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晉風”正濃。越來越多年輕游客循著電視劇、紀錄片和游戲的“線索”,踏上“顯微鏡式旅行”。他們手握手機截圖、劇照對比、臺詞模仿,挖掘著古建的每一處斗拱、磚雕、飛檐……
隨著“顯微鏡式旅游”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旅游打卡方式,山西古建也在流量中煥發新生。那么,“顯微鏡式旅游”是什么?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剛擒住了幾個妖,又降住了幾個魔。魑魅魍魎怎么它就這么多……”來自廣東的游客藍曉莉向筆者展示了她剛在晉祠拍攝的短視頻——她和朋友1:1還原了86版《西游記》在晉祠拍攝的經典場景。手機里,她收藏了幾十張劇中截圖,來到晉祠時,對照尋找相同構圖的屋檐、神獸、彩塑,像偵探一樣“復刻童年”。
“《西游記》播了幾十年,晉祠一直是我最想打卡的地方,但這兩年‘打卡晉祠’多了一種新的方式。”藍曉莉告訴筆者,在社交平臺上,“#86版西游記同款實景打卡#”已有超過3000條筆記,成為不少“顯微鏡玩家”的參考模板。
一部戲帶火一座城。當人們在屏幕前被精美的服飾妝容、考究的場景道具、嚴謹的禮儀制度所震撼時,求知欲便油然而生:“劇中如此,史實如何?”這種由審美震撼引發的求知內驅力,促使觀眾主動翻閱典籍、查閱論文,甚至實地打卡。
越來越多的觀眾在影視作品中“種草”山西。隨著電視劇《小巷人家》的熱播,其在山西的取景地——汾城古建筑群,這座塵封已久的歷史寶藏,正被無數劇迷列入“必訪清單”。劇迷們跟著劇中的主人公一同“打卡”這里的鼓樓、城隍廟、文廟、明倫廟,在青石鋪就的小巷中拍下某一扇雕花窗欞或一堵暗紅斑駁的墻根。
筆者在臨汾市洪洞縣的廣勝寺見到了來自青島的游客劉一諾,她坦言,無意間刷到了山西國際傳播中心打造的《古建代言人》紀錄片,片中“斗拱爺爺”那句“一定要來廣勝寺”的誠摯推薦,在她心中種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驅使她千里迢迢奔赴此地,只為一睹那座被譽為中國之最的琉璃瑰寶——飛虹塔。當巍峨絢爛的塔身矗立眼前,劉一諾由衷贊嘆:“此行不負期待,果然名不虛傳!”
這個暑假,大同熱度再起。據多家平臺統計,進入2025年暑期,大同旅游搜索熱度持續飆升,核心景區游客量同比翻番。在美食、古建和短視頻共同加持下,華嚴寺、云岡石窟、大同古城墻等成為游客“顯微鏡式”打卡的首選。
“《黑神話:悟空》在大同華嚴寺的取景有兩處,其中一處是游戲內第一章節“黑風山”,蛇徑翠竹林泥潭中傾斜的香爐,取自于華嚴寺大雄寶殿月臺中央明萬歷二十二年所鑄的鐵制八角塔式香爐。”來自南昌的游戲愛好者李諾正在香爐旁比對畫面,他翻出手機中游戲截圖,一邊調角度一邊向同伴喊話:“對,就是這個香爐,連顏色都對上了。”
“博主說了,‘這個香爐上下分五層,腰部承臺四周飾連瓣,其上鑄兩層樓閣逐漸收分,上層樓閣出平坐飾華板,每面闌干前立二比丘,精致小巧、生動形象,爐剎飾有獅子頂葫蘆,十分有趣,儼然一微縮藝術品。’”李諾一邊看著社交媒體的博主們發的分析文章,一邊端詳。
除“顯微鏡式”打卡游戲場景外,游客們還在山西上演了“劇本式穿行”。他們既是觀眾,也是導演;既沉浸于實體歷史,也穿行在虛構場景中。放眼山西,在太原古縣城、平遙古城等地,旅拍工作室排滿預約,不少游客愿意為一次“影視復刻”支付上千元費用。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杜磊感嘆,“這些‘玩家’將旅行變為創作過程的深度參與者。通過游戲與古建、角色與場景的聯動,讓山西成為了游戲的‘副本’,年輕人通過鏡頭和腳步在歷史與想象之間游走,正在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現場’。”
“游客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打卡,而是一種參與式文化重構。”杜磊表示,“顯微鏡式旅游”爆紅的背后,是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的表現。“游戲、影視劇、紀錄片,文旅產品只要能引起文化共鳴,就有轉化為實地打卡體驗的可能。”
近年來,山西省不斷強化對古建筑的保護與活化利用。7月1日,《山西省文物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首次將“文物數字化保護戰略”寫入法規,在文物保護領域激起層層漣漪,這不僅是山西在文物保護上的一次創新探索,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有力舉措。
“‘顯微鏡式旅游’已經不僅是一種旅游方式,更是一種個體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深度共鳴。情緒價值正成為激活歷史遺產的新鑰匙,而‘顯微鏡式旅游’正是一種屬于數字時代的文化連接方式。”杜磊補充說,“山西的古建不僅多,而且類型全、保存完整。如果說過去我們是按朝代感受山西古建,現在我們要做的是與當下連接:讓游客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古建,用新的媒介重新點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