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社交媒體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完善了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流程,構建起融合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傳媒生態體系。隨著智慧教育的推進,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深度應用于教育領域,為思政教育場景創新提供支撐。在社交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承擔著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徑、推動師生意識形態革新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要重視互聯網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關鍵地位。因此,在智慧教育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實施者,如何借助社交媒體創新思政教育路徑,成為高校育人工作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社交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定位
(一)職業定義
“輔”蘊含輔助、幫扶之意,重點在于對學生生活、學習、社交等基礎事務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學生平穩度過校園時光;“導”側重引導、導向,核心是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148-04政治思想層面的價值引領,這是輔導員職業的本質所在。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承擔著雙重職責:一方面,負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另一方面,發揮指導作用,為學生成長指引方向。高校輔導員職能廣泛,不僅要關注教學,還要留意學生學業進展、生活狀況及心理動態,更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教育全過程。唯有精準把握學生實際情況,才能明確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與方向。
(二)職業屬性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領者,在高校思政工作體系中占據關鍵地位,其職業活動始終圍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展開。輔導員不能將思政教育局限在課堂教室,而是應融入學生生活的細節,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具實效性。
(三)職業發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輔導員作為“執行者”,肩負著重要使命。從新生入學的思想引導,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價值塑造,再到學生面臨困惑時的心理疏導,輔導員始終堅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轉型,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學生面臨的成長環境日益復雜,這使得輔導員的職業要求也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還需要緊跟時代變化掌握新的知識,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三、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優勢
(一)接受度更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須牢牢把握數字化發展的戰略契機。當前的學生以Z時代為主,他們是伴隨互聯網發展成長起來的,只有準確把握他們的特征,創新思政教育方法,才能有效提升育人效果。在數字化時代,思政教育借助社交媒體,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案例、鮮活故事與互動話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呈現和傳播,讓思政內容更易理解,接受度更高。
(二)教育形式靈活
社交媒體可促使教育內容多元化、靈活性呈現。傳統教育受內容完整性、學生接受度及拓展性等因素影響,教育形式主要為課堂講授,難以適應學生當下的認知習慣。而社交媒體平臺,能將思政教育內容以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多元形式呈現,為思政教育注入創新活力。
(三)教育內容廣泛
傳統思政教學因內容供給有限,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范圍。而社交媒體知識覆蓋面廣、內容多元,輔導員可結合圖文、音頻等媒體形式,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中汲取思政養分,幫助他們在碎片化閱讀與系統化學習中拓寬知識邊界。
(四)趣味性強
傳統教學依賴書本與課堂,在知識向日常場景轉化方面存在局限。高校輔導員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動態發布思政教育內容,并以寓教于樂的創意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利用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推動線上思政學習“趣味化”轉型,為思政教育創新拓展了實踐路徑。
(五)互動性強
社交媒體以強交互性為核心特征,改變了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的方式。用戶能突破時空壁壘,實現即時自由溝通交流,構建起廣闊的自我表達場域。例如,輔導員可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開設話題討論區,圍繞時事熱點、校園生活等主題發起討論;學生能即時留言發表見解,與輔導員和其他同學展開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有效激發,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認同感得到強化。
四、借助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受阻
高校輔導員在借助社交媒體增強自身話語影響力的實踐中,面臨著多維度且復雜的挑戰。在社交媒體開展思政宣傳工作時,輔導員難以確保教育內容被學生接受。此外,社交媒體所構建的開放網絡場景,使輔導員的話語傳播處于一個較為模糊的場域。與課堂相對集中、有序的環境相比,網絡空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征,降低了輔導員的話語權威,削弱了教育內容的傳播力。從信息傳播機制看,社交媒體的“流量邏輯”使娛樂化、碎片化內容更易獲得擴散,而思政教育的理論性、嚴肅性內容可能因不符合算法偏好出現傳播受阻的現象。例如,輔導員發布的理論解讀內容,可能被海量的娛樂資訊、社交互動信息所覆蓋,導致學生實際接觸和深入理解的機會減少。同時,學生作為話語接收的主體,受思考角度、專業背景以及知識儲備等方面影響,會對傳播內容產生認知偏差。個別學生還會因興趣偏好形成“信息繭房”,選擇性接收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進一步加深了教育傳播與接收之間的隔閡。
(二)過度依賴社交媒體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實與虛擬交織的互聯網場景重塑了空間概念,導致思政教育存在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的問題。社交媒體為輔導員了解學生內心提供了途徑,但其作為技術載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算法推薦機制為思政話語創新提供了技術動力,使智媒時代的話語傳播風險更為復雜。在實際工作中,過度依賴社交媒體,會導致輔導員將工作重心偏移至技術環節,從而忽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或課堂互動。同時,依賴社交媒體獲取的學生思想動態,因受算法過濾、個體線上線下表現差異等因素影響,難以精準反映學生真實思想,削弱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五、借助社交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精準定位思政教育目標
