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傳統智慧和精神追求。而意象,作為詩歌的核心元素,是詩人將內心情感與外部世界交融的結晶,其運用使詩歌超越了語言的局限,具備更深層的意蘊與審美價值。在詩歌中自然意象的運用展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蘊。古今中外許多詩人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均巧妙地選取并塑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意象,以此為載體,細膩而深刻地傳達個人的情感世界與哲思體悟。本文旨在探討自然意象在中英詩歌創作中的運用異同,進而深入挖掘這些意象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
【關鍵詞】中英詩歌;自然意象;對比;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0-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0.030
一、意象
(一)概念
作為一個民族的語言精粹,詩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更在字里行間綻放出該民族獨有的精神魅力與審美追求。在詩歌的浩瀚星空中,意象無疑是那顆最為耀眼的星辰,它不僅是詩歌靈魂的體現,也是詩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疇。
中西方詩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對“意象”的理解與詮釋也有所不同?!吨芤住分小坝^物取象,立象以盡意”的觀點標志著中國意象理論的初步萌芽。但二者還是兩個分開使用的概念。東漢王充在《論衡》中首次將“意象”作為一個詞語進行解釋,標志著“意象”概念的正式確立。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首次將“意象”列為文論中較為正式的用語。從那時起,“意象”才被人們廣泛地運用起來。
相較于中國源遠流長的“意象”概念史,西方對于“意象”的探索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初,與“意象”相關的理論概念才逐漸明朗化,并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意象理論。代表人物是休姆和龐德。龐德將“意象”定義為“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a vortex or cluster of fused ideas endowed with energy.”此外,龐德還區分了“主觀意象”與“客觀意象”。
無論中外,詩歌中的意象都是詩人情感與思想的具象化表達。然而,由于中西方詩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哲學觀念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他們在詩歌中運用的自然意象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和特色。
(二)分類
1.比喻意象
即以“彼物”喻“此物”,并使之形象化。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詩中的“花千樹”“魚龍舞”等都是借喻,描繪了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的景象。再如英國詩人Robert Burns的A Red,Red Rose:“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將愛人比作玫瑰和樂曲,凸顯了戀人的美麗,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
2.象征意象
即用某種具象去暗示一種抽象的概念。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沙鷗”寄托了詩人漂泊無依的感傷和對自由的向往。再如W·Blake的The Sick Rose:“O Rose,thou art sick!/The invisible worm/That flies in the night...”詩中用“rose”象征愛,“worm”象征邪惡,以此來象征愛與美要受到邪惡的威脅和損害。
(三)作用
1.鮮明地表現詩人的主觀情思
意象不僅是詩歌中的語言符號,更是詩人情感與思想的直接表達。很多詩人選取的意象都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杜甫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他的詩歌中頻繁出現“秋風”“孤雁”等意象,共同構成了他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藝術風格。英國詩人Robert Frost常用“woods,pasture,cythe,apple,grass”等意象,形成了樸實自然的風格。
2.將抽象模糊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中國古人謂“立象以盡意”,英國詩人艾略特則提倡“思想知覺化”。范仲淹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以“雁”這一具體意象,將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孤獨之感具象化,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英詩例如Wordsworth的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This City now doth,like a garment,wear/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silent,bare...”抽象的beauty被garment這個意象形象化了。
二、中英詩歌自然意象對比
(一)相同之處
在探討中國古典詩歌與英美意象派詩歌的交集時,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在自然意象的構建上展現出了顯著的共性:追求簡潔,突出意象,畫面感強。這一共鳴的根源可追溯至意象派形成過程中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深刻借鑒。嚴謹的格律框架與獨特的句法構造造就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凝練與簡潔,更使得每個獨立意象承載了豐富的審美價值。如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僅憑實詞構建意象,展現了高度的意象密度與視覺沖擊力。美國意象派領軍人物Ezra Pound《漢詩譯卷》的出版,在英美掀起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意象派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在意象的運用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但中國古典詩歌更傾向于寫意,意象派則接近于寫實。
(二)不同之處
1.意象選擇
由于氣候、文化傳統等的差異,英國自然詩歌中的意象多為玫瑰、西風、夜鶯等,中國古代詩歌常見的自然意象主要是山水、花草樹木、星月以及天氣類意象。另外中國詩歌的自然意象往往較為含蓄,英詩的自然意象則更為直白。
2.敘述方法
中國古典詩歌常采用“展示”的敘事方式。詩人不直接介入敘事,而是讓讀者通過意象和場景自行感受情感,為“無我之境”。王維的《山居秋暝》便是如此,在這首詩中,詩人完全融入自然景物,達到“物我合一”。英國詩歌則較多地使用“講述”的敘事方式,無論是抒發感情,還是探討哲理,詩人都以敘述者的身份與讀者建立聯系,為“有我之境”。如William Wordsworth的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a grove I sate reclined...”詩人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早春的景色。
3.象征意義
中英詩歌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象征意義系統。接下來選取“月”“花”兩種意象進行對比分析。
(1)月意象
