作中感受到被剝削、被壓迫以及價值未能實現的體驗。這揚棄了黑格爾的“抽象的勞動觀”。馬克思主張勞動者是具體且有感官的勞動存在,并強調類本質體現在自由且有意識的勞動中,“生產生活即是類生活,這便是創造生命的生活。一個物種的整體特性和類特性體現在其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且有意識的活動正是人類的類特性。”通過“類”的概念,馬克思解構了傳統的精神勞動觀,初步建立了實踐觀,將精神勞動觀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二)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啟發:類本質的異化與復歸
費爾巴哈人的這一學說對馬克思提出的勞動異化學說的啟發作用是十分顯著的。馬克思在全面揚棄舊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的基礎上,既承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生存必須依靠自然,始終與自然處于互動之中,又看到了人的能動性,看到了勞動實踐在人的自我生成中的巨大作用,既承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勞動實踐在人的自我生成中,也承認人們由此將歷史理解為一切人為的東西,都是由于追求自己的目的而產生的現實。馬克思借鑒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概念,并將其置于勞動與實踐的框架之中,揭示了類本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現象,指明了類本質的回歸方向。
勞動是人類活動的本質,是人類自由與創造力的反映,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活動,勞動是人類的自由與創造力體現。但是勞動已經異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種手段,它只是為了維持生存。勞動者不僅在勞動過程中喪失了勞動成果的支配權,更是在異化勞動中淪為資本增值的工具。這種異化的關系,使工人在勞動中不僅不能實現自己的階級本質,反而有一種被貶低的感覺,一種被異化的感覺。
馬克思還進一步說:人類欲實現自由解放,唯有揚棄異化的勞動。他主張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類解放的美好歸宿,在這樣的社會中,勞動將會是人類自由與創造性的勞動,勞動者將會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性。如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可以自由地選擇勞動的內容、參加勞動過程的設計、決策,勞動成為自己的本質性活動。馬克思借用了費爾巴哈的術語為工人們發聲,他受到了自然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影響,以哲學的抽象語詞揭示了共產主義的觀念,在哲學意義層面上實現了人的本質回歸。
四、異化勞動理論的內部邏輯與批判性反思
(一)異化勞動理論的邏輯結構:從經濟事實到哲學批判
異化勞動理論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事實出發的,通過分析異化勞動理論嚴密的邏輯性,對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勞動活動、類本質和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現象做了深入探討,逐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非人道的本質,對此進行深刻剖析。馬克思對工人的悲慘狀況,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事實講起的。他寫道,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分離而成為異己的存在,而且在勞動活動本身上,勞動者已經把自己的全部生理活動都當作喪失了生命的活動,一種純粹的非人活動來加以忍受;勞動者的勞動力以及由于社會生產的基本條件就在勞動者本身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類勞動力,在一切生產要素中成了最受貶低、最無尊嚴的存在。在這里,對勞動者而言,勞動是遭受剝削和屈辱,不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價值。馬克思又繼續寫道,這種異化關系不僅表現在勞動上,也表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在工人看來,他的勞動好像一種被迫承受的負擔,因為只有在外部強制下,他才會從事這種勞動。而異化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存在,異化的生產關系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在文化領域,資本主義的文人利用廣告、媒體等將受眾的需求商品化,他們缺乏對文化的真正追求。
(二)異化勞動理論的局限性:人本學框架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張力
雖然,異化勞動理論對社會的異化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但其理論框架仍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明顯印記。這種理論特質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暫時停留在抽象人性層面,未能深入剖析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分析以及物質基礎的分析。同時,也為后來馬克思由異化勞動理論研究的不足,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提供了可能。在《手稿》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性異化現象作了深刻的探討,但他對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以及物質基礎的分析還不夠,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性異化,主要是從抽象的人性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尚未形成系統認識。這種理論局限促使馬克思后來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路徑。通過轉向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實現了方法論上的重要突破:首先,他認識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構成相互作用的矛盾統一體,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發展;其次,他深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最后,他完成了從抽象人性分析到具體社會關系研究的理論躍升。這一轉向不僅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和深刻,更直接為《資本論》的創作奠定了方法論基礎,拓展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視野。
五、異化勞動理論的學術影響與精神指向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異化理論的哲學延伸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如盧卡奇、法蘭克福學派等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將這一理論拓展至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使關于階級意識概念的討論正式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論域中出場,階級意識問題自此成為一個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論題,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現象是異化勞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轉化為物品之間的關系,這種物化的現象導致人們對社會的真切理解逐漸喪失。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性異化現象,并通過對物化現象的批判指明了人類解放的方向。而法蘭克福學派則將異化理論深化為文化批判理論,揭示資本主義文化工業(如廣告、媒體)通過標準化生產等機制將人的精神需求商品化,導致文化異化。這種異化并非簡單的“蔓延”,而是工具理性支配下,資本主義對政治、經濟、日常生活各領域的系統性整合,最終使人喪失批判意識,淪為單向度的存在。
(二)異化勞動理論的精神指向:人類解放的終極關懷
異化勞動理論的最終目標是人類解放。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性異化的本質,并指出人類只有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這一理論體現了馬克思對人類解放事業的深切關懷,以及對社會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念。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解放,工作成為人類展現自由和創造力的形式,勞動者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例如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可以自由選擇勞動內容,參與勞動過程設計和決策,從而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解放就是精神解放,經濟解放就是心靈解放。人在共產主義社會可以自由追求精神需要,從而實現自由全面地發展。
六、結論
本文在對《手稿》中異化勞動理論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從哲學維度揭示了異化勞動理論的雙重特質:一方面它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批判,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學分析,上升為關于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思考。馬克思為了人類解放的真正目標,通過批判異化勞動,揭示資本主義中人們的生活遭到異化、以尋求人類解放方向。既具有認識資本主義本質的理論價值,又蘊含著指引人類解放道路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印福,李佳益.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論的思考與研究——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相關表述[J].理論界,2023,(12):23-29.
[2]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韓慶祥.以哲學把握經濟的基本方式[J].哲學研究,2020,(11):18-27+128.
[4]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博瀾.馬克思與弗洛姆的異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
[6]徐賢,應晗希.異化勞動理論再探:理論起點、批判維度和現實價值[J].今古文創,2022,(3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