在數字化浪潮中,高校輔導員要明確思政教育目標,從三方面發力:一是洞察使用規律,劃定網絡行為邊界。輔導員要掌握學生社交媒體使用規律,借助政策法規普及和校園法治保障機制,讓學生清楚網絡行為界限,避免網絡風險,保障高校網絡環境穩定。二是融合智能技術,創新思政話語表達。智能媒體技術與網絡思政話語結合,為輔導員創新話語體系提供助力。高校和輔導員可利用大數據創建學生信息庫,依托權威平臺和算法模型,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三是秉持辯證思維,創新、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沉浸式教育場景。輔導員通過辯證看待社交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其傳播優勢[2-3]。同時,借助AR、VR等技術創設沉浸式思政場景,打造“紅色文化元宇宙體驗館”(如圖1所示)。學生佩戴VR設備可“沉浸式”參與“重走長征路”虛擬場景,通過體感交互完成體驗任務,加深對長征精神的理解,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二)豐富傳播途徑
直播作為一種宣傳形式,深受年輕網絡用戶的喜愛。高校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將直播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豐富教育內容傳播途徑。在直播過程中,輔導員通過與學生連線實時互動,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和明確的發展方向[4]。
學生在群體的監督之下,逐步構建自我提升的正向循環機制,不斷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輔導員創設“師生談”直播專欄,每日邀請學生參與直播間的“聊天式\"交流活動,積極傳遞正向價值理念,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5]
(三)線上平臺推送與互動答疑
在學生群體高度活躍于各類網絡平臺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借助微信、抖音等平臺,定期推送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等權威媒體的評論文章和精心制作的微視頻,將主流思想與正能量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此外,在各平臺開設“答學生問”專欄,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結合思政文章、教育視頻等資源,及時回應學生的問題或建議[6]
(四)關注學生訴求
高校思政工作以學生為中心,輔導員應當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精準把握其成長困惑與思想動態,這樣才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由于高校學生正處在校園到社會的關鍵過渡期,認知體系尚未完全成型,面對社交媒體上紛雜的信息時,容易被誤導。高校輔導員要充分運用社交媒體,從學生在網絡上的動態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其真實想法,及時糾正不良思想傾向[7]。此外,建立“線上輿情—線下干預”聯動機制,借助大數據輿情監測工具,抓取敏感關鍵詞。當監測到某班級在社交平臺出現群體負面輿情時,應迅速組織線下主題班會,引導學生理性表達訴求。這種聯動方式,既能及時遏制不良思想的蔓延,又能增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連結。
(五)融入家庭教育
個體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家庭環境、朋輩群體以及生活經歷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思想素養的核心課程,其教育效果的提升不僅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更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參與。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建立家校溝通橋梁,定期組織線上家長會,錄制“思政教育微講堂\"視頻,分享思政教育理念與學生近期思想動態,引導家長關注孩子思想成長,營造家庭思政教育氛圍。開展親子思政活動,如參觀紅色紀念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在互動中強化家庭思政教育效果。提供家庭思政指導,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編寫家庭思政教育指南:對大一新生,側重“適應性教育 + 家國情懷啟蒙”,提供如何通過家庭交流幫助學生融入集體、堅定理想信念;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聚焦“職業倫理 + 社會責任感”,指導家長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壓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此外,應聯合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學者錄制系列微課,通過學校公眾號、家長社群推送,幫助家長掌握溝通技巧(如非暴力溝通、價值觀引導話術等),提升家庭思政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六、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媒體深度融入高校教育的各個領域。高校輔導員應認識到,合理選擇路徑是高效開展思政工作的關鍵。思政工作應突破傳統局限,將教育理念與實踐貫穿學生求學全程。在加強社交媒體思政教育宣傳的同時,合理安排線下的思政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地思政教育,以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目標,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程宗宇,鞏紅新.數字化塑造思政教育發展新優勢[EB/OL].(2024-06-04)[2025-05-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τ=τ 1800889755091112449amp;wfr σ?=σ spideramp;for =pc :
[2]周亮,王椰,王樹棟,等.深化“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助力我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J].科教文匯,2024(13):24-27.
[3]史計策,張栩晨,張沛銘,等.“大思政課”背景下中學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科教文匯,2024(13):177-180.
[4]郭靖楠.基于網絡社交媒體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8(3) :35-38.
[5]曹茜.新媒體時代輔導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212-214.
[6] 王曉娟.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217-219.
[7]何智慧.高校輔導員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3):197-199.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