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摘:要: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媒介融合的進程正在加速,主持人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在傳播過程中,主持人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情感與文化的傳遞者。本文,探析主持人在傳播中國故事中的作用,提出主持人應合理借助自身專業能力,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中國故事廣泛傳播。
一、引言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新媒體的崛起,在給世界各地人們的交流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他們因生活環境、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差異而產生誤解。進人21世紀,特別是第二個十年以來,國際力量對比再次發生變化,國際戰略格局進入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期,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與國際戰略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相一致,世界文化格局也迎來了百年未有之變化,進人了全球化時代以來的第三個大調整時期[1]。因此,本土文化傳播是21世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展現我國大國國際形象的必要之舉,中國故事是中國大國形象的重要內容。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2]。由此可見,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文藝工作者應承擔的重要任務。
二、傳播布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共生
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以來,我國文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059-04藝工作者積極響應,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綱領,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文藝作品的傳播效果與媒介密切相關。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會影響人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傳播媒介的選擇對傳播效果的實現有重要影響,而傳播媒介與內容的匹配會使傳播效果事半功倍。中國敘事體系龐大,包括古代神話、歷史軼聞、紅色故事等多種類型。例如,古代神話又分為上古、宗教、民間和文學神話等,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不同的題材與類型應匹配不同的媒介進行傳播。因此,中國故事的傳播在當下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共生的局面。
(一)傳統媒體專注而精深
傳統媒體以紀錄片和文化類綜藝節目為主,系統地講述中華文化故事。例如,《國家寶藏》通過邀請公眾人物和專家,共同演繹文物背后的歷史,科普歷史文化知識;《典籍里的中國》則采用“文化節目 + 戲劇 + 影視化”的方式,立體呈現古書典籍中的文字和故事,傳承古代知識分子為學術傳承嘔心瀝血、堅韌不拔的精神;紀錄片《中國》兼具紀實性和藝術性,真實而生動地呈現歷史故事。
紀錄片《中國》由湖南衛視、芒果TV和伯璟文化聯合出品,一經播出就迅速“出圈”,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12月,首季播出期間,每集平均收視率為 0.321% ,12集均進入同時期地方衛視收視率前7。此后,2022年2月播出的第二季和2023年10月播出的第三季也均收獲良好反響。從制作內容來看,以第一季為例,紀錄片按照從春秋戰國到盛唐的時間順序展開,以各朝代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為主線,選取典型人物為切入點,講述整個故事。比如,第一集《春秋》以孔子為主要視角,講述了他人生中的兩大重要轉折點—會見老子和陳蔡之厄,展現了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的哲學思想,引發觀眾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追溯。過去,歷史紀錄片配音多以單一的男中、低音為主,凸顯渾厚大氣、穩重成熟、冷靜客觀的歷史代入感,鮮有女性或綜藝節目主持人獻聲[3]。而《中國》不僅對內容進行精細打磨,配音也頗有新意。片中提高了解說比重,并由主持人何炅、周濤配音。兩位主持人的專業能力和文化影響力,為《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成為其“破圈”傳播的重要助推力。
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在傳播中國故事時,不僅注重故事的整體性和內容的精巧度,還深入挖掘故事內涵,關注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傳承,展現出專注而精深的特點。
(二)新媒體廣泛且有趣
新媒體平臺以碎片化的內容輸出、及時更新特性和高度用戶親和力,迅速在信息傳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依托算法推薦和社交裂變優勢,中國故事在新媒體場域中煥發出別具一格的生機。
