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融媒體作為輿論引導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角色,吸引了學術界和業界的持續關注。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重點強調:“要扎實抓好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1]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布局。從作品到產品、產業鏈,從思維到實踐,行業的不斷變革為高校廣告教學帶來了新挑戰。
一、提升IP運營能力是融媒體時代高校廣告教學的必然要求
傳播方式的改變,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給高校廣告教育帶來挑戰。過去,廣告與公關各司其職,廣告重視“爭”,公關重視“和”。如今,廣告與公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綜合為“創意傳播管理”,IP運營成為廣告界的“熱詞”,IP運營能力成為高校廣告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
(一)厘清融媒體、新媒體和全媒體概念,是融媒體時代高校廣告教學的必然要求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各地紛紛加速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但是,部分高校的傳統媒體思維短時間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142-03內難以轉變,對于融媒體、新媒體和全媒體等新概念的認識與理解還不夠深入。新媒體始于互聯網,起于新技術,其核心要義是關系、意義、服務和平臺,是廣告和公關聯手的技術支撐。融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內容與服務的綜合平臺。全媒體傳播則是數智化賦能下媒介深度融合形成的“萬物皆媒”“價值互聯”傳播體系,是技術邏輯驅動下從初始的簡單“疊加\"升級演化為深層次的智能“互嵌”[2]。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的蓬勃發展,對于新聞傳播、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傳播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二)滿足廣告行業日新月異的要求,重視IP運營能力,是融媒體時代高校廣告教學的必然要求
廣告從“紙上的推銷術”發展到IP運營,從過去單純的文案寫作,到如今融入公共關系,成為“創意傳播管理”,其范圍擴展到文學、文化、傳播、管理、經濟等相關領域,學科交叉性日益突出。廣告的本質是營銷傳播,傳播媒介的變化劇烈沖擊廣告行業的發展,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的蓬勃興起,重構了營銷傳播生態。從作品思維走向產品、產業鏈思維,培養IP運營人才是當前廣告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所謂運營,是指規劃、組織、實施、控制、優化業務運作方式,整合特定資源投入使用以謀求增值,并以某種形式的產品或服務向社會輸出的過程,是與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緊密相關的管理任務的總稱。”[3]“IP運營”指的是將用戶放在核心位置,調動一切可用資源搭建精準的內容產品服務系統,是一個可持續的管理過程。IP運營與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的“融合、統籌、集成創新”要求相符合,是推動廣告課程適應新趨勢、優化新環境的重要抓手。
二、高校廣告教育現狀
從理論上看,國外廣告教育研究主要聚焦專業設置、教學目標、教育模式、培養方式、整體理念以及廣告課程教學的歷史變遷及現狀等方面;從實踐上看,國外廣告教育主要形成了四種模式,分別是“技校\"式、“理論與實踐”式、“管理”式以及“專業化”式。國外廣告教育注重綜合技能與應用素質的教育,重視理論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兩個特點。與國外相比,我國廣告教育研究起步較晚,基本借鑒國外先例。
融媒體時代,廣告向前延伸到創意內容,向后輻射到管理、經濟領域,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廣告研究帶來諸多新問題。近年來,廣告與公關的融通是大勢所趨,這意味著內容生產、傳播平臺及運營管理要統籌規劃、協同作戰,即IP運營。法學意義上,IP是知識產權,是靜態概念;在文化產業角度,IP運營就是一種內容思維,其核心關鍵詞是策劃、規劃、組織、實施,對接市場、評估、調整等。這是傳統廣告教育涉及甚少的部分,也是目前高校廣告教育的薄弱環節。對此展開研究較早的是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剛。2008年,他在《創意傳播管理》一文中提出,要開放吸納公關、互聯網、新媒體,以“創意 + 傳播 + 管理 gt;3 ”思維發展“大廣告”[4]這是國內高校廣告教學研究的前沿,也是高校廣告教學改革追求的與時俱進的綜合思維。
