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生命的真諦不是你活得有多精彩,而是你能否記住并描述它。”語言、經驗、回憶……容易隨風飄逝,但文字永不磨滅。寫作者把思想化為有形的東西保留下來,而在這個炎熱的夏天,閱讀者以沉淀的閱讀抵抗酷暑,讓思想的細流浸潤全身。
《書怎么讀都有趣》" " 作者:[日]青山南" " 譯者:馬文赫"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閱讀速度很慢,遇到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不自覺地折起書頁的一角,買了書放書架上不讀,喜歡偷看別人家的書架上都有啥書……讀到這些文字時,會不會忍不住拍案而起,“哎呀,這不寫的我嗎?”
只挑自己喜歡的地方讀,從頭到尾反復讀一本書絕不可能,僅僅看看書脊摸摸書皮把玩一下,讀書時不求甚解,經常會把讀過的書忘得一干二凈,一讀書就天馬行空走神……看到這里時,你會不會一聲嘆息,同樣是“離經叛道”,別人成為大作家成為名人,自己卻被打上“不好好讀書”的標簽?
書沒有封皮不讀,喜歡的地方復印下來隨身帶著讀,書非撕下來讀不可,喜歡邊走邊看書,躺著才能看書,用電風扇翻頁讀書,必須倒過來從結尾開始閱讀……不一而足,此刻,不得不感嘆,原來讀書可以如此“酷”。
行文至此,也就終于能理解日本翻譯家、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青山南在《書怎么讀都有趣》這本小冊子里想要呈現的事實:原來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書的內容本身,閱讀的方式、方法、習慣、好惡甚至各種閱讀活動,都是閱讀的一部分,這樣一來,閱讀的確是有趣得很,怎么讀都有趣,不讀,也有趣!
青山南先生憑借自己廣闊的閱讀視野和豐厚的閱讀積累,在書中分享了各種各樣的讀書人的讀書逸事,傳統意義上“好好讀書”因披上了功利主義的外衣而催生出的無趣性和刻板性,就這樣在讀者的哈哈大笑中被消解殆盡。閱讀本身就是件幫助釋放靈魂、升華情志的事情,如果打著嚴肅的旗號對閱讀進行框架、進行標準,讓讀書失去因自由帶來的快感,閱讀就會變得讓人敬而遠之。
當然,你可以無視作者的智慧,全然不去讀書的內容,只是隨便翻翻書的最后幾頁索引或者書中的插圖,然后你就收獲了一份有著124本書和150名作家的超大閱讀名單,或者結識了一位被童趣照耀得熠熠生輝的日本著名插畫家阿部真理子。最后掩上書時,不禁莞爾,到底沒逃過青山南先生挖下的“智慧坑”,書果真怎么讀都有趣。
所以,想要愛上讀書的人,想讓孩子愛上讀書的人,不妨一起來挑戰挑戰這本《書怎么讀都有趣》吧。
——文學雜志編輯,詩人,童書閱讀推廣人,中國作協會員 章芳
《在集市》" " 作者:半夏"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這是一本融入了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視角,處處透著人間煙火氣的博物學隨筆,分門別類地記錄了300多種云南特色食材。
注意,煙火氣在本書里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脫下“文化人長衫”的作者,以普通家庭主婦的身份,花費五年的時間,一次次穿梭于菜市場,周旋于一個個小商販之間,一句句聊來的。她會在買菜時嫻熟地討價還價,會為了多打聽點物料而曲意討好——雙手拎滿大包小包的菜,回去的路上為吃不了而犯愁,也會因為好奇而遭遇白眼,郁悶到從此不再光顧對方的店……買回家的食材,待做好記錄并拍照留存后,就在煙火中被烹制成一道道菜肴端上桌,讀得人食指大動,饞涎欲滴。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所說:“食物是我認知世界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通道。中國太大,大到了在食物上千差萬別,異彩紛呈。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生活樣本。”本書里,提供食材的菜市場就是作者認識世界的一個通道,也是昆明生活的縮影。借此,作者完成了自我精神成長的蛻變(由以往的刻意出城與萬物在野,轉變為能安于城里處理好與社會、與人、與自我的關系),也為地方史料添上了活色生香的一筆。
本書最有價值的,不是各種蔬果藥草的“身份檔案”,也不是那些教人辨識食材優劣的生活技巧,而是作者雖年近花甲,仍保有天真童趣,樂此不疲地深入生活現場,隨時隨地看見美好,再以極富感染力的文字把美好傳遞出來的能力。而這恰是享受著外賣的便捷又憂心食物安全、患得患失的現代人所缺失的。