短視頻平臺“抖音”作為典型代表,不僅匯聚海量多元的創作素材,還通過彈幕互動、AI換臉等創新呈現方式,構建出故事傳播的全新生態圈。在傳播內容上,主要分為歷史典籍、非遺文化和故事演繹三個部分。例如,山海經系列博主“嘉了個玲”,從“形”出發,化妝成為《山海經》中的精怪異獸,從獸的視角生動講述《山海經》系列中國故事;非遺文化傳承類博主“江尋千(九月)”,她的視頻內容以學習“非遺\"技術,制作“非遺”工藝品為主;傳統手工藝記錄博主“山白”,通過短視頻記錄中國傳統手工藝,復刻傳統工藝品;劇情類博主“蘇久承”,其賬號將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與當下現實相結合,以短劇形式分集分系列講述中國故事。在傳播方式上,這些代表性博主的視頻也各具特色。在視頻中,“嘉了個玲”化身為《山海經》中的精怪異獸,配以原文的文字解說,使《山海經》以動態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江尋千(九月)”則以閑話家常的方式與屏幕前的“粉絲”溝通,像一個鄰家小姑娘在講述她所喜愛的事物,激發受眾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和熱愛。“山白”的視頻內容只有字幕和自然音響,“去人聲”的表達方式使受眾獲得沉浸式觀看體驗,仿佛置身于幽靜的山林之中,過上了歸隱田園的生活。“蘇久承”則以劇情和對應的短劇臺詞來傳播信息。
新媒體在短時間內呈現故事的高光片段和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通過放大精彩內容,增強中國故事的吸引力,并通過大數據算法推送,將中國故事廣泛傳播。然而,其追求快速更新的特性,也使中國故事的傳播較為碎片化。在新的傳播格局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實現二者互融共生。新媒體側重傳播的“量”,擴大中國故事的傳播范圍;傳統媒體則重在傳播的“質”,深度開掘,優化中國故事的傳播內容。
三、傳播主體:專業能力與文化影響力相得益彰
在媒體融合不斷加速的背景下,中國故事傳播主體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屬性助力中國故事的傳播。本文主要探討主持人在中國故事傳播中的作用,并從專業能力與文化影響力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專業能力:造境與控場
主持人通常是指經過專業語言訓練的專業人才,以及在主持比賽中表現突出的非專業人才,他們須具備專業的語言能力,通過聲音將觀眾帶入情境,傳達感情,從而加深觀眾對中國故事的理解。紀錄片《中國》的配音員周濤與何炅不僅是知名主持人,還擁有豐富的配音經驗。周濤曾連續16年主持春晚,并在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解說員,在許多大型活動中表現出色。何炅以在湖南衛視主持綜藝節目聞名,還為多部影視劇配音,如《馬達加斯加的企鵝》《美食總動員》等。在紀錄片《中國》中,周濤與何炅憑借專業的配音技巧、高超的造境和控場能力,將觀眾帶入情境,使紀錄片更加生動。
何炅在第一季第四集《一統》開頭解說:“如日中天的法家思想照耀著剛剛完成統一的秦王朝,同樣冉冉升起的當世最成功的法家李斯,此刻卻感受到烈日般的灼燒君心難測。咸陽宮內,燈火通明,咸陽宮外,山川大地一片寂靜。這是公元前221年。”這段畫面解說僅使用了兩個鏡頭,一個是開頭李斯的近景,另一個則是長達近一分鐘群臣討論的遠景。在處理這段配音時,何炅將細微之處表現得十分到位。開始介紹季斯時,語調較為平緩,然后,在講到“感到烈日般的灼燒”這一部分時,語調微微緊促,將李斯的心理狀態用聲音呈現出來,營造出緊張的氛圍。隨后,當講述秦始皇贏政對自己稱號的要求時,畫面切換為群臣討論的遠景,何炅冷靜又些許威嚴的聲音,與畫面相契合,好像皇權就如聲音一般懸于穹頂之上,立于屏幕前方,稍有不慎就會有滅頂之災。周濤在第三季第一集《創世》開頭的解說與何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生活的世界從哪里來?今天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最初是如何開始的?我們所在的中國何以成為中國?作為中國人我們何以成為我們?”一連六個疑問句,層層遞進,由起源到世界,再到家國,最后再到人本身,周濤的聲音也由虛變實,畫面從暗到亮,隨著聲音愈發清晰,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探尋,引發觀眾思考。隨后,她又由屈原引出自古以來人們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闡述中國本土文化對這一核心命題的解答:“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創世之神…中國人想象出盤古,完成了對最宏觀的世界秩序的第一道解釋。”周濤的聲音清冷又厚重,配音冷靜客觀,好似天上的女神和腳下的土地,慈愛般地注視著子民開創世界,繁衍生息。
正如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馮立君所言:“《中國》的旁白由國內著名的播音員們娓娓道來,沉靜恬靜,即便是沖突爆發的場面也有一種靜觀其變的味道,沒有過于刻意地表演,這是另一種以假亂真。”周濤與何炅的配音,既像冷靜客觀的見證者,又像參與其中的親歷者,這種界限很難把握,但二人卻呈現得恰如其分,這得益于他們在主持崗位上多年磨煉的控場與造境能力。由此可見,主持人在傳播中國故事方面的作用巨大。
(二)文化影響力:內涵與外延
如果說具備專業的語言能力是成為主持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主持人的文化影響力則是其職業的特有屬性。中國傳媒大學曾志華教授指出:“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是以先進文化、主流文化為主要文化內涵,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方面,對受眾產生精神上的影響。”[4]根據曾志華教授的定義,主持人文化影響力包括內涵與外延兩部分。內涵即文化內涵,指主持人自身所具有或在節目中所展現的文化形象;外延主要指傳播方面,即主持人通過大眾傳媒對受眾產生的積極精神影響。
