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發展,電臺主持人的工作環境和受眾需求均發生了顯著變化。社交媒體和流媒體平臺的興起,不僅分流了傳統電臺的聽眾,還引發了觀眾收聽習慣的深刻變革。在這一背景下,電臺主持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融媒體環境中保持并提升個人影響力,成為行業關注的問題。研究電臺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增強影響力的策略,有助于為主持人應對挑戰提供參考。
一、電臺主持人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融媒體時代,電臺主持人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局面。除了傳統的廣播節目外,新媒體平臺不斷爭奪受眾的注意力。這些平臺通常擁有突出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的資源,能夠提供更為多樣的內容。因此,電臺主持人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內容的競爭,還包括平臺資源和技術手段的競爭。新興媒體的崛起使得電臺主持人在爭奪聽眾的過程中面臨壓力,因為這些平臺的個性化服務和互動性更強,而傳統電臺仍偏向單向傳播。受眾的習慣和偏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融媒體環境中,受眾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社交媒體和流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和娛樂內容。與過去單一的廣播方式相比,現代受眾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提供即時反饋和選擇多樣的媒體平臺[1]。因此,電臺節目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調整節目內容和形式,以保持受眾的興趣和關注。這種變化要求電臺主持人要不斷創新和適應,以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觀眾需求和媒體消費模式的轉變。
二、電臺主持人提升影響力的策略
(一)優化節目內容
優化節目內容對于電臺主持人提升影響力至關重要。提升節目內容質量的關鍵在于精準了解受眾的興趣和需求。通過系統地分析受眾反饋、收聽數據及收聽趨勢,主持人可以對節目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例如,若數據表明受眾對時事熱點關注度高,主持人則可以在節目中討論和分析相關時事,吸引更多的聽眾。同時,細分受眾群體的具體需求有助于量身定制節目內容,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和聽眾的忠誠度。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的節目形式可能無法很好滿足受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主持人應當創新節目形式以適應變化,而探索互動式節目或跨平臺內容合作是有效的策略。例如,把傳統廣播節目與社交媒體平臺實時互動的功能結合,增加在線討論或投票,在線討論或投票,這不僅提升了節目的互動性,還能加強聽眾的參與感。此外,與其他媒體平臺進行內容聯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合作可以擴展節目的傳播范圍,豐富傳播形式,有利于增強節目效果并提高節目的曝光率[2]。
杭州人民廣播電臺西湖之聲記者徐某,通過抖音平臺的融媒體矩陣實現了節目內容的優化和節目形式的創新。節目形式由傳統的音頻廣播轉型為集音頻、視頻、圖文為一體的融媒體平臺。例如,將問答節目升級為直接展示的形式,如粉絲留言“徐老師,之前看你發的H6的視頻。我想問問我一家六口人,經常帶著全家出去玩,動力最好再好點,這個車能行嗎?或者再給我推薦一個吧,十萬左右就行,我先謝謝你啦!”粉絲的留言極有代表性,主持人通過視頻直播展示了一款十萬左右的SUV,并詳細分析了車輛細節。這種創新不僅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還大幅提升了節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此外,為給受眾帶來更加直觀和互動的收聽體驗,節目內容涵蓋了“徐某說新聞”“汽車投訴案例”等多個方面,充分利用視頻化呈現手段,加強了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從而擴大了節目的受眾群體和影響力[3]。
(二)加強多平臺互動
在融媒體環境中,跨平臺推廣是提升電臺節目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利用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進行有效的節目推廣,能夠顯著提高節目的曝光度。通過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上發布節目的預告、亮點內容或特別嘉賓的介紹,主持人可以吸引更多潛在聽眾的關注。平臺上的互動功能,如評論區和分享按鈕,也為節目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機會。適當的廣告投放和合作推廣,可以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受眾范圍。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是提升節目互動性的有效方式。設置互動環節,如實時問答、聽眾投票或在線討論,能夠讓聽眾感覺到自己是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提高節目的趣味性,也能讓觀眾感受到參與的樂趣。
多平臺互動中,線下活動的開展,或者說線下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在信息時代,由于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雖然線下活動覆蓋范圍有限且成本較高,但線下活動中,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卻有著諸多益處。具體說來,一是真實性。在一定空間內面對面交流,通過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這種交流方式相對于文字、電話等方式更能夠讓人們獲得真實的感受。二是互動性。面對面交流不存在“間隔”的問題,可以隨時反饋和回答問題,促使主持人與聽眾之間更了解彼此的想法,也能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三是親密度。面對面交流還可以增強人際關系的親密度,并為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是未來交往中維持關系的重要基礎[4]
(三)加強個人品牌建設
個人品牌的塑造對于電臺主持人來說,是在融媒體時代中增強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首先需要樹立專業形象并打造出一個鮮明且獨特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幽默風趣的、嚴謹深入的,或是權威專業的,每種風格都有其獨特的受眾群體[5]明確個人的特點并在節目中始終如一地加以展示,可以幫助主持人建立起鮮明的品牌形象,從而提高并維系聽眾的忠誠度。除了在節目中的表現,個人品牌的塑造還涉及主持人對社交媒體的運用,公眾活動的參與等。通過有效運用這些途徑,主持人能夠持續提升自身在受眾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通過參與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或在公共活動中積極表現,可以進一步鞏固個人品牌的公共形象。主持人在社交媒體上定期分享個人見解,與聽眾互動,發布節目相關內容,不僅有助于保持與受眾的聯系,也能提升自身品牌的曝光度。維護和提升個人品牌的公共形象意義重大。可見,定期參加公共活動、增加媒體曝光及加強在社交媒體互動都是有效提升品牌形象的方式。
此外,個人品牌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優化與動態更新的過程。主持人在內容輸出中應注重正確的價值立場且在對外輸出時保持一致的風格,即在面對熱點話題、社會爭議或公共事件時,表達風格與情感基調統一鮮明。這種“可預期性”不僅增強了聽眾的心理認同,也使主持人品牌逐步形成“人格化標簽”,提升品牌的識別度與記憶度。與此同時,主持人應主動構建自身的“品牌場景”,即在節目以外的媒介空間中延伸個人影響力。例如,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設立個人頻道,通過日常vlog、觀點短評、幕后花絮等內容,拉近與粉絲的心理距離,實現生活化的表達。通過這些方式,主持人能夠不斷強化個人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同時能增強受眾對其品牌的認同感[6」。
三、結語
隨著融媒體環境的快速演變,新興媒體平臺的崛起對傳統電臺節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變化不僅改變了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也加劇了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因此,電臺主持人需要積極適應這一變革,以保持其在媒體領域的競爭力。通過優化節目內容、加強多平臺互動及個人品牌建設,電臺主持人才能夠有效增強其影響力。具體而言,提升內容質量和創新節目形式可以增強節目的吸引力;利用社交媒體和其他數字平臺進行推廣,可以擴大節目的曝光度;塑造和維護個人品牌有助于提升主持人的公眾形象。總之,通過綜合運用這些策略,電臺主持人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哲.未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主持人[J].云端,2024,(07):32-34.
[2]帕爾哈提·吾買爾.廣播電臺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創新模式分析[J].傳媒論壇,2019,2(10):56+58.
[3]楊利生,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的新聞創作與編輯技能[J].新聞論壇,2024,38(02):103-105.
[4]曲偉,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專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8):196-198.
[5]李仲君,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的堅守與創新[J].記者搖籃,2024,(09):126-128.
[6]季婧.論新媒體時代如何培養播音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03):225-228.
(作者程穎系福州廣播電視臺一級播音員)
責任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