讀完這本書,在大飽眼福過各種美味后,相信你會像作者期待的那樣:“精神世界的格局在這煙火熏燎處延展抻開,食物引發的幸福感分層次地一波波襲來”,從而愛上集市的煙火氣。
——青島出版社兒童文學編輯部童書編輯 韋雨涓
《余華文學課》" " 作者:余華" "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首先,這并不是一本文學課本或者授課筆記,而是一本余華關于文學作品、作家和文學創作的隨筆、演講、對談選集。
在書中,余華以作家的視角解析文學經典、探討創作技巧、回憶自己的創作經歷和與其他作家的交往軼事,展現了他驚人的閱讀量、對作品獨特的解讀角度和幽默豁達的處世態度。
書中真正稱得上“文學課”的基本集中在后半部分的5篇文章中,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余華講到《搜神記》《西游記》《一千零一夜》《希臘的神話和傳說》《麥琪的禮物》《瘟疫之夜》《百年孤獨》等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詳細拆解了文學的想象、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技巧等,這些內容對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都極具啟發意義。
本書的附錄部分,是一大篇對談實錄。相較于短視頻平臺上流行的段子,這篇對談全面、立體地展現了余華對文學創作、對自己、對流量的認知和感想,他的努力、堅持、謙卑、自信躍然紙上,能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余華。
如果你喜歡余華和他的作品,這本書當然不能錯過。如果想學習寫作、學習如何欣賞文學作品,也不妨讀讀,肯定會有所啟迪。
——藏書家、獨立書店合伙人 邱國偉
《外婆》《67號的媽媽》" " 作者:梅子涵"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梅子涵的筆下,親情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溫暖。在《外婆》和《67號的媽媽》這兩本書里,他用孩子般的眼睛,帶我們重新打量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原來最深的愛,就藏在父親守在窗前聽女兒腳步聲的等待里,藏在外婆汗濕鬢角的笑容里。
梅子涵筆下的外婆沒讀過書,卻以她的方式,把生活過成了最明白的詩篇。她帶著外孫們走十五里山路,累得滿頭大汗,卻和孩子玩起“賣棒冰哦!光明牌老牌棒冰”的游戲,汗珠掛在她的鬢角,土路成了星光舞臺;母親總端著飯碗追孩子吃飯,像個執著的“馬拉松裁判”。多年后她老了,記不清今天是何年何月,卻能在病床上精準認出“凱司令奶油蛋糕”的香氣。這份固執的味覺記憶,是她對抗遺忘的最后堡壘;小遠嫌奶奶走路慢,焦躁地催促。可當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看戲,是奶奶背著他一路小跑——那一刻,他轉身奔回奶奶身邊。這個沉默的轉身,比任何說教都更深刻地教會我們:愛是懂得放慢腳步,等一等身后的人。
如果你曾被朱自清《背影》里的父親觸動,你會在這里遇見更綿長的親情——孩子會懂得:奶奶慢吞吞的腳步里,藏著你嬰孩時的搖籃;父母將明白:你的每一次守候,都在孩子心里種下安全感的錨。
這套美文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忽略的深情;也像一雙手,輕輕推我們回到愛的起點。而我們從文字里抬起頭,忽然看清——所謂親情,就是平凡人用一輩子寫的詩。
——青島出版社童書編輯、《小葵花》責任編輯 張雪慧
《傷口愈合中》" " 作者:[韓]韓江" " 譯者:崔有學" " 出版社:國文出版社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譬喻,諾貝爾文學獎有點像一把手術刀,把韓江心靈深處的傷痛、她和世界和人類生活的苦難,豁開來攤在了大眾的眼前。她筆下的“植物妻子”和“素食者”好比還在滲血的瘢痂或遍布創裂的浮雕似的污痕,以凝固的姿態直面“可怖而冷酷無情的世界”。韓江也在以她的力量和方式掙扎著療傷。在近期面世的關注肉體與靈魂的絕望與反抗、探討人性的復雜與微妙的短篇小說集《傷口愈合中》,我們更清楚地聽到她將個人傷痛升華為普世情感的共鳴:“向著隨時都能無意中拋棄我的人生”“將我內心最炙熱、最真實、最明凈的東西釋放出來”——人即便失去曾視為全部的東西,也可以活下去。