盡管月亮在中英詩歌中普遍被賦予了美麗、和諧與寧靜的審美特質,但其深層的文化意義卻因中西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
月亮對中國詩人而言,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存在,往往能引發千愁萬緒。最出名的便是李白的《靜夜思》。此外,月亮也是中國詩人表達人生感慨的重要意象。杜甫的《旅夜書懷》寫道:“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币詷肪耙r哀情,表達了自己悲涼凄苦的心情。
相較于中國古詩,英國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展現出了一種更為簡約、直接且富于想象力的表達方式,氣氛也輕松愉快,而且月亮常被賦予擬人化的特質,如Walter de la Mare的silver:“Slowly,silently,now the moon Walks the night in her silver shoon.”月亮仿佛一位身著銀鞋的優雅行者,在夜空中緩緩漫步,這樣的描寫賦予了月亮以生命力和動態美,營造出寧靜又不失活躍的月夜景象。
(2)花意象
花也是英國詩人鐘愛的意象之一。比如華茲華斯的The Daffodils,詩人把水仙隨風而舞比喻成銀河的繁星,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無限向往與敬畏。在以花為意象的詩中,玫瑰頻繁出現于各大詩人的筆下,其嬌艷與芬芳往往成為愛情、美麗與短暫青春的象征,反映了詩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與細膩感受。
反觀中國古典詩詞,詩人對花的描繪則更多地融入了人文情懷與道德寓意,形成了獨特的“比德”傳統。菊花、梅花、荷花等花卉,因其獨特的自然屬性而被賦予了高潔、堅韌、淡泊等人格化特征,成為詩人自我表達與情感寄托的重要媒介。王安石與陸游筆下的梅花,不畏嚴寒、凌霜傲雪,正是詩人堅韌不拔、高風亮節精神的寫照。孟浩然與陶淵明對菊花的吟詠,則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歸隱自然的淡泊情懷,恰似詩人遠離塵囂、追求心靈自由的高潔之志。
(三)原因
1.地理環境
中國廣闊的陸地面積和隨處可見的河流山川使得江河意象成為中國詩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楊慎《臨江仙》的經典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相比之下,英國作為一個臨海國家,其海洋文明的特征在詩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大海成為英國詩人筆下的重要意象。許多英國詩人都曾親自體驗過大海的壯闊與變幻,這種親身體驗使得他們在詩歌中對大海的描繪更加生動、深刻,不僅展現了大海的波瀾壯闊,也表達了詩人向往自由、征服自然的愿望。如John Masefield的Sea Fever。
2.哲學觀念
中國古代哲學追求“天人合一”。這種哲學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在中國詩歌里,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將自然物象人格化,賦予其深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意義,從而達到“物我一體”的藝術效果。
相比之下,英國文化中的哲學觀念更加外放,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在宗教的影響下,人類被賦予了管理和利用自然的使命。這種觀念導致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對立關系。因此,英國詩人在描寫自然時更加冷靜客觀,難以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3.文化傳統
中國詩歌偏好內斂的表達方式。中國詩人往往借自然意象,寄托思鄉之情、人生感慨等復雜情感,同時也抒發高尚的情懷。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展現了詩人的主觀情感,還能引導讀者想象與思考。王維的《鹿柴》便是一個例子。
相比之下,英國詩歌則傾向于直白坦率的表達方式。英國詩人往往直接抒發胸臆,如雪萊的《西風頌》,詩人作為情感的主體直接參與到詩歌的情景之中。
三、結語
意象作為詩歌最基本的成分,是詩人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完美融合。中英詩歌在意象的本質構成及藝術手法等方面有共同之處,但受到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等影響,同樣的自然意象呈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詩歌中,自然意象往往是詩人寄托情感、表達哲思的載體。他們常常將個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從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相比之下,西方詩人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西方詩歌中的自然意象則更多地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觀察、探索與反思。
此外,中西方詩歌在自然意象的藝術手法上也存在差異。中國詩歌更為含蓄,通過引用自然意象,創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而西方詩歌則注重直接表達,通過細膩的描寫與深刻的剖析,揭示自然背后的真理與意義。
通過中英詩歌自然意象的對比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深化對中國詩歌自然意象的理解,還能促進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審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了解中英文化差異,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參考文獻:
[1]許淵沖.中國古詩詞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暢.中英自然詩歌比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18(04):48-51.
[4]熊晶晶.中英詩歌意象之比較[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04):97-100.
[5]陳海慶,吳永波.中英詩歌中“自然”意象比較闡微[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71-75.
[6]李順春.中英詩歌意象分類之比較[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99-102.
[7]竹輝.中英詩歌中的“意象”[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8,(06):52-56+60.
[8]劉茹斐.文化語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會科學,2004,(08):96-97.
[9]胡賽龍.中英詩歌中水和風的自然意象對比[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1):114-118.
[10]喬銳.中英詩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淺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8):64-66.
[11]李秀霞.中英詩歌“月亮”意象之文化比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07):152.
[12]趙航.對外漢語詩歌意象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21.
[13]段滿敏.中英詩歌意象對比在對外漢語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8.
[14]吳笛.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D].浙江大學,2004.
[15]劉芳.詩歌意象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