本文認為,媒介融合、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個漫長過程,圍繞IP運營能力的提升有三個方面需要做出導向性調整:一是高校廣告教學理念相對滯后。2025年1月,中關村互動營銷實驗室聯合德勤管理咨詢、秒針營銷科學院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同發布的《2024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6,5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3.55% 。”[5]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廣告行業發展的沃土,且產業規模逐年增長。面對發展環境的巨變,“我國廣告教育并未做好充分準備與清晰思考,雖增設一些新媒體課程進行彌補,但培養目標并不明確”[6]。高校廣告教學理念滯后于行業發展現狀,從傳統廣告到互聯網時代的廣告還有“萬水千山”。如果廣告教師對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缺乏全局性認知,會直接影響學科的教學效果。
二是高校廣告教學文化底蘊不足。“沒有文化內涵的廣告是缺乏藝術美感的,也沒有真正藝術生命力。”[7]在廣告行業發展的初期,庸俗、重復性的廣告一度充斥市場,這種廣告雖然能迅速給受眾留下印象,但對品牌形象建設無法產生積極影響,長期來看不具備良好的商業價值。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群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內涵欠缺的廣告市場份額只會越來越小。品類競爭時代,符號、意義、精神需求和產品、服務質量同等重要。因此,廣告教學要注重提升廣告人才的文化素養,只有兼具文學素養和講故事的能力,才能創造出有文化內涵的好廣告,使受眾得到使用價值和感性價值的雙重滿足。
三是“適銷對路”的廣告人才依然稀缺。傳統廣告課程重視理論教學,近年來,雖然部分高校增設新媒體等新興課程,與業界合作推出共同培養廣告人才計劃,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多處于淺層次”[8],學界與業界尚未有效接軌,導致學生走出校園后仍需較長適應期。融媒體時代,廣告涉及到若干環節,但各院校往往缺乏建立IP運營的整體視野,基于自身優勢,側重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培養,導致廣告學專業學生無法同時掌握創意、傳播和管理等綜合能力,對專業定位缺乏有效認知,無法成為“適銷對路”的復合型廣告人。
三、融媒體時代高校廣告教學提升學生IP運營能力的實踐路徑
融媒體時代,高校廣告人才培養需要完成從作品、產品思維到產業鏈思維的升級迭代,幫助學生突破傳統“一站式”傳播定式,轉向IP運營思維模式。“IP運營\"誕生于技術變革的時代,誕生于多個領域的交叉點,是動態的、綜合性概念。因此,要提升學生IP運營能力,高校就要從教學理念、文化內涵和“適銷對路”三方面,推進教學改革。
(一)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思維轉型
一是要“廣告和公關”聯手作戰,把IP運營的策劃、規劃、組織、協調作為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廣告和公關作為兩門獨立課程,前者是“爭”的藝術,后者是“和”的藝術,各有自己的教學目標、理念和主要內容。數字時代,“爭與和”都在媒介平臺上,即聚合在數字空間,是價值共創的“伙伴”。要實現價值最大化,需要“聯手作戰”。北京大學陳剛教授認為,在數字生活空間中,文化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系轉變為生活服務者和生活者的關系,傳播管理、創意管理和傳播接觸三個層面,實質上是“創意”“傳播”“管理”三個環節相互加持,遵循了文化產業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的商業邏輯。“廣告和公關”課程融合背后是建立主客一體化、生成論和“關系優先”的實踐論思維,在\"運營”中追求品效合一。
二是以新媒體思維貫穿課堂教學,擺脫傳統媒體的思維慣性。目前,不少固守傳統媒體思維的廣告從業者有如下病癥:“自視藝高、不愿改變;傳統話語表達,難以人心走心;重內容,輕傳播;新聞意識強、服務功能弱;閉門造車,而非開放共享;把新媒體當‘副業’,而非‘主業’;‘ + 互聯網’,而非‘互聯網+';‘事業單位’色彩濃,市場競爭意識弱。”在教學中,教師應“對癥下藥”,在闡釋概念的基礎上,以鮮活案例,講清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因基因不同而導致的功能差異,促使學生轉變思維,從根源上落實\"新媒體思維”。
(二)以文學滋養文化,培養“講故事”能力