此集收入的七個短篇跟韓江以前的小說一樣,故事情節都不繁雜,甚至可謂簡單明了,在她一貫充滿詩意的散文式的敘事中,也充滿象征和隱喻,她以細膩的筆觸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描繪人在重重痛苦下捕捉到的瞬間光明和顫抖的意志,以及最終邁步向前的勇氣:“為了不會像被錘子砸中腦袋的動物一樣死去,做好下次不再害怕的準備。”
韓江的傷口能否愈合?請琢磨《傷口愈合中》的25個“你不知道”,還有其它篇章里類似“你總會忘記”“你已經忘了”等張力滿滿的表述,那是對生存本質的叩問,是作者的自我剖析,也是對讀者的靈魂拷問。所以,如果你需要一本書陪伴自己度過低潮,或向往一團守望的火光、一個瞬間的燃燒,《傷口愈合中》也許是值得你打開的。
——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何敬君
《2049》" " 作者: [美]凱文·凱利(著)/吳晨(編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2049年,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年份。2049年,世界是什么樣子,中國是什么樣子,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子?這些問題總是備受關注、發人深思,且常常引發熱議。
問題起于當下,答案則在未來。《2049》由中美兩國作者通過對話的形式共同創作完成。這一跨國界、跨文化的組合和新穎的創作形式,讓思想的火花綻放異彩。該書立足中國視角,透過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以穿越時空的想象力,為我們勾勒了以AI及其相關技術創新應用而塑造的未來世界:鏡像世界橫空出現,智能眼鏡取代手機,成為我們信息獲取的主渠道;每個人都會擁有像私人秘書一樣的AI助理,它們深度融入每個人的生活;AI全面顛覆教育、醫療,機器人重塑職場生態;AI推動生命科學發展,全民基因測序讓中國領跑健康大數據時代;生物學與AI技術結合,腦機接口推動人機交互成為現實;中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從競爭走向合作,中國發展成為終極信息化國家。
通讀本書不難發現,全書貫穿著一種樂觀的基調,并且引入了“酷”這一滿溢著中國味兒的詞,展望了未來的“酷中國”“酷世界”,這在未來學的著作中不多見。或許有人會說,這些設想太過美好,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想象未來,堅信這種想象可以成為現實,這是我們真正預測未來的唯一途徑。
——青島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化建設辦公室主任 賈可好
《未盡的快樂》" " 作者:董鐵柱"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在當代社會普遍焦慮的背景下,董鐵柱的《未盡的快樂:魏晉名士社交處方箋》是一劑穿越千年的良方,這是董鐵柱通過一部古書的解讀開給當代人的“社交處方箋”。
魏晉名士是特殊歷史時期里特殊的一群人,這個“風流怪誕”的群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記錄他們言行的書籍《世說新語》也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讀本,董鐵柱的這部《未盡的快樂》是以《世說新語》為藍本的作品,通過對魏晉名士七種社會關系的解構,揭示了在動蕩時代保持精神自由的生存智慧。
作者敏銳地發現魏晉名士的快樂哲學建立在兩個關鍵詞上:真實與滿足。這種快樂不是簡單的享樂主義,而是在君臣、父子、夫妻等復雜關系中深諳社交平衡之道,保持自我本真的能力。書中王戎與妻子“卿卿我我”的相處之道,展現了一種超越傳統夫妻關系的知己情誼;謝安在不同社交場合呈現的多面性,則體現了名士們“發而皆中節”的處世智慧。他們既不全然反抗禮教,也不盲目遵從,而是在習俗與個性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當喜則喜、當怒則怒的分寸感把握對當代人處理人際關系極具啟發。作者將魏晉名士的社交智慧提煉為可操作的“處方”,比如在職場中如何保持“同僚間超越等級的協作”,在親密關系中如何實現“夫妻間復雜而微妙的情感交流”。這些穿越時空的智慧,是治療現代人社交焦慮的良藥。