從文化內涵來看,周濤所展現的文化形象既屬于先進文化,也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她從1996年到2011年,連續16年主持央視春晚。春晚不僅象征著“團圓”“歡樂”“喜慶”,還承擔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的責任,兼具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春晚主持人需要深刻理解節目文化內涵,并將其內化為自身文化構成,才能精準詮釋和傳播春晚主旨。作為節目的主要串聯者和推動者,主持人自身的文化身份對節目有直接影響[5]。同時,春晚反哺了她的文化形象與文化定位。16年的主持經歷,使春晚成為周濤文化身份的鮮明標簽。她對春晚文化內涵的理解不僅限于理論,還體現與春晚相關的文化表征、傳統文化傳承、審美及社會影響上,形成其文化內涵,構成其文化形象。周濤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成熟度,使她具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加之她的文化形象與紀錄片《中國》內容契合,為其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傳播外延來看,何炅通過電視節目傳達了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并影響了觀眾的生活態度。在綜藝節目《朋友請聽好》中,何炅認真玲聽電臺里的傾訴,并給予聽眾積極暖心的回應。例如,一位女性聽眾傾訴自卑心理時,何炅回應道:“有個詞叫一葉障目,其實每個人都在不斷嘗試尋找自己的路,但不要被阻礙蒙蔽了眼睛,云不是自由的,自由的是心…”以“一葉障目”作喻,表明障礙不至于讓人畏懼,簡短的話語既體現了他的文化內涵,也展現了共情能力。何炅善用溫暖的言語撫慰人心,與受眾建立持續的情感連結,從而擴大其文化影響力。他為紀錄片《中國》配音,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家國文化,拓寬了《中國》的傳播范圍。
高貴武教授在《主持傳播學概論》中探討了主持傳播的文化能動策略,提出主持人應在理解所處社會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尊重該社會的文化和觀念習俗,并在其制約和指導下完成主持傳播活動,使之因符合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贏得受眾的接受和喜歡,最終實現提高傳播效果的目的[6]。紀錄片配音雖不屬于傳統的主持傳播,但在文化能動策略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由于紀錄片《中國》講述的是本土故事,其內容與觀眾的社會文化和觀念習俗較為契合,較少受到文化壁壘的影響。然而,選擇配音員的視角卻較為困難。一方面,中國人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期望主持人平和而含蓄;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與思想的進步,觀眾又期待主持人開放而熱烈。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難以把握。周濤與何炅是中國電視播音主持界知名的文藝、綜藝類節自主持人,擁有廣泛的文化影響力和龐大的受眾群體,聲音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他們自帶的“名人效應”,有利于拉近紀錄片與受眾的距離,提高了受眾對歷史人文內容的接受度和親近感。同時,兩位主持人對解說的“度”把握得恰如其分,既在受眾之中,又游離于受眾之外,在配音中既各自獨立,又互相合作,相得益彰,從而實現《中國》的高效傳播。
四、結語
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傳媒行業日新月異。如今,主持人面臨被AI主播替代、傳統媒體收視率下降、崗位減少等諸多挑戰。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唱衰主持行業的聲音甚囂塵上,部分觀點認為主持人這一職業將被AI取代。紀錄片《中國》的呈現是對這類現象的有力回擊,為主持人轉型和行業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周濤與何炅的配音與紀錄片《中國》相得益彰,互有助益。他們的成功表明,主持人在傳播中國故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專業素養與文化影響力是AI主播和其他行業無法取代的。因此,專業的傳播人員要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引領社會大眾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在國際上展現中國風范。
參考文獻:
[1]顏旭.百年大變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構與重塑[J].前線,2019(12):29-32.
[2] 求是網.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EB/OL].(2012-06-02)[2024-09-13].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02/c_1127522386.htm.
[3] 李征.歷史類紀錄片《中國》的配音策略探析[J].新聞前哨,2022(22):50-52.
[4] 曾志華.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
[5] 楊黎黎.春晚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6] 高貴武.主持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08.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