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觀眾群體日益分散[1]。為適應媒體融合的大趨勢,電視中心必須積極擁抱變革,優化技術架構,提升治理效能,才能更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然而,當前不少電視中心技術架構卻存在不少問題,如平臺兼容性障礙、技術標準碎片化、數據孤島現象等,嚴重制約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優化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的治理效能,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電視媒體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將從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的結構演變入手,剖析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中心技術架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優化路徑,以期為電視媒體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一、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的結構演變
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經歷了從模擬到數字,從單一到融合的結構演變過程。早期的電視中心采用模擬制式,技術架構相對簡單,各系統之間獨立運行,互聯互通性差。隨著數字技術的興起,電視中心逐步實現數字化改造,采用SDI(SerialDigitalInterface)接口實現各系統之間的互聯[2]。數字化架構提升制播效率,但系統之間仍存在壁壘。進入21世紀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視中心技術架構注入了新的活力。電視中心開始引入IP(InternetProtocol)網絡,構建融合化、集約化的技術架構。IP化架構打破傳統的部門邊界,實現制播、傳輸、呈現等環節的統一管理和資源共享。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電視中心得到廣泛應用,促使技術架構向云化、智能化方向演進。然而,在融合化架構下,不同廠商、不同制式的設備與系統之間存在兼容性問題;各業務系統數據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形成“數據孤島”;技術標準不統一,影響了系統集成效率。這些問題影響了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的治理效能。
二、存在的問題
(一)平臺兼容性障礙
媒體融合背景下,一些電視中心技術架構存在突出的平臺兼容性障礙。當前,電視中心普遍采用多廠商、多制式的異構平臺,不同設備和系統之間缺乏統一的接口規范,導致系統集成困難,互聯互通性差。例如,在視頻制作環節,采編系統、非編系統、播出系統等來自不同廠商,使用不同的技術架構,難以實現無縫對接;在媒資管理方面,多源異構的媒體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元數據標準不一致,影響媒資的高效利用;在內容分發領域,各類新媒體平臺如OTT、IPTV、移動端等,采用不同的傳輸協議、編解碼格式和封裝標準,導致內容生產與分發脫節,無法實現“一次制作,多元傳播”。平臺兼容性障礙增加了系統集成的復雜度,延長了新技術、新業務的部署周期,制約了電視中心的創新發展[3]。
(二)技術標準碎片化
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一些電視中心技術架構治理還面臨著技術標準碎片化的挑戰。當前,電視制播領域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各廠商、各部門根據自身需求制定了大量的私有標準和獨有規范,導致技術標準呈現碎片化狀態。例如,在視頻編解碼方面,存在H.264、H.265、AVS+ 等多種標準;在媒體容器格式上,存在MP4、TS、FLV等多種選擇;在媒體描述元數據領域,TVAnytime、MPEG-7、PBCore等標準各有千秋。技術標準的多樣性和非統一性,導致設備和系統的互操作性差,數據交換和共享難度大。不同標準缺乏有效的映射機制和轉換工具,增加系統集成與數據整合的成本[4]。
(三)數據孤島現象
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中心技術架構治理中普遍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制約數據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數據管理缺乏統一的數據模型和元數據標準,不同系統使用不同的數據結構和描述方式,導致數據標準不一致,數據語義層次不清晰,數據關聯性差,數據整合難度大。其二,缺乏全局性的數據治理機制,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發等環節各自獨立,數據全生命周期缺乏統籌管理,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安全風險高。其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不足,海量數據難以有效分析挖掘,數據價值未能充分釋放。
三、優化的路徑
(一)構建統一兼容平臺
針對媒體融合背景下平臺兼容性障礙這一難題,電視中心亟需構建統一兼容平臺,實現各類軟硬件系統的無縫對接和深度融合。首先,電視中心應制定統一的接口規范和數據交換標準,如采用開放的API架構、標準化的數據格式和協議,消除系統壁壘,提升互聯互通性。其次,引入面向服務的架構(SOA)和微服務架構,將各業務系統解耦為獨立的服務組件,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服務的靈活組合和編排,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再次,采用虛擬化和容器化技術,實現軟硬件資源的池化管理和彈性調度,降低系統集成難度,縮短新業務上線周期。同時,在內容生產與分發環節,遵循獨立于設備和系統的內容描述元數據規范,實現內容的結構化管理,支持全媒體內容的一次性采集、多樣化加工和個性化分發。此外,基于SDN(軟件定義網絡)構建高速、靈活、智能的網絡架構,實現網絡與業務的深度融合,為視頻內容的高效傳輸和分發提供有力保障。
(二)推行標準化規范
面對媒體融合背景下技術標準碎片化的困境,電視中心亟需推行標準化規范,形成標準互認、互通的良性生態。首先,有條件的電視中心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如ITU、SMPTE、MPEG等的標準制定工作,推動關鍵技術標準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一致,消除標準分歧和沖突。其次,在視頻編解碼、媒體封裝、媒體描述元數據等關鍵領域,遴選成熟、先進的技術標準,如H.265/HEVC編碼、DASH自適應流媒體傳輸、IMF媒體容器格式等,形成業界統一采納的標準規范。再次,建立標準互認與轉換機制,研發跨標準轉碼工具和中間件,實現不同標準的無縫映射與轉換,提高系統互操作性。同時,各類電視中心應加強標準的實施與監管,建立標準符合性測試與認證體系,推動各業務系統嚴格遵循統一標準,保障系統集成效率。此外,積極引入新興標準化技術,如智能內容感知、沉浸式媒體、可信媒體等,把握技術發展趨勢,推動標準體系的創新與演進。
(三)建立數據共享機制
針對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中心普遍存在的數據孤島問題,亟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融合共享。首先,電視中心應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規范,包括數據采集、存儲、描述、交換等各個環節,形成規范統一的數據模型和元數據標準,消除數據異構性,提高數據關聯性和語義清晰度。其次,建立面向全業務流程的數據治理機制,對數據全生命周期實施端到端管控,制定數據質量評估標準,開展數據清洗、數據審核等數據治理活動,全面提升數據質量。同時,引入大數據處理架構,采用分布式存儲、并行計算等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存儲、計算和分析,實現數據價值的充分挖掘。最后,電視中心還應重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部署數據脫敏、訪問控制、加密傳輸等安全機制,防范數據泄露風險。
四、結語
媒體融合日益深入,而電視中心技術架構的治理效能優化是實現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電視中心技術架構將進一步向智能化方向演進。唯有持續優化技術架構治理效能,電視中心才能在媒體融合大潮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公超.融媒體時代電視播控中心技術系統設計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5,(01):13-15.
[2]肖立軍.融媒體中心高清電視安全播出技術研究[J].中國報業,2024,(20):62-63.
[3]孫照學,劉一鳴,簡世江,電視中心信號切換系統分析與改造實踐[J].廣播與電視技術,2023,50(10):112-116.
[4]鄧海濤.電視播控中心技術發展方向探討[J].電視技術,2023,47(09):140-142.
(作者趙婭莉系山東省萊陽市融媒體中心大活動部主任)
責任編輯:張子琪