《未盡的快樂》的魅力還在于其學術性與可讀性的完美結合。董鐵柱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用通俗淺易的筆法呈現嚴謹的研究。書中上百則短小精悍的故事,力求還原歷史現場,賦予古人以鮮活的生命力,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獲得深刻啟示。
——高級編輯 于學周
《四十個房間》" " 作者:[美] 奧爾加·格魯辛" " 譯者:戚悅"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如何了解一個女人的一生?去她的房間!100年前,弗吉尼亞·伍爾芙告訴我們,女性必須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以此獲得獨立的自我。而100年后,奧爾加·格魯辛告訴我們,正是那些承載著女性生活熱望與期盼的房間,困住了曾經擁有自我與夢想的“她”,讓她們患上了“幽閉恐懼癥”,被各種繁雜的事情吞噬掉獨特的光芒。
本書描摹了一個在詩意與憧憬中成長卻最終困頓于瑣碎的女人,在40個不同時空房間里經歷的生命時刻。4歲、13歲、17歲……母親的臥室、父親的書房、圖書館、大學宿舍、廚房、新房子的藏書室、孩子的房間、門廳……每一次空間位移,都是一次生命意義的考量與抉擇,帶動命運的齒輪,將遠大變為渺小,詩情黯淡為日常。
建議閱讀時采取有表情的朗讀方式,因為書中的語言,正如女主人公對于詩歌的熱愛,也沾染了某種詩的韻律和氣息,流暢又不失雅麗。除此之外,還要留意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比如人稱的轉換——漫長的人生里,從踏入婚姻那一刻起,第一人稱“我”,變成了“她”,直至人生的終局,“她”決定離開房間,“要走遍全世界的山巒,吮吸每一絲生命之光”,于是“她”又變回了“我”。或許只有死亡的臨近,才能讓一名女性徹底掙脫羈絆,尋回自我。
小說的結尾,名為“未來”的標題頁,畫成一扇門的形狀,轉動門鎖和把手,門的背后是虛空,整整一張空白頁,似乎在等待后來的女性去豐盈、去構建另一個擁有自我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房間。
——青島日報讀書版編輯、觀海客戶端讀書頻道編輯 李魏
《璩家花園》" " 作者:葉兆言"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葉兆言先生的長篇小說《璩家花園》共536頁,卷首語引用了陳寅恪1957年題王國維《人間詞》等新刊本的一首詩:“世運如潮又一時,文章得失更能知。沈湘哀郢都陳跡,勝話人間絕妙詞。”
讀《璩家花園》,由于其以南京為背景,常使我聯想起六朝煙雨的境界,讀書時常念叨兩句古詩,一句是“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另一句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書喚醒的也是這種前塵往事感。
《璩家花園》用正敘、倒敘、插敘的方式記錄了12個尋常年代的小人物的故事,歷數了三四代人的命運遭遇與錯綜關系,其中頗多細節具備年代的典型性,非經歷過那個歲月的人不能意會。璩家經歷了百年變遷,從盛到衰,從不尋常到太平凡,早已沒有了花園,但老宅子還叫這個名,書也還叫這個名,就有了隱喻和象征。
書中的主要男性是璩天井和他的爸爸璩民有,以及鄰居費教授等,小說中的故事如串珠,看似許多閑筆,實則微言大義,言近旨遠。書中特別塑造了天井這個當代文學群像中不曾有過的人,與電影里的阿甘和《活著》里的福貴有相似卻大不同,老實人常在的邏輯讓他似乎成為書中的一個衡量的尺度,讓全書顯得從容和諧。
書中的女性形象則更加生動,李擇佳從少奶奶到保姆兼家庭婦女,江慕蓮從年輕貌美到精神錯亂而早死,阿四阿五的狂悖和離奇經歷,還有郝銀花、甜甜、傻英文等人的驚鴻照影,個個呼之欲出,似乎都命運多舛,都照見了大時代對人的巨大影響和陡然更迭。
小說的語言明白曉暢,不求雅致卻處處有節制,句句講分寸,有一種內在的隱忍和節奏。讀時常常想到葉兆言的祖輩葉圣陶先生、父輩葉至善和葉至誠等先家,家學淵源確實傳承有序。葉先生在后記中寫道:“對我來說寫作行為就是杜康,能寫猶如能喝,能寫就好,我已經很知足。”
《璩家花園》是這兩年的小說精品,是安安靜靜的力作。
——書畫家、文藝評論家、文化學者 宋文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