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的技術融合改變視聽節目傳播形態,促使播音主持行業進入深度轉型期。技術賦能為行業注入活力的同時,行業轉型的掣肘也逐漸顯現。本文通過分析行業的“變”與“不變”,揭示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為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主持人能力模型提供理論參照。
一、融媒體時代之“變”
(一)技術革新帶來的形態轉變
融媒體時代的技術革新深刻重塑視聽節目播音主持的形態邊界。首先,人工智能合成技術推動虛擬主播從實驗性探索走向常態化應用。語音克隆與動態捕捉技術使數字人具備擬真交互能力,部分虛擬主播已承擔新聞播報、賽事解說等標準化內容輸出工作,促使從業者重新審視人機協作模式。其次,多屏分發的傳播特性要求主持人打破傳統線性創作思維,針對不同終端適配差異化表達策略,豎屏短視瀕需強化視覺焦點與節奏張力,橫屏長視頻則側重敘事深度與情緒延展,跨平臺內容生產成為基礎能力。再次,沉浸式傳播技術拓展主持人的角色維度。在虛擬現實場景中,主持行為從單一信息傳遞轉向空間氛圍營造,肢體語言與空間走位需配合三維視聽邏輯,增強用戶在場體驗。然而,技術迭代并不能替代播音主持人的核心價值,反而凸顯了主持藝術中不可替代的創造力,即面對智能工具生成的同質化內容,人類獨有的即興應變、文化解構與情感共鳴能力[E]。
(二)傳播關系的重構
融媒體時代傳播關系的重構打破傳統視聽節目單向輸出的固有模式,行業正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生態。在這種情況下,主持人需了解以下幾方面:一是傳播主體與受眾的界限逐漸模糊,彈幕互動、實時投票等功能將觀眾從被動轉化為主動,促使主持人重新定位職業角色。二是用戶參與式生產機制催生圈層化傳播特征,不同社群的文化偏好與話語體系要求主持人具備較高的語境切換能力,既要維護主流話語權威,又需融入網絡亞文化符號。三是碎片化傳播環境顛覆線性敘事邏輯,主持人需在信息超載的競爭態勢中提煉核心價值點,運用微敘事技巧在有限時長內構建情感錨點。這種重構并非消解專業傳播者的價值,而是推動其從內容主導者轉型為關系協調者,在保障信息準確度的前提下,通過情緒引導與話題設置激活用戶參與動能,形成雙向賦能的傳播閉環。
(三)能力結構的拓展
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的播音主持人面臨能力結構的系統性升級需求,技術迭代與傳播模式革新促使從業者突破傳統技能邊界。首先,全媒體技術駕馭能力成為基礎門檻,主持人需掌握短視頻剪輯、直播推流、虛擬場景調度等跨平臺制作技能,適應非線性編輯流程與多終端適配規則。其次,數據思維重塑創作邏輯,用戶畫像分析與熱點預判能力幫助主持人精準定位垂直領域,從海量行為數據中提取情感共鳴點,將算法推薦機制轉化為內容優化的驅動力。再次,網絡化語境催生內容再生產能力,經典節目素材需經二次剪輯、梗文化解構、彈幕化包裝等工序,考驗主持人在信息凝煉與深度保留間的平衡智慧。這種能力拓展并非對傳統專業性的否定,而是將語言感染力、現場把控力等核心優勢嫁接于新媒體傳播鏈,在技術賦能中重構職業競爭力的護城河。
二、專業本質之“不變”
(一)價值導向的堅守
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播音主持在價值導向層面的堅守構筑行業發展的精神坐標。政策監管為視聽節目堅守正確價值導向提供堅強保證。
(二)專業素養的傳承
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播音主持在技術浪潮中始終恪守專業素養,語言規范與藝術審美的根基性地位從未動搖。一是標準普通話的咬字歸音訓練仍是行業準入的基礎門檻,字正腔圓的表達范式在智能語音技術普及背景下更顯人文溫度;二是文化底蘊積淀構成核心競爭力,經典文學作品誦讀、歷史典故解析等傳統訓練科目持續強化主持人的文化解讀能力,使其能在碎片化信息中提煉價值;三是即興表達的邏輯架構能力在實時互動場景中愈發關鍵,傳統練聲體系中培養的思維敏捷性轉化為應對突發狀況的控場智慧,確保即興發揮不偏離信息傳播的本質軌道。
(三)傳播規律的遵循
