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政策導向下,新時代農業職業院校承擔著培養“一懂兩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作為第二課堂育人體系的核心模塊,學生社團通過思政教育與技能實訓的有機融合,有效拓展了“三全育人”實施路徑,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優化育人生態環境、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將學生社團定義為“中等及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自主組建的非正式學習共同體”。這類組織突破傳統教學場域限制,通過跨年級、跨專業、跨院系的成員構成,為志趣相投者搭建技能提升與素質拓展的實踐平臺。2016年三部委聯合頒布的《高等學校大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其法定屬性——“由在校生基于共同興趣自發組建,依規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學生組織”,這一制度設計為規范社團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據。
系統論視角下,社會組織功能體現為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正向外部效應。新時代農業職業院校社團的特殊性決定其具有多維育人價值:首先,作為第一課堂的實踐延伸,通過社團強化專業技能遷移能力;其次,構建素質培養生態圈,依托特色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再次,發揮隱性思政功能,在實踐活動中深化三農情懷;最終,形成文化聚合效應,推動形成具有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這種功能定位與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具有本質一致性。
當前社團指導體系存在三重矛盾:其一,師資專業化程度不足。社團日常運營依賴“雙主體”管理模式(教師指導+學生自治),但兼職教師普遍存在技能斷層現象,其專業素養直接影響社團的運營質量。其二,師資來源渠道單一。現有指導教師選聘主要依賴校內師資儲備,而專業教師群體面臨教學與科研雙重壓力,客觀上形成“重課堂教學、輕課外實踐”的資源配置格局。其三,激勵機制缺位。現行制度下指導教師工作量難以量化考核,缺乏職稱評定、績效獎勵等配套政策,導致指導工作呈現“義務勞動”屬性。
當前社團發展呈現顯著的馬太效應:其一,類型分布失衡。在就業壓力與實用主義導向下,技能競賽型、創業實踐類社團參與率達78.6%(據2023年職業教育藍皮書數據),形成“實踐類社團門庭若市,學術型組織門可羅雀”的生態格局。其二,內部治理失范。優質社團通過品牌化運作形成虹吸效應,而34.2%的社團存在代際傳承斷裂,具體表現為:忽視梯隊建設導致人才斷層、文化積淀薄弱削弱組織凝聚力、活動創新不足造成同質化競爭。
規范化管理制度是組織運營的基礎性保障,但當前存在“制度懸浮”現象:首先,管理機制碎片化。72%的院校尚未建立覆蓋注冊審批、過程監督、績效評估的全流程管理體系(中國職教學會2022年報告),導致“重準入輕監管”的管理漏洞。其次,執行主體能力欠缺。學生自治組織普遍存在管理經驗不足、法治意識淡薄等問題,致使53.6%的社團章程形同虛設。最后,約束激勵機制缺位,既有制度未能建立“賞罰分明”的量化標準,削弱了規章的權威性。
建立“準入—培訓—考核”三位一體的導師發展體系:首先實施導師資格認證制度,通過教學能力、行業經驗、指導成效三維度評估構建動態師資庫;其次推行“雙導師”協同制度,整合校內專業教師與涉農企業技術骨干形成指導合力;最后創新激勵機制,將社團指導納入教師職稱評審指標,建立“基礎津貼+績效獎勵”的梯度薪酬體系。
構建“選拔—培育—賦能”分層培養體系:在入口端設置“政治素養×專業能力×領導潛質”三維選拔標準,建立后備人才儲備池;在培養環節推行“理論研習+項目實操+企業輪崗”三模塊課程,重點強化數字化管理、涉農政策解讀等新時代能力;在評價維度建立包含組織效能、創新指數、成員滿意度的KPI考核體系。
基于PDCA循環構建政策全周期管理范式:在制定環節建立需求調研機制,運用德爾菲法確定政策優先級;在執行階段開發“基礎規范+特色條款”的政策工具箱,包含制度供給類(如《社團分級管理辦法》)、資源支持類(如《重點項目孵化基金使用細則》);在評估層面引入第三方質量監測,形成政策動態優化機制。特別需建立彈性預算制度,通過“基礎撥款+競爭性經費+社會贊助”多元籌資渠道破解資源困境。
構建“價值引領—技能提升—素質拓展”三維育人空間:其一,建立社團分類指導矩陣,將思政元素嵌入技能培訓全流程,開發“大國三農”虛擬仿真課程;其二,構建跨社團協作平臺,通過“智慧農創”等數字化載體實現資源共享;其三,實施發展性評價改革,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個人成長數字檔案。
(作者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