一是認清品類競爭時代,意義、符號需要“故事”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許多技術壁壘被攻破,生產成本得到降低,市場上許多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漸趨一致。品類競爭時代,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服務時更加關注品牌、內容和精神內核。在以符號消費為代表的后工業時代,即所謂“符號消費時代”“意義消費時代”其物的價值來自于其作為符號背后的象征意義。廣告從業者只有將抽象的商品符號、價值用具體、生動的“故事”載體表達出來,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是從“講故事”到“講好故事”,需要具備詩性思維。文化產業的本質就是“講故事”,廣告作為典型的文化產業,“講故事”是廣告人的基本功。IP作為一種內容思維,不僅要“講故事”,而且要“講好故事”。“好故事”具有詩性,即能以有限內容觸發廣泛共鳴,觸發人們的歷史、宇宙和人生感懷,進而產生注意力和轉化力。廣告教育需要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強化詩性思維。以詩性思維,把有限和無限、在場和不在場有機統一在“內容”中,把文化資源故事化、故事文學化、文學視頻化,以適應融媒體、視頻化時代的受眾需求。
三是廣告教育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人的境界、人格、襟懷這些“道”的問題將決定“故事”的價值導向,技術理性終究需要人文燈塔指引方向。廣告從業者作為美好生活提案人,對“人”的“活法”,對“存在”“意義”“價值”這些問題應該有深入思考。對此,教師在理論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合理設問,鼓勵學生辯論交流,提升其未來作為廣告創意人的境界。
(三)建立實踐基地,讓研究型人才接地氣
一是用好校內媒體平臺。高校應在校內建立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將學習心得體會結合時事熱點、精彩案例和品牌成長故事等撰寫成文章,及時推送,進一步提升學生日常內容生產、傳播和管理能力。例如,中南大學廣告教學團隊建立的微信號“品牌官小糕”,致力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強化“優化路徑”,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挑戰自我,精益求精。
二是建立校外融媒體實踐基地。高校要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形成“課堂教學 + 校內媒體平臺 + 校外實踐”三足鼎立的教學體系。學生在了解IP、品牌IP、超級IP的“進階關系”后,進入融媒體實踐基地學習,在實踐中形成解決問題的“IP運營能力”。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內容、原創、人格、流量、商業化是營銷傳播關鍵詞,內容的可擴展、可連接、可轉化、可識別是目標,商業邏輯背后是人文情懷,“內容生產”任重道遠。本文提出,高校應更新教學理念、樹立新媒體思維,重視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講故事的能力”,確保廣告教改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人民網.人民日報: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EB/OL].(2018-11-08)[2025-06-03].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l/2018/1108/c1003-30388004.html.
[2] 段鵬.智能化背景下全媒體傳播體系建構現狀研究[J].中國電視,2020(5):48-51.
[3] 張振鵬.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給數字化運營機制[J].山東社會科學,2022(2):84-92.
[4] 陳剛.創意傳播管理(CCM)——新傳播環境與營銷傳播革命[J].廣告大觀(綜合版),2008(5):23-28.
[5] 中關村互動營銷實驗室,德勤管理咨詢,秒針營銷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4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完整版)[EB/OL].(2025-01-07)[2025-06-13]. https://mp.weixin.qq.com/s/b4U8inXJV1eObaGwBgJouA.
[6] 蘇暢.5G時代廣告行業變革與廣告教育創新[J].青年記者,2020(18):102-103.
[7] 岳琳,孟繁崢.文化意象促進廣告傳媒教育內涵發展——評《傳媒與廣告的文化意象》[J].中國教育學刊,2021(4):135.
[8] 丁俊杰,劉甜甜.產教融合:廣告教育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2(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