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播音主持在技術革新中始終恪守傳播規律的底層邏輯,信息傳播的本質屬性決定專業實踐的恒定法則。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關系構成基本框架,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始終遵循信息橋梁功能,既要精準解碼內容核心,又需有效編碼適配接收場景,強化專業媒體人的信息提純能力。另外,受眾認知規律形成隱形標尺,注意力的有限性要求語言表達保持焦點明確,情緒共鳴的觸發點需精準嵌入內容架構,這種對人性化傳播的尊重,穿越技術更迭,始終有效[2]。
三、找準守正創新路徑
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行業的轉型,本質是技術革新與專業內核的博弈與共生。智能工具的普及重構內容生產邏輯,用戶賦權重塑傳播關系,但行業發展的核心仍需錨定價值傳承與文化使命。唯有在“技術效率”“人文溫度”“用戶需求”與“價值引導”的動態平衡中探索路徑,才能實現可持續創新[3]。
(一)技術應用邊界:效率與溫度的博弈
生成式AI催生了人機協作新模式。中央廣電總臺冬奧會AI手語主播“聆語”采用多模態技術實現實時翻譯。據《2024智能媒體技術白皮書》數據,其語義準確率達 95.3% 。但中國殘聯調研數據顯示,其情感表達的“機械感”仍被 37.6% 的聽障觀眾質疑。這一矛盾揭示該技術應用的重要問題,即工具的應用并不能替代人性特質。
(二)用戶賦權引導:融合專業性與趣味性
Z世代用戶“參與式創作”需求促進傳播范式轉型,“趣味化表達 + 專業化內核”的模式為傳統主持人提供啟示。例如,在抖音平臺《主播說聯播》中,主持人通過年輕化語態解讀時政,吸引18—25歲用戶占比超 40% ,證明嚴肅議題可通過輕量化形式觸達受眾,但需警惕過度娛樂化對權威性的消解。
(三)文化傳承創新:技術賦能與傳統守護的共生
元宇宙技術為文化傳播開辟新場景。虛擬人“柳夜熙”將《山海經》神獸元素融入賽博朋克美學,單條短視頻播放量破億,其核心并非技術炫技,而是通過“傳統符號 + 現代敘事”實現文化轉譯。這種創新需以專業素養為根基。例如,故宮《紫禁城》系列直播中,主持人通過“沉浸式解密”的方式講解建筑史學,使專業內容在互動中完成價值傳遞。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播音主持人的轉型路徑需立足技術革新與專業傳承。虛擬主播與跨平臺傳播雖改變內容生產流程,但信息真實性原則與主流價值觀傳播使命仍需堅守。交互傳播模式下,主持人需提升數據洞察與內容再生產能力,同時保持語言規范與審美追求的職業底線。另外,行業應強化媒體融合語境下的實踐訓練,建立適應多屏分發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未來發展中,平衡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協調用戶需求與價值引領,將成為重塑行業生態的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1]廖凱.淺談融媒體時代視聽節目播音主持的“變”與“不變”[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02):171-174.
[2]孫一楠.播音主持人的價值堅守與角色重塑[J].采寫編,2024,(11):67-69.
[3]甄趁勇.播音主持行業如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需求[J].傳媒論壇,2018,1(04):65.
(作者管晨系湖北省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主持人、事務部副主任,本文系武漢市教學研究項目“以美育德德美浸潤:德美協同的教學新模式探索一—以即興口語表達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321》和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聲語言表達特色方